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5/03
分享

如何理解“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的“三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这句诗常常被后人简略为成语“一日三秋”用来渲染爱人或友人之间深深的思念之情,但是人们对于“秋”或者说“三秋”意义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各个版本的《辞海》、《汉语大词典》都把“一日三秋”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绵长的殷切思念,就是说,“三秋”是指思念的时间之长和程度之深。《中华成语辞海》则把“一日三秋”解释为“一天不见面仿佛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十分殷切”,其对“三秋”的理解为三年以及三年来淤积的深深的思念。古人在解释“一日三秋”中的“三秋”时有四种说法:一是秋季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孟秋、仲秋和季秋;二是三个季度,也就是九个月;三是三年;四是泛指时间很长。

把“一日三秋”中的“三秋”理解为时间很长,当然没问题,但是这毕竟是引申义,无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经﹒王风﹒采葛》这首诗的文本。我们只有弄清楚“一日三秋”中的“三秋”到底是指秋季的三个阶段、三个季度还是三年,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其引申义。

在古汉语中,作为时间名词来说,“秋”有这么几个意义:一是指秋季,《诗经﹒卫风﹒氓》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句子,把“秋”理解为秋季也是现当代最常用的;二是从秋季泛化为季度,《管子﹒轻重乙》有“岁有四秋”以及“春之秋”“夏之秋”“秋之秋”“冬之秋”的说法,“秋”等同于“季”;三是由“四秋”泛化为一年,柳宗元诗句“存亡三十秋”中的“秋”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也是我们今天常用的特别是“千秋”这个词。

词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意义会因时代、语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谓变化,就是其原来的意义缩小、扩大或转移了。比如:“臭”在古代泛指气味,后来演化为专指我们都知道的那种难闻的气味,“臭”的意义缩小了;“河”由黄河的专称变为河流的共称,“河”的意义扩大了;我们今天“行走”的“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走”的意义转移了。

“秋”这个词作为时间名词,其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最初,“秋”的意义就是秋季,它包括孟秋、仲秋和季秋,时间总共约三个月。后来它的意义经历了不同方向的变化:一方面,“秋”的意义缩小为秋季三阶段(孟秋、仲秋、季秋)中的某一阶段,这样,“三秋”的时间长短才相当于原来的“秋”;另一方面,“秋”的意义扩大为“年”,那么,“三秋”的意思就是“三年”;第三方面,“秋”的意义由专指秋季演化为泛指某一个季节,其时间长短基本未变,但是意义转移了,那么,“三秋”的意思也就成了“三个季度”。当然,“秋”作为时间名词,它还演化出“时候”、“时机”的意义,比如“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但是由于我们用“三秋”无法表达“时候”、“时机”的三倍意义,元奔这里主要是解释“一日三秋”这个出自《诗经﹒王风﹒采葛》的成语的深层意义,也就不考虑“秋”的“时候”、“时机”意义。

那么,“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或“一日三秋”中的“三秋”的意义到底是孟秋加仲秋加季秋也就是全部秋天,还是三个季度,或者是三年呢?古人乃至近现代论家常常为此争论。如果仅凭这句诗或这个成语我们其实是不好判断“三秋”的意义的,我们不防看看《诗经﹒王风﹒采葛》这首诗的全文:“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分三个层次,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把诗人对美人、知己或美好事物的思念之情逐步推向高潮,“三月”、“三秋”、“三岁”这三个时间名词在诗情的递进升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很显然,我们只有把“三秋”理解为三个季度才符合诗意,才上承“三月”,下启“三岁”。因此,离开古典文学作品的文本去解释个别句子或词语的做法无异于盲人摸象,是不能得到真相的。当然,古今更多的《诗经》论者把“三月”、“三秋”、“三年”都理解为泛指的时间很长,这不能算是错误的,但是这却削弱了这首诗的抒情意义,漂白了这首诗的美感,诗变得索然无味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