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夷昊的头像

东夷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2
分享

开门雪满山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下午读唐诗,看到这句,不由得心有戚戚。无论是动态的竹风还是静态的雪原,都带有一种肃寒之气。汉字的魅力就是这样,象形、会意,其形成的语言自然也就能够在方寸间有无限意境。

写文章也是这样,语言放纵或者章节拓展容易,但要保持内敛和含蓄却很难。特别在网络时代,可供采用的资料可谓随手可得,不用伏案穷首皓经,也不用蹲守在图书馆书山觅径,只要关键词正确,总能找到需要的素材。所以也就有了一种“百度写作法”,即是根据主题把百度百科的内容搜罗整理,然后形成“自己”的文章。由此也产生了好多非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或者某一方面的专家,甚至成为名噪一时的网红。但这里有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是百度百科是个开放式的架构,任何人都可以贡献词条,对词条的权威性不能够完全保证,因此注水的东西很多,不能够替代专业的学术学问来源;其二是这种东抄西补的写法相对人工智能对大数据的运用而言太小儿科,如果人工智能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它写的文章要远比你“渊博”“权威”;其三是这种文章的辨识度太高了,大家都同处一个网络,只要有心稍加搜索就可知道你的段落数据素材的来源,这就像巡视组对学习体会查重一样,几乎百发百中。

文化散文也好,大散文也好,犯这方面毛病的作者太多了,看似引经据典深奥高明,实则言之无物人云亦云,这样就会使得文章为了“文化”而“文化”,缺失了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灵魂”。这种灵魂的发源来自于屈原的天问,上穷碧落下黄泉;出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记,极目未来慷慨深沉,无不是对宇宙自然、人生命运的终极关怀。为了文章而文章,是误入歧途。丧失掉个性,也就丧失了共性。你像“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这句,多么平常的描写,可仅仅读一遍,就会觉出其中幽远的滋味。当然,这与每个人的人生机遇是有关系的,共鸣是需要一个契合点的,有人喜欢繁华有人喜欢孤清,关乎气质更关乎遭遇。

周六值班,在单位和老秦通了一部散文书稿。期间想到了很多问题,但和老秦仅仅交流了如何情景交融的技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很多写作者运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其实就是没有达到物我两化的境地,不善于运用情景描写来写心相的发生。这不仅仅是什么太阳代表正能量,黑夜代表负能量,而是如何赋予散文一种诗性表达的问题。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技术”,是心灵的自然写照,不用刻意追求。就像“开门雪满山”五个字,它不用对话、表白、教训、讨论、抒发,就是五个字,可你完全能够体会到它包含的无限内容。所以说,文章长有长的好处,但短也有短的道理,如果一味把文章的长度当成成熟度,那这本身是一种不成熟的看法。无论长还是短,还是苏轼说得好,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意兴点到为止为佳。

不过写到一定地步,又会抱朴守拙,反复推敲。就像最近两天自己对文章的起承转合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甚至还有了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但我想这正是进步的迹象。比如说文体的界限,还是需要注重纯粹性,技术可以通用,但文体不能混淆,还是要有一种更为准确的界定。界定即是规则,规则即是约定俗成,即是公共语言。完全的私人表达还是不存在的,因为你不可能为自己构建一套语言系统,毕竟语言还是为了社会交流,而非完全为了我和自我、本我的向内交流。

隔牖风惊竹,是听到的,是听觉描写,也是心中的揣测;开门雪满山,是看到的,是视觉描写,也是真正的事实。窗外风掠过竹林的时候,已是雪落纷纷;但如果想知道雪的真正面目,不能只用听,还有必要打开门,你见到了、经历了,自然感悟更深。

2023.12.1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