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夷昊的头像

东夷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1
分享

阿勒泰的解忧杂货铺

李娟的作品在没有拍成电视剧之前我曾读过几本,曾为其中的幽默而会心微笑。电视剧的热播让没读过《我的阿勒泰》的人更为形象地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可能,既有异域风情又有理想般的纯净。于是,又带火了阿勒泰的旅游。这是当代一种现象级的“事件”,拉动文旅经济的同时,总有一点跟风的嫌疑。其实何止阿勒泰,任何一个响彻着牧歌的草原大地,都是值得记录和记忆的,也都是值得亲身游历的。只有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才会感悟至深,而不会只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旅程,一次冲动的消费。

网络上有一个颇为吸睛的大词叫做“泼天的流量”,似乎宣誓着流量的力量,可以决定某地某人的兴衰存亡。数以亿万计的网络围观者,似乎拥有了无形的权力,但这种权力来势汹汹去也匆匆,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如果一味迎合,反而适得其反。一旦用力过度,不但会丢了面子,更会丢了里子。

有网络的热推,阿勒泰就在那里;没有网络的热推,阿勒泰还在那里。包括那里的人,风物,牧群。即便没有人写,没有李娟,也是如此。

当我知道阿勒泰因为电视剧开始火起来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该怎样“保护”李娟,不至于让她在“人红是非多”的所谓“文学圈”里遇到太多的白眼或板子。我说:“我敢肯定会有架空历史、规避苦难类似的论调来评论李娟。李娟写的东西的确趣味大于文化味,但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也没有什么具体标准。李娟是用一颗童心来面对生活的,何必让童心变得苦巴巴的呢?变得‘洋腔撇调’的呢?变得为文化而文化、为描写而描写、为迎合而生造呢?”这也说明了我对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的观感。在一个多民族共生的广袤土地上,李娟的故事过于简单纯粹,犹如童话传说。在对人性和社会关系方面,有观察却缺深度。而且,严格上来讲,的确有特意回避某些矛盾的迹象。但毕竟不能以学者的标准来要求李娟。李娟的文字犹如萧红,带有一定的原生性,如果没有这种“不谙世事”的单纯,她的散文也就失去了特点和个性。作为七零后,能被零零后读者推崇,不止说明其文字符合流行文化的趋势,更说明作者在思维方式上和当代年轻人有太多的共鸣。

他们心目中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去背负太多的历史包袱,不去深究文化的渊源和差异,要的就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单纯的关系,就是那种人在自然中的那种单纯的生活。所以,李娟家的小卖部,那个可以随便赊账,负债累累,任何人可以随便进出甚至有时无人值守的小卖部,就成了一个“解忧杂货铺”,一个有趣的“树洞”,象征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存方式。与物欲无关,与心灵有关。可是实际上,这种经营何尝不是一种不得已呢?既然设点买卖,就不是为了搞慈善,其中肯定有着许多“不好玩”的原因,只是艰难维持而已,就像李娟母亲的生活,她的迁徙式的“贸易”方式,其实是“古已有之”。

茅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的《新疆风土杂忆》中曾有如此记录:“据言此辈天津帮商人,多杨柳青人,最初至新省者,实为左宗棠西征时随军之负贩,当时称为‘赶大营’。左西征之时,旷日持久,大军所过,每站必掘井,掘井得水必建屋,树立小小之市集,又察各该处之土壤,能种什么即种什么。故当时“赶大营”者,一挑之货,几次转易,利即数倍,其能直至迪化者,盖已颇有积累。其魄力巨大者,即由行商而变为坐庄。据言此为今日新疆汉族巨商之始祖。其后“回疆”既定,“赶大营”已成过去,仍有‘冒险家’画依样之葫芦,不辞关山万重,远道而往,但既至镇西或迪化,往往资斧已罄,不能再贩土产归来,则佣工度日,积一二年则在本地为摊贩,幸而获利,足可再‘冒险’矣,则贩新省之土产,仍以行商方式回到天津,于是换得现钱再贩货赴新省,如此每年可走一次,积十年亦可成富翁,在迪化为坐庄矣。但此为数十年前之情况,如此机会,早成过去。”

所以可见,李娟母亲的小卖部实际上遵循了这一传统,在阿勒泰,随着牧场迁徙贸易的做法类似于“赶大营”,但时移世易,她的生意经没有念好,误判了牧民的购买能力和风俗民情,因此经常处在破产的边缘,最后只得无奈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随心所欲,大家都图个高兴算了。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变得比女儿更早“躺平”。虽说是无奈,但其中肯定也有被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同化”的因素,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一出是一出,充分激发出了身体里追求自由的因子。

在汉族为主体的武陵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阿勒泰以及牧场中,这种“桃源”中人不但有着乐,也有自己的悲。生活的困顿尽管被纯美的文字和抒情的镜头给弱化了,但也侧面从女性视角中被提炼了出来。大美自然隐藏的冷酷,静谧生活环境下的卫生堪忧,日渐消瘦的牧场,失业游荡的牧民,尽管仍旧保持着火热的态度一言不合就要载歌载舞,但是更多的却是牧歌即将消失时,黄昏的琴声发出令人怅惘的余响。在这里,小卖店的功能不止在于了贸易、休憩、社交、信息交换,还成了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生活方式必要的实体表现和点缀装饰。

一个在阿勒泰的解忧杂货铺。

当流量和热潮退去,阿勒泰还在那里,但被这波商业潮水冲击过的众多小卖店是否会因此找不到北呢?我的回答是不会。红尘滚滚,过客匆匆,打卡者走马观花来来往往,带走几声感叹,留下一地鸡毛。而当地的人们仍要生活下去,就离不开这样那样的解忧杂货铺,这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经济上的依赖,还是精神上托寄。

2024.06.0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