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杜甫的诗是“诗史”,说杜甫的诗不仅反映了时代面貌,也反映了杜甫本人的一生行迹和思想历程。其实,文学作品是作家对自己生活的反映,李白的诗同样反映了李白的一生行迹和思想历程。从李白存世的相关诗文作品所反映的信息,笔者梳理了李白不仅并不潇洒而且却非常悲惨的大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
1
李白的先祖于隋末因犯罪被流放至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到李白的父亲这一辈时,已历四代。流放期满,李白的先祖没有回到中原,而是在西域以经商为生,到李白父亲时,家境已经殷实。长安元年(701),李白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发了财就想往内地迁,神龙元年(705),李白的父亲举家迁居金山郡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渐渐长大了的李白开始在蜀中习文练武。
开元十八年(730),为了谋取功名,离开蜀中不久的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一诗中向荆州长史韩朝宗毛遂自荐时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文人习武练剑,在盛唐时期是非常时尚的,那时,唐帝国当时正处于上升时期,国家激赏文人到边塞建功立业。当然,以乐于提携后辈著称的韩朝宗并没有回复李白,这既于这时候韩朝宗即将奉旨入京有关,也与李白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狂傲之气有关,初出茅庐,就高调宣称自己已经“遍干诸侯”了,既然如此,这荆州长史还算个什么呢?
在文章方面,李白后来《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他还在《书怀重寄张相公》一诗中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时写道:“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这里所谓的“奇书”多是指行侠仗义、山河形胜之类的书籍,李白早年所写的诸如《惜余春赋》在体制和气魄上虽然还达不到“凌相如”的程度,但是其在格调上已经初具李白成年时候诗歌的特征。“试登高以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阔大中稍带感伤;“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感伤中稍带旷放;而“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已毕见李白既狂放不羁又壮志难酬的情怀。
李白在蜀中读书习剑直到二十六岁,期间曾于二十岁漫游蜀中一年有余,拜见过贬任益州长史的原礼部尚书苏頲和时任渝州刺史李邕,并分别向他们献诗以求引荐做官。
李白在路上拦住苏頲的马,献上自己的小赋《大猎赋》,李白在赋的序言中贬低司马相如和杨雄,认为自己远远超过他们。苏頲在李白的赋后附上评语道:“虽风力未成,若光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很明显苏长史是在委婉的批评李白骄狂。李白对此不以为然。
随后,李白决定拜会比苏頲官阶还高的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678-747)。
为了防止苏頲式的轻视现象再度发生,李白决定在自夸的同时发发对苏頲的不满。李邕年长李白二十余岁,是上一辈的人了,李白除了奉上自己的一卷诗歌外,竟然还附上一首直呼其名的诗《上李邕》,诗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不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是李邕的手下人给传上去的,李邕读后非常生气,决定不见李白,也不回信,只安排宇文少府接见了李白,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李白的这次闭门羹在若干年之后影响了李白和李邕的交往,本文后面还会述及。
李邕的怠慢对青年李白的打击很大,此后五六年中,李白不再出游,居家潜心读书,直到二十六岁。
总之,李白一生的核心性格和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在其青年时期已经露出端倪,但是还有待于成熟。同时,其狂妄有余,虚心不足的性格也阻碍了他在功名上的进取,这可能将影响他一生,虽然后来他有所改变,特别是在狂放浪漫的同时走向深沉。
2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因求仕之故仗剑出游,离开蜀中,途中遍游名山大川,结交了道教大师司马承桢(639-735)、诗人孟浩然等名士,并一直游到金陵、扬州一带。
司马承祯是著名的诗人和学道者,他于天授年间(690-692)开始在天台山玉霄峰隐居修道,自号“天台白云子”。后来在武则天多次征召下,他才于圣历二年(699)入京,此后,直到睿宗、玄宗期间,司马承祯经常忘返于天台山和朝廷之间,一方面继续修道,一方面做皇帝的政治参谋。开元十三年(725),司马承祯离开长安南归,经衡山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司马承祯暂居江陵期间,李白专程前去拜访,并即席创作《大鹏遇稀有鸟赋》,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况司马承祯,他写道:“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网。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扬。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司马承祯非常欣赏李白的艺术才华,赞扬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年已八十七的司马承祯与二十六岁的李白饮酒长谈数日,结成忘年交。开元十五年(727),李白又专程到天台山去拜会司马承祯,恰巧司马承祯应诏入京去接纳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692-762)皈依道教去了,李白没有遇见司马承祯,但是李白的名字却被司马承祯带到朝廷中去了。名士司马承祯的欣赏对李白鼓励很大,也使李白的名声传于四海。更重要的是,司马承祯的道家思想深深影响了李白,这不仅是李白后来皈依道教的直接因素,更为李白今后诗歌创作进入空灵玄妙的境界奠定了基础。
司马承祯与李白在江陵分手后,李白继续在鄂中逗留,不久,他在安州(今湖北安陆)结识了名士孟浩然(689-740)。孟浩然虽然尚未获得功名,但是其诗才多年前就广为天下人所知,与之交游的名士遍布朝野。孟浩然非常欣赏李白的诗歌,二人虽然年龄相差一旬,但是他们谈诗聊志向,趣味非常相投。二人在安陆、襄州(今湖北襄阳)游玩了数日之后,孟浩然因事离开鄂中往扬州去,李白写了著名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送给好友。不久,李白也离开鄂中,沿江东下,继续漫游。
开元十四年(726)冬,李白正在今江浙一代漫游,仅仅一年多时间,他已经“散金三十余万”,成了“落魄公子”了,这时,李白突然接到早已回到安州的孟浩然的来信,——孟浩然给李白撮合了一门亲事。于是,李白从江东折返安州,并于次年春与已故唐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完婚,此后十年内李白就定居于安州许府。十年内李白虽然继续自己的交游生活,但是都是以安州为中心的,当然,许府雄厚的物质基础也有利于李白继续自己的交游生活。开元十六年(728)李白得子伯禽,开元二十年(732)又得女平阳。
在安州期间,李白拜会了安州的李长史、裴长史、都督马正会、荆州长史韩朝宗,以求他们的举荐,但均未成功。虽然不成功,但是由于有司马承祯、孟浩然跟李白交往的故事,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精神不仅并未受到求仕失败的打击,相反其志向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满足于居住在安州了。李白在《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这样表达自己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
当然,李白在安州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李白的狂放不为地方官吏所容,以至于牵扯到了一些官司上的事。为了解脱官司的羁绊,更为了寻找前途,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离开安州,来到洛阳,通过司马承祯的书信推荐,他结识了司马承祯的女弟子、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不仅凭借自己的关系帮助李白解决了安州的官司问题,还引李白结识了官员崔宗之、元演等,并把李白的诗代为献给唐玄宗,以求谋取一官半职。由于一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答复,加之心系家庭,李白遂返回安陆。李白的诗《玉真仙人词》、《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诗文记载了这次短暂的洛阳之行。这次洛阳行,为李白入仕提供了机会。
3
为了躲避安陆小人们的纠缠,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举家从安陆迁移到兖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买下当地一户人家的宅院居住下来。
在任城,读书和照应家庭之外,李白与孔巢父、裴政、陶沔、张叔明、韩淮等名士经常聚会于徂徕山下的竹溪。六人纵酒吟诗,时人号之为“竹溪六逸”。徂徕山的生活很合李白的胃口,好在许氏的家业还足以维持这样的生活,李白醉心于“六逸”之乐,不思进取,把玉真公主帮他投诗给唐玄宗的事儿都忘在九霄云外之中了。李白后来在开元二十八年(740)的诗《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记述了这段交游生活,是他离开东鲁后与拜访他的三位好友重逢后送行他们归山时所写,并发出了“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的怅惘和无限追忆之情。当然,这首诗也验证了李白竹溪生活变故的缘由。开元二十六年(738),李白的妻子许氏病逝,次年冬,李白续娶任城刘氏为妻。安葬前妻和续娶新妇,加之宅院扩建,使李白的家庭余财几乎损失殆尽。刘氏没有许氏那样大家闺秀的品质,她看不惯李白在仕途上的不思进取,经常辱骂李白。于是,婚后不久,李白只得把十二岁的伯禽和七岁的平阳托付给刘氏,只身离开任城,去京城谋取前程。
在长安,经过一年多的投石问路,在“千金散尽”之际,经玉真公主等人推荐,天宝元年(742),李白受到唐玄宗召见,李白的命运即将迎来巨大改观。
同时,这时候李白又结识了前辈大诗人贺知章(659-744)。李白是以他的名作《蜀道难》结识贺知章的,贺知章看了《蜀道难》,大为震动,他非常欣赏李白这个小老弟的诗歌,赞扬李白为“谪仙人”。贺知章不仅介绍李白跟众多官僚交往,还向唐玄宗力举李白供奉翰林,唐玄宗准奏。关于李白和贺知章这时期的交往,就是后人尽知的所谓“饮中八仙”的典故。“饮中八仙”除了贺知章、李白之外,其他六人分别是: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 、焦遂。其中,李琎是唐近亲宗室,时为汝阳王,可谓显贵;张旭是狂草书法家,性格跟李白相近。李白的许多诗文比如《对酒忆贺监诗》、《乌栖曲》、《清平调》、《宫中行乐词》、《出师诏》等均表现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更是集中复述了李白这段日子的生活图景。
长安的生活虽然精彩,但是非常短暂。虽然李白通过贺知章等人跟唐玄宗、杨玉环都有接触,但是神秘的朝廷和后宫一旦被李白看清,李白就失望了,李白的失望不仅仅是繁华富贵的无聊,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繁华的大唐盛世隐隐出现的政治危机。失望之际,李白决定放弃做御用文人,重回早先的生活。当然这与贺知章致仕也是有关的。
天宝三年(744)春,年迈的贺知章辞官归乡做了道士,李白在朝中也就没有了最志同道合的人,加之他的狂放也招致了一些官僚的不满,特别是同为翰林学士的唐玄宗的女婿张垍,李白遂提出辞职。唐玄宗本来就没有给李白重要官职的意思,无非就是要他做个文字花瓶而已,张垍的谗言也让唐玄宗觉得李白“非廊庙器”,遂赐给他一笔丰厚的赏金,准予辞职。李白便携带着这笔财富从长安出发,东归任城。
长安做官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这对李白的影响很大,是李白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由积极进取到得过且过的重大转折,是李白一生的最大转折点。所以,在回任城的途中,在李白于洛阳结识了杜甫(712-770)、高适(704-765)之后,李白便跟杜甫和高适结伴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一个多月。说是三人同游,其实说到底还是李白要散散心,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当然,高适的仕途还算顺当,他没有跟李杜二人游完全程,就提前离开了,前途毫无着落的杜甫陪着李白游玩到最后,并相约不久后再见的 日子后,二人方才分手,——李白继续东归。杜甫后来的回忆之作《遣怀》、《昔游》、《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等诗都记述了当年李白的这段生活经历。李白在这次游历之后不久有第二首《上李邕》诗也对这段生活有描述。由于李邕早前跟李白有过不愉快,李白供奉翰林期间李邕一度试图接近李白,二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所以李白在这首《上李邕》中依旧不改自己狂放的姿态,当然,李邕如今是买李白的账的,毕竟,狂小子李白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愣小子”了。
天宝三年(744)夏秋之际,李白回到任城,随即休掉了刘氏(李白和刘氏未育有子女),携已婚的儿子伯禽夫妇和未婚的女儿平阳迁居兖州治所瑕丘(今山东兖州),并娶了当地的一个女子为妻。
按照跟杜甫的约定,天宝四年(745)春夏之际,李白跟寻来的杜甫同游齐鲁,期间他在齐州(今济南)正式皈依了道教,尊高如贵天师为师。早前,李白并不很看好杜甫 的那些批判现实的诗作,经历过政治打击的李白开始重视杜甫,这次游历,二人更多的是探讨时政和切磋诗艺,同时,李白也把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介绍给杜甫,支持杜甫继续他自己所未实现的求仕之路。当然,此时正在附近的北海(即青州,今山东益都)做太守的李邕也因为李白的推荐而为杜甫所知,天宝四年(745)秋,李邕在齐州设宴宴请李白和杜甫,杜甫如约赴宴了,但是李白以正忙于从齐州运送建筑材料到瑕丘扩建新居而没有出席,此后,李白和杜甫、李邕再也没有见过面。李白后来的《梁园吟》、《月下独酌》、《行路难》、《玉壶吟》等诗都或多或少的介绍了这段生活。
天宝五年(746)春,李白得子天然,此系李白次子。不久,李白把女儿平阳嫁给瑕丘的一个中等人家的儿子为妻,之后,李白开始谋划新的交游生活。
4
天宝五年(746)春夏之际,李白别妻离子,南游江东,接着又北游燕赵(途中路过瑕丘家中小住几日),于本年底来到开封,迎来了生活中新的变故。
一天中午,李白在著名的开封梁园别墅与高适饮酒,酒后题诗《梁园吟》于壁上。《梁园吟》前半部分叙述了李白前一段时期的交游生活,后半部分描述了梁园的历史沧桑,隐约揭示了唐王朝盛世之下的政治危机,并抒发了自己崇信道教,超然于世的情怀。孀居在梁园附近的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年轻貌美的孙女、喜欢诗歌且信仰道教的宗氏于当天晚上到梁园请人吃饭,恰巧看到了李白的这首题诗,非常倾慕李白,遂托人找来高适,请高适传话向李白求婚,并允诺将买下梁园作为二人的住所。
“重婚”后,李白继续漫游,往返于瑕丘的家、南方各地和梁园新家之间。期间,天宝九年(750),李白瑕丘的妻子病逝,其娘家人容不下伯禽一家,并侵占了李白给伯禽置备的大部分住所,伯禽与他们争吵不断,同父异母的弟弟天然也不待见伯禽一家,伯禽与天然遂不相往来。
李白这段时期的思想主要成分是及时行乐。李白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虽然格调依旧豪放,但是诗却典型的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深深失望之情,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只能把自己的抱负和欢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梦中,所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而另一首代表作《将进酒》更加直白的表现了李白及时行乐的思想,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的格调已经不是豪放,而是悲壮了。
瑕丘妻子的病故和儿子一家生活的艰难,开封寄人篱下的尴尬,又注定了李白这段时期“南征北上”的交游又不仅仅是游玩,他还想寻找机会获得一份既能立功报国又能解决自己衣食之忧的职业。天宝十年(751),李白北游范阳(今河北涿州),向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上了一个安边的所谓“五饵策”的书策,意欲加入安禄山幕府,但是安禄山心有叛意,对李白的书策当然不感兴趣。李白这时期的诗《登高丘而望海》、《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均表达了他对唐王朝忽视边疆问题的隐忧,其实也间接表达了他对安禄山叛乱国家野心的隐忧,所谓“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所谓“穷兵黩武有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谋事不成,天宝十二年(753)至十四年(755)间,李白浪迹金陵、宣城、广陵一代,会友之际,主要从事炼丹活动。炼丹既是道教所醉心的长生不老的时尚追求,也是李白逃避现实的主要手段。李白这时期的诗《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描述了他跟老朋友崔侍御交流逃避现实的心得体会,所谓“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李白还到王屋山拜会著名隐士和诗人魏万,交流炼丹经验,李白赞赏魏万,认为魏万必将修炼成功,李白不仅托魏万将来要关照自己的孩子伯禽,甚至把带在身边的自己的全部诗文交给魏万,请他代为编辑。
5
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从江南匆匆赶回梁园,把宗氏接到江东避乱,不久安家于庐山屏风叠。安顿好宗氏之后,李白又把伯禽一家从瑕丘也接到庐山附近安置。
其实这时期的李白早就没有了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但是为了养活这么大的一个家庭,李白不再有交游、炼丹的闲心和条件,他必须工作。李白这时期的诗歌《猛虎行》、《扶风豪土歌》都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无耐。次年冬,年近六十的李白总算有机会入了永王李璘幕府做事,李白的诗《南奔书怀》、《永王东巡歌》等表达了他对永王接受他的感激之情。
谁知李白这次站错了队,不久永王谋反,旋即被唐肃宗打败,打败永王的领兵将军恰好是李白的好友、时任淮南节度使高适。但是高适帮不了李白,李白遂以“从璘附逆”而获罪,被囚于浔阳狱中。夫人宗氏以钱财打通驻兵浔阳的将军宋若思的关节解救了李白,李白出狱后便入了宋若思幕府。但是不久案子复发,李白家产被抄,并被判永久流放夜郎。失去了全部家产的宗氏万念俱灭,她只身一人远遁邝山做了道姑。至德二年(757)冬,李白别了伯禽一家,开始前往流放地。李白这时期的诗《留别龚处士》、《上三峡》等都诉说了流放旅途的艰辛,所谓“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诉说了自己心境的凄凉,所谓“不觉鬓成丝”,更是诉说了自己的冤枉。
乾元二年(759),李白行至巫山,恰遇朝廷大赦,便重获自由,但这时他已无任何资产。李白回到庐山,只得带着伯禽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儿女辗转于庐山、宣城、浔阳、金陵等长江中下游一带,靠过去的老朋友们接济着过日子。宝应元年(762)冬,李白病逝于当涂县令、族叔、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府上,临终前,李白把经过魏万编辑的自己诗稿托付给李阳冰,嘱其代为刻印。李白死后,李阳冰及伯禽将李白简单葬于当涂县南十里之龙山东麓。
【附:李白身后情况】
李白长子伯禽(728-793),许氏所生,李白晚年一直携其及其妻儿颠沛流离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女平阳(732-?);许氏所生,出嫁后数年病死;次子天然(746-?),瑕丘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伯禽于李白死后离开李阳冰,定居宣城,家有十余亩田地,生活贫寒。伯禽死后,其子沦为佃农,二女也分别嫁给两个佃农。“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和朝廷命官李白竟没有给后代留下金钱,也没有培养后代获得一些学问,更不用说一官半职了,真是令人唏嘘。
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的老友范惀之子范传正出任宣歙观察使,会同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迁至当涂县城东南约十五里的大青山下隆重安葬,并亲撰《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碑文,立碑石于墓前。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此碑已“断仆零落,仅存方尺许”,当时权太平州事节制军马的孟点“乃重书刻石,立之墓左”。碑文详细地记述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大青山的经过,记载了李白的出生地、家世、晚年及其身后的境况,特别是碑文还反映了李白一生的思想、经历及其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