搜索
东夷昊的头像

东夷昊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16
分享

水饺

中华大地上有多少叫做“一品香”的饭馆,大概是无法统计的。一品,有品尝的意思,也有“高大上”的意思,高级、一流、杠杠的;至于“一品香”,吃一口就觉得香气四溢,吃一顿就觉得很上档次,基本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要但是了——但是,我吃过的“一品香”能够名副其实的很少,大多也就是凑活着哄哄肚子而已。

在中楼镇的街中心也有一家“一品香”,这在地图上也是有标记的。两层小楼,规模并不大,店主人叫做金峰,搁在古代,他是会被称为“金牌捕快”的响当当的人物,因为眼神犀利,曾被媒体誉为“火眼金睛”。他隐于市井,为人爽直,好在小店没有成为江湖侠客的聚集地,以及承载类似酒吧的功能。食客们聚集来,目的只是为了吃上一盘水饺。

“一品香”的水饺样式,在我来中楼之前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虽然我也算是个走过南闯过北,吃过的盐和路过的桥都比较多的人。一品香的水饺名为“大皮水饺”,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元宝形状的大馄饨,无非是没有漂在汤里。可是店家和食客一百个肯定的告诉我:“这叫做水饺”。我曾在沙县吃过馄饨,那里的店家告诉我,那馄饨也不叫馄饨,胡建话那叫做扁漏(肉),为了和商家争竞一个“名正言顺”的名称,那顿饭吃得我是很不开心。后来经打听知道馄饨还有诸多外号,比如叫做什么抄手、包面、包袱、云吞等等,但是从来没有一处竟如此理直气壮地这样告诉我:“这叫做水饺”。

等慢慢习惯了,也就入乡随俗。它就算叫做馒头也不奇怪,无非就是一个吃食嘛,以好吃为标准就行,管它叫什么呢,反正都是面皮包住馅子,不可能馅子包住面皮。再说,好吃也不可能天天吃啊,传说那李自成进了北京城,高兴得要天天过年,弄了个饺子不断顿地吃,结果本来有十八年的皇帝命,让他给过成了十八天——这可是民间流传的深刻教训啊。

如此解释,根本的原因不过是:囊中羞涩。贵呗。煎饼卷大葱吃上三天才顶一盘饺子,所以也就是发工资后,偶然觉得自己像个财主了,才到店里大声小吆喝:来盘荠菜水饺!不加肉!不加糖!如是,显摆一下咱也是发达之人。

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把馄饨称为饺子却是一种古俗,至少在唐朝,水饺就已经被称为“偃月馄饨”了,可谓传承有序,倒是我孤陋寡闻了。

《聊斋志异》里一篇关于饺子的故事,我曾读之感喟再三。这篇文章叫做《司文郎》,讲得是游魂宋某和书生王平子的友谊,文章构思巧妙而且文笔诙谐,挥洒间一扫胸中块垒。文中写因“梓潼府中缺一司文郎,暂令聋僮署篆”,导致文运颠倒,以至于流行的文章使盲僧嗅之都会胸闷气短,甚至“向壁大呕,下气如雷”。尽管文章优劣路人皆知,但“帘中人并鼻盲”,掌握考生命运的主考不但眼不视物,甚至连鼻子都不透气了,闭了七窍,录用了一批和自己同流合污的庸才。

笑话是有寄托的。作为儒教门人,当“不语怪力乱神”,蒲松龄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借着鬼神之语来隐喻时事和自我。他将一腔抱负寄托于冥冥,将一生功名期冀于梓潼府官吏的更替。于是在他的想象里,游魂终于被阴司擢拔,于是公平和正义才能得到重新伸张——这其实更是一个苦涩的笑话。

游魂宋某和王平子的友谊,是被一盘水饺所固定的。王平子初识宋某时,“使庖人以蔗糖作水角(饺),宋啖而甘之,曰:生平未解此味”,由此结缘。王请宋吃水饺,宋教王写文章,脾气相投、趣味一致、惺惺相惜,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故事的最后,宋某为了报答一饭之恩,将所吃的水饺都化成了紫菌,此紫菌具有健脑提神、补气养颜的神效,王的傻儿子吃了,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聪明人。

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值负责某项考试,读得心里是五味杂陈。更是暗暗发誓,断不能使“聋僮署篆”的情况发生。某年路过沂山,在文昌庙旧址上,又记起这个故事,虽然并不信奉神明,但仍然为岚山的学子祝祷了一番。

我想,蒲松龄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大概是在坐席期间吧。席间一盘热气腾腾的蔗糖水饺,让他品尝到了生活的美,回味到了人生的苦,联想到了苦尽甘来的小团圆。

2017.03.29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