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是有热力的,即使再严寒也难以将其冻透。地火始终在奔流,之所以不会发神经一样的随时迸发,是因为它的内心被地壳所包裹,善于容忍,静于克制,也只有这样的内心,才会“厚德以载物”,否则只能是“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毁了世界,也灭了自己。
没有包容,就没有承载和担当。
地势坤。坤卦的第二个爻辞是:“直方大”,讲的是大地的形态,其实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大地的热力,不是你住在平房所谓的“接地气”就能感受到的,“春江水暖鸭先知”,首先知道大地温度的,当然是那些树木,是它们的脚——那些深深植入大地的根须。那些根须像是大地的细密的神经网络,把它们的微小的感知准确传导给地面上的茎干和树冠,乃至每一片叶子的叶脉之里。
那些树木,就是大地的发言人。春来萌生,秋归落叶。象征着大地的态度。
大地的热力,你在冬日的某些清晨能够亲眼目睹。我曾经以为雾是从天而降的,直到在一个大雾天气,在客车上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路边的池塘水波不兴,却如煮沸的锅子氤氲着、蒸腾着向上散发着水汽,而山岭间的土壤罅隙里,同样往上蒸发着水汽;这些山岭、河流、池塘、湖泊蒸腾起来的水汽,在天空下流连,徘徊,形成了雾。
土壤的罅隙就是大地的汗腺。雾,就是大地用以散热的汗水。
这冬日的雾,恰如被棉袄捂出的热汗,闷闷地贴着土地的脊梁,可是一旦见了风,就马上会变得黏稠而湿凉。
雾气在低洼之处沉滞,又在山间风道中流溢,团团簇簇,虚渺迷离。
雾气把大地环拢起来,包裹起来,让一切变得湿漉漉的,让一切变得漫漶不清。
秦观曾经在如此的混沌中四处摸索:“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桃源在哪里?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说明它的具体坐落,这个桃源,不过是心中的一个影像,即使没有雾,你跑到天涯也是寻不见的。
秦观在这一点上,就不如他的师傅洒脱了,东坡说道:“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能够破开瘴雾,外因是天意,内因还是修养啊——还是王阳明的那句话:“此花不在尔心外”啊。
雾里寻花,水中望月,惆怅至极。可是日子得过,地瓜还得吃。因为一场大雾你还能不活了吗?
不过有雾的日子,的确让人心情不爽。你总是在走啊走,却看不到路边的景致,不知道自己的行程。只知道往前再往前,却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下一个站点。
没有目标的行旅,即使没有雾,一样令人迷惘。
苏东坡(是他,还是他)把人生比做客栈,把自己比作旅人,在他年迈离开儋州的时候,他写了一句“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个“游”字就是一种态度,作为一个旅人的满足——优游卒岁,游戏人生——去忘却际遇的困蹇吧,那一路风光就是生命对你最好的回馈——即便那是晨雾暮霭,即便那是海雨天风。
有哲学家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他人的际遇感同身受,产生悲悯、痛苦乃至欢乐的情绪,那是因为我们有同样的人生体验所导致的共鸣。中国的文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苏东坡,动辄就要引用他老先生的言语行止,就是因为,我们往往会从他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
他的智慧,让我们会心。
他的乐观,达观,是安抚我们心灵的一剂良药。
呵出的气,在车窗上也会凝结成雾。这不是大地的热力,这是来自我们生命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