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4/07
分享

解析先秦女诗人庄姜诗二首


  /庄姜的怨言/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终风其阴,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诗经.邶风.终风》

庄姜(?-前690年?),姓姜,春秋早期齐国的公主,因嫁与卫庄公(前757-前736年在位)而称庄姜,朱熹在《蓝本诗经》中称庄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女诗人。《诗经》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不是作者无可考,就是作者有争议。最迟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毛诗序》认为这首《终风》是“卫庄姜伤己也”,即庄姜所作。朱熹虽然认可庄姜是个诗人,但是他从这首诗中只有夫妇之情而无母子之意出发,怀疑诗是卫庄公所作。朱熹的认识带有南宋时期“夫为妻纲”的礼教色彩,连吟咏夫妇之情的诗也最好由丈夫来写,显然是迂腐的。所以,我接受《毛诗序》的结论,毕竟,西汉前期的男女关系还是相对平等的,女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丈夫举案齐眉。

当然,我认定这首诗是庄姜所作,更主要的是这首诗的内容不仅符合庄姜的人生遭际,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这首诗以反复的艺术形式吟咏,分为四节,表达的是夫妇一方对另一方的抱怨。抒情主人公爱着对方,但是对方却不忠诚于爱情。“终风”是指西风,诗人分别以狂风、暴雨、阴天和响雷来比喻对方的轻狂。庄姜是一个美女诗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几句诗就是描写庄姜的美貌的。朱熹的时代妇女缠足已经成为制度,社会推崇女子无才无貌,似乎有才有貌的女子作风肯定不正。朱熹也许是从这一点出发来看这首诗的,他认为庄姜仗着大国齐国的国威,不守妇道,卫庄公隐忍之下,写这首诗讽刺庄姜,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这显然是朱熹的臆猜。

庄姜是齐国公主,嫁与卫庄公。齐国是大国,卫国是小国,但是卫国是周王室宗亲,这桩婚事也算是门当户对,庄姜可谓贵上加贵。但是,据《左传》记载,有才有貌的贵妇人庄姜却不能生育,这可是要命的。一方面,多子多孙于老百姓都是养老的固定观念,于天子、国君还是政治方面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卫庄公在内心是不待见庄姜的。虽然碍于齐国的大国之威,卫庄公不敢休掉庄姜,庄姜的正夫人身份也能够保存,但是如《左传》记载,卫庄公又先后娶了陈国的两个公主为从夫人,并生了儿子,其中一个儿子被立为储君,就是后来的卫桓公(前736-前719年在位)。可以想象,在母以子贵的古代宫廷里,庄姜的身份会是多么尴尬。回到《终风》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所要表达的不大可能是卫庄公抱怨庄姜有作风问题,而应该是心思缜密的庄姜对卫庄公移情别恋的抱怨。

再从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所涉及的人物生活于春秋早期,那时候,周王室东迁之后日渐衰微,诸侯国开始争霸。齐国当时因垄断了天下盐业,经济蒸蒸日上,与老牌强国晋国相比,是新兴的强国,这时候距离称霸的齐桓公时代只有数十年。卫国夹在齐晋两大国之间,既要奉行事大主义,又要保持战略平衡。那时候,联姻是诸侯之间建立同盟或准同盟的主要形式,由于齐国的发展态势强于晋国,卫庄公娶齐国公主庄姜是事大主义的顺理成章之举,而他又娶了南边的小国陈国的两个公主为从夫人,自然是卫庄公把卫齐联姻扩大为卫齐陈联姻之举,是一方面避免过分依赖齐国,一方面可以抵挡晋国讨伐的战略平衡之举。同时,陈国和卫国之间还隔着另一个小国郑国,卫国难以讨到左右强邻齐国和晋国的便宜,但是实力相当的国家根据“远交近攻”这一原则,卫国可以跟陈国夹击郑国,从而有可能扩大卫国国土。

因此,从春秋早期的诸侯国之间的态势来看《终风》这首诗,那就不会是卫庄公讽刺庄姜滥情的作品,因为不管庄姜是不是有作风问题,摄于齐国的国威,卫庄公既不敢也没必要讽刺仍然作为卫国国母的庄姜;相反,高贵、敏感的庄姜却有条件讽刺卫庄公的移情。

当然,卫庄公死后,庄姜又活了四十余年,先后经历了卫桓公、卫宣公、卫惠公。庄姜写《终风》也许是在卫庄公死后的某个时期,——卫桓公等卫国国君不是她的亲骨肉,对她或许还不如卫庄公,她写诗抱怨自己命运的始作俑者卫庄公,是合情合理的。

  /喋血姐妹情/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诗经.邶风.燕燕》

西汉早期,讲授《诗经》的有四家,即所谓齐、鲁、韩、毛。《齐诗》和《鲁诗》均认为这首《燕燕》的作者是卫定公(前588-前577年在位)夫人定姜送别儿媳回娘家时所作,《毛诗》则认为是早于卫定公一百多年的卫庄公(前757-前734年在位)夫人庄姜送别“先君”庄公的妾(从夫人)回娘家陈国时所作。作为今文齐、鲁、韩三家《诗经》因为容易被时人接受,在西汉时期受到朝廷重视,被立为学馆必修教材,而古文版的毛诗则主要在民间流传,所以西汉人也就普遍认为《燕燕》是定姜所作。后来,毛诗的影响逐渐大起来,齐、鲁、韩三家《诗经》最迟到魏晋时期就已经失传了,毛诗及东汉学者郑玄为之所做的注则一直流传至今。所以,我们还是依毛诗,把《燕燕》定为庄姜所做。

同时,如果我们钻研《燕燕》的文本,联系一下庄姜时代卫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就更能确定这首诗的作者是庄姜了。

《燕燕》是一首送别诗。抒情主人公送别对方到南方去,在离别的郊野,二人看着上下振翅翻飞,呢喃欢叫的燕子,想起共同度过的岁月,不禁伤心落泪。人都离开很远了,抒情主人公还伫立在原处,一边啜泣一边眺望着。定姜虽然跟庄姜一样能文善诗,但她在卫定公在世时和死后都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朝政,《列女传》说她“聪明远识”。庄姜虽然一直贵为卫国国母,但是为人敦厚怯弱,又多愁善感。联系《燕燕》这首诗缠绵悱恻、细腻深沉的写作风格,干练有识见的定姜送别儿媳做不到这一点,而庄姜送别堪比自己的妹妹、已故夫君的妾却容易做到。

先君卫庄公的这个妾是谁呢?卫国国力弱,为了抵抗西邻晋国,卫庄公跟东邻齐国联姻,娶了齐国公主,这就是庄姜。可是庄姜不能生育,于是卫庄公纳南方陈国的公主厉妫为妾,可是没几个月厉妫就病死了,卫庄公便又纳厉妫的妹妹戴妫为妾,戴妫为卫庄公生了两个儿子即公子完和公子晋,也就是后来的卫桓公和卫宣公。

由于庄姜是强邻齐国的公主,卫国得罪不得,庄姜作为后宫主宰的地位是稳固的。卫庄公依周礼让公子完和公子晋拜庄姜为母,并由庄姜负责教养这两个公子。而庄姜作为出身名门的闺秀,也非常贤惠,根据《左传》记载,庄姜把两个公子“视为己出”,跟戴妫也相处得形同姐妹。就是说,庄姜做到了母仪“天下”。

公元前734年,卫庄公病死,公子完继位,即卫桓公,庄姜为太后,戴妫虽然不能做太后,但是作为卫桓公的生母,在后宫中的地位也是不低的。但是,卫庄公的妾不仅仅只有戴妫,他的另一个妾所生的儿子州吁于公元前719年发动宫廷政变,诛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州吁不敢撼动庄姜的国母地位,但是戴妫就不同了,州吁命令戴妫回娘家陈国去。于是就有了庄姜送别戴妫的这首《燕燕》。

回到《燕燕》这首诗,诗写的非常伤心,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语意沉痛,令人不忍卒读。”戴妫的简陋车子缓缓向南行驶,庄姜一直站在原处一边目送,一边伤心欲绝,所谓“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庄姜在跟戴妫共同抚养公子完和公子晋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当然,戴妫本人也从来没有母以子贵的骄纵,庄姜在《燕燕》快结尾处以“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十六个字赞扬了二妹(“仲氏”)戴妫心如海宽,温柔贤惠,值得信任的品德。而州吁发动的这场宫廷喋血事变进一步加深了庄姜和戴妫的姐妹之情。《燕燕》这首诗写于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其抒发的哀情何止只是别情呢?诗能够感染后世许多研究《诗经》的大学者,一点都不奇怪。

多行不义必自毙!几个月后,公元前718年,卫国权臣石碏发动政变,斩杀了州吁,迎接避居邢国的戴妫的次子公子晋回国即位,这就是卫宣公。卫庄公长期疏远庄姜,但是在《燕燕》的结尾处,庄姜提到了自己的决心,那就是实现先君卫庄公传位于戴妫之子的遗愿,看来,庄姜送行戴妫时还有一些政治盘算,那就是石碏已经将发动政变的计划告诉了她,说不定她也准备暗中协助。当然,卫宣公即位后,庄姜的国母地位将更加牢固,戴妫的结局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