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24
分享

满地落红“后庭花”(词牌风情系列)


       1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803-852)的咏史诗名作《泊秦淮》。杜牧一生非常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前途,他对当时在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和宦官专权三大泥潭中挣扎的唐王朝忧心忡忡,而皇帝和权贵们只知道贪图享受,而无视危机四伏的社会现状。但是杜牧最高也就只做到监察御史,又长期被外放到地方做刺史,他难以改变朝廷的大政方针,因而心情郁闷,便经常借游览古迹写些以古讽今的诗作。有一年,杜牧来到江宁(今江苏南京)游览秦淮河,止舟河畔时,他突然听到河对岸的一条船上有歌女正在唱《玉树后庭花》,遂愤然写了《泊秦淮》,然后他掷笔仰天长叹道:“大唐休矣!”。

       2

杜牧何以有如此之叹呢?

《玉树后庭花》为南朝后主陈叔宝(553-604)所制,绮丽冶艳,轻佻浪荡,是典型的亡国之音。诗写道: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后庭花本是江南的一种花,依据花树的品种不同,其花朵或红或白,白花盛开时更加饱满,那种花树也如玉树般色泽剔透,适宜贵族们在庭院里栽培。陈叔宝做了陈国国主后,面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强大的隋朝,他不思进取,却终日沉湎于声色,宠幸张贵妃、孔贵人。陈后主虽然不善理政,但是他的文艺天赋却极高,他以后宫栽培的玉树后庭花,以及宫中艳比后庭花的美人为题材,创作了一首乐府诗,并亲自谱曲,就是这首《玉树后庭花》。

开皇九年(589)春天的一个黎明,隋朝晋王杨广率领隋军横渡长江,猛攻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而陈后主自头天黄昏就开始的跟妃嫔们在景阳宫里的宴饮还没有结束,当然席上少不了这首《玉树后庭花》佐酒。正当歌姬唱到“落红满地”的时候,隋军冲进宴会厅。

由于《玉树后庭花》最后两句之“凶”,从此《玉树后庭花》就被称为典型的亡国之音。不过,虽然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不吉利,但是它悠扬悦耳,妖冶迷人,非常适合过惯了和平时期生活的贵族的口味,因而陈朝灭亡后,这首乐府诗却被歌女们一代代传唱了下来。

3

《玉树后庭花》和它的故事就是词牌“后庭花”的渊源。陈后主的原诗是整齐划一的乐府诗,而词是长短句,因此,词牌“后庭花”改造了《玉树后庭花》的句式和节拍,截其八句为四句,字数二十八,改为长短句七句,押五平韵。

是谁通过改造陈后主的乐府诗《玉树后庭花》从而创制了词牌“后庭花”的呢?这已经无可考了,不过,已知最早用词牌“后庭花”填词的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李后主在被北宋俘虏前数年填了一首《后庭花·玉树后庭前》: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花不老,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李后主和陈后主的确在许多方面很相似。二人在做国主期间都醉心于饮酒作乐,二人都因此而成为亡国之君;二人都有极高的文学和音律天赋,造诣也都很高,甚至是他们各自时代的文艺创作领跑者。所不同的是,陈后主的饮酒作乐是荒淫的,他宠幸贵妃张丽华,疏远皇后沈婺华,这在封建社会礼教中是本末倒置的不祥现象。更要命的是,张丽华干预国政,怂恿陈后主废掉皇后的儿子——太子陈胤,改立她所生的陈深为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行为也是古代宫廷政治最忌讳的。李后主是因为面对后周(北宋)的强大军事压力而忧虑国事,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通过饮酒听曲来排遣苦恼,他宠幸的是自己的皇后周后,皇后之外的女人他是不碰的,而且李后主在位期间并没有因为饮酒作乐而荒废国政,只是国家的实力与北宋相比实在是太弱了。

李后主的这首《后庭花》词反用陈后主的那首《玉树后庭花》的诗意,陈后主的“花开花落不长久”在李后主的词中成了“花不老”。其实,花儿真的不老吗?如同月亮的缺缺圆圆,花只是年年谢了年年开而已,李后主只愿意看盛开的花,而不愿看凋落的花,只愿意在月圆时看月,月缺时就躲起来。陈后主在妆镜中看到的是“脸似花含露”的“妖姬”,李后主的妆镜前并没有美人,他在妆镜中看到的是一种永远不死的仙草——“瑶草”。其实,李后主何尝不知道,花儿年年谢,月儿经常缺,瑶草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李后主又何尝不知道,正在变老了的何止是花,还有他的容颜,正在变残的何止是月,还有他手中掌握的这个国家。

       好一句“大教长少年”,李后主想到了他的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那时,谈情说爱,吟诗作曲,饮酒赏花就是他的事儿。那时,作为李璟的六子,军国大事不需要他,做太子继承皇位根本就不会跟他沾边,谁知最后他的几个哥哥相继死去,风雨飘摇的南唐小帝国鬼使神差的被李璟匆匆交给他,交给他,除了忧愁,他又能怎么做呢!

       李后主整首词通过不老的花,常圆的月,永生的草,表达了自己虽然华年已逝,却依旧蹉跎岁月,以至于国势扭转无望的痛苦之情。表面上看,这首词用语轻巧明快,实际上词人的痛彻心情都深深的埋在词的字里行间了。因此,此词虽然很短,但却非常蕴藉,甚至超过了李后主被俘后所写的那些怀念故国的感慨极深的词,这不仅在李后主的全部词作中是罕见的,也是唐末五代乃至宋初的词作中所罕见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李后主身为南唐国主,忧虑国事之余赏花喝闷酒也就罢了,却填了这首从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改造过来的词《后庭花》,实在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艺术上的完美难以改变李煜《后庭花》思想内容上的贫瘠! 

4

李煜只创作过一首《后庭花》词,他所使用的词牌“后庭花”此后一直没有被人使用。金元之际的词人王恽(1227-1304)改动了李煜的词牌“后庭花”,使之成为依旧七句,押平韵,但是字数为三十二的新的词牌“后庭花”。王恽的词牌“后庭花”此后成为通用词牌,清初,这一词牌被作为正格收入《钦定词谱》。

王恽制作了这一词牌后,也只用它填了一首,词是这样的:

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木兰舟,彼汾一曲,春风佳可游。

王恽出生于金国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八岁时金国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灭亡,王恽从此成为蒙元人。所以,词牌“后庭花”经他修改后,填“后庭花”时,在思想上,他不愿意表达陈后主的那种纵情声色的淫荡思想,也不愿意表达李煜的那种伤时叹世的萎靡心态,而代之元朝贵族初入中原所特有的游山玩水的乐趣,具有鲜明的世俗色彩;而在艺术上,王恽刻意回避了蒙元初期北方文学通用的民间口语,而使用他在童年时期就学习的唐诗的那种相对典雅的句子,或许,这正是康熙年间《钦定词谱》收录王恽“后庭花”词牌的原因之一。

       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实,何止风流人物会被历史的大浪淘尽!历史留下的血的教训也会被历史大浪淘尽的。不是吗?就从词牌“后庭花”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来说吧。南北朝时期的陈后主以乐府民歌《玉树后庭花》误了国,亡了国;唐朝的杜牧以咏史绝句《泊秦淮》告诫当时的统治阶级莫要“隔江犹唱后庭花”,防止重蹈陈后主覆辙;五代时期的李煜结合前人成果创制了词牌“后庭花”,虽然重音律但是思想上却萎靡不振;王恽改造了李煜“后庭花”的格律形式,却莫名其妙的把李煜的亡国之忧给剔除掉了。结果,陈朝亡了,大唐亡了,南唐亡了,而庞大的元朝不到一百三十年也亡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是,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能把它落到实处呢,固然这种思想的沉重不是词这种文学样式能够承担得起的,也不是谈词牌风情的本文能够承担得起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