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7/08
分享

断肠如雪“胜胜慢”(词牌风情系列)


       1

这两天一直做梦。在梦中,诗词押韵般的,从远处向我款款走来的是你吗?是你,是你,我赶紧把双目紧闭,但是还是能够看见你表情丰富的脸蛋上那红红的肉唇呼着醉人的香气向我调皮的袭来。我躲避着你,虽然渴望但我宁愿不接受你的香吻,因为我害怕这又是一个美丽的梦。

亲爱的,我们相处的时间还太短,而你依然如含着红蕊的春桃。你说过你不会离开我,你怎么忘了呢?你怎么可以忘了呢?亲爱的,你慢走,你慢走。亲爱的,你还会在那里等我吗?抑或是等着其他争着攀折你的人?而我又该到哪里去找你哦。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后期的著名词作《声声慢》,词写得很忧伤,让人难以释怀。宋人常常不主张词写那些题材,因为那是诗的责任。“词为艳科”,这是词诞生之时的角色定位,也是词当时能够于诗仍然非常发达的时候能够诞生的条件。当然,谈到“声声慢”,它作为词牌,其最初是“胜胜慢”,艳科的,本色的,后因宋末蒋捷依此律填了一首“秋声”而被改名“声声慢”。创制“胜胜慢”这一词牌的是晁补之,他为一个女孩子创制了这个词牌,由于他给这个经常逗他而他都让着她的女孩子取了个昵称叫做“胜胜”,于是他就把这个词牌命名为“胜胜慢”,大概的心思就是胜胜你慢走吧。他用这个词牌填的第一首词就是上面的这首《胜胜慢·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这不仅是第一首“胜胜慢”,好像也是已知的唯一一首使用“胜胜慢”词牌名称的词作。


       2

先朝的节度使制度形成了潘镇割据的局面,引发春秋战国一般的天下大乱,致使江山易主,而“浪花淘尽英雄”,最终花落赵官家。这一惨痛教训被宋太祖兄弟牢牢记取,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太祖还改变了唐代的军队制度,他把各地的精锐部队集中在中央,编为禁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各地保留的都是些老弱军人;而且,他还把各地的节度使由武官改为文臣。这些措施虽然有利于加强皇权和稳定国内局势,但是却不利于抵御外侮,以后的历史乃至宋朝的两度亡国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后话,只谈宋初,赵匡胤的中央集权措施还伤了跟他一起打拼的贵族们的心。

为了安抚人心,宋太祖给官僚们的俸禄非常优厚,还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士大夫们多买天地,多增佃户,增加田亩收入,多建豪宅,多置器玩,日日笙歌,颐养天年。

此外,作为颐养天年的措施之一,宋太祖还出台了一项破天荒的蓄妓政策,即在国家适当的经济补贴下,官员根据自己的财力买一个、数个甚至十数个、数十个平民家的女孩子作为家妓蓄养。但是为了不引发激烈的阶级矛盾,蓄养家妓不是一次买断,而是有年限的,一般是三年到十年,契约到期后应把家妓遣返回家,由其父母对女儿的未来做主。这样,贵族不必为年老色衰的女孩子继续承担经济费用,而女孩子即便黄发垂髫也是自己家人的亲人啊,这是用软刀子残害被统治阶级的女孩子和她们的亲人。宋太祖的这一招可谓荒唐、无耻、毒辣啊,而其天下代代女孩子年轻时受辱的结果却仅仅是为了赵家江山永远姓赵。

这些家妓一般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被卖入官员的家中的,而官员都是有学问的人,那些聪明伶俐的家妓在侍候主人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积累了一些学问,有的会被主人视为知己,以至于日久生情。但是,许多官员一般是二十五岁以后甚至三十五岁以后才取得的功名,家妓比他们小了许多;期满之后,家妓的父母如果不是太贫困或者女儿做家妓的几年中家道开始好转,大多不愿意让女儿再做家妓,而会给女儿说一门门当户对、年龄也相当的婚事。何况,官员蓄养的家妓一般都会有好多个,即便有的家妓跟主人有了感情,其他家妓也会惹出事来,更何况纳其做妾却要得到女孩父母和自己夫人的同意,难度往往很大。晁补之的这位名叫荣奴的家妓可能就是一个不得不被父母领回去的家妓。

荣奴的父母在荣奴做晁补之大人的家妓期满之后前来领人,原因究竟是晁补之的夫人不愿意接受荣奴做妾,还是荣奴的父母已经给荣奴找了新的主人,或已经选了一门夫婿,还是荣奴不愿意继续侍候晁补之,从词意来看,最后一种情况似乎是不存在的,晁补之和荣奴之间好像已经日久生情了,不然晁补之对荣奴的离去不会显得非常不舍。

在文首词的上阙,我们看到,荣奴离开以后,词人焦躁不安,他的心就像春风中杨柳摆荡着,相思使他柔肠寸断。同时,词人不知道荣奴会到哪里去,会遇到什么样的主儿,他为她感到担心。在词的下阙,词人回忆起自己跟荣奴的快乐往事,回忆起荣奴对自己的诸多依恋,想到荣奴这一去有可能会被“这人攀了那人折”,心中未免有点吃醋。

“抛掷因谁”的一句追问,词人既是在问自己,又是在问荣奴。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揣测。如果是词人不忍“抛掷”,那可能是词人承担不了来自夫人的压力;或者是词人不能面对荣奴父母对自己年老的嫌弃。如果是荣奴不忍“抛掷”,那可能是荣奴跟词人的感情已经很深,但是可能是因为一些误会所致荣奴不得不跟词人分别;或许是荣奴承担不了来自词人家人的压力;或者是荣奴年幼任性并开始对词人本人不满。

荣奴肯定没有在晁补之家中呆好多年,她还很年轻,假如十三岁被词人买来,这会儿也许只有十五六岁,仍然还会是“灞岸行人”竞相攀折的“柔枝”。荣奴是因为还不够懂事,或不够懂得感情,或不懂得怎样处理感情而离开词人的吗?不过,词人说她还是“柔枝”,是疼惜她,也是原谅她。

如风中柳絮,荣奴飘然而走了,似乎走得很决绝。走得决绝,要么是爱之甚深,恨之甚切,要么是爱之甚深,不忍回头。荣奴跟词人之间的爱情曾经达到什么样的深度,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我们无法知之也不必深究了。但是,总之,词人眼睁睁的看着荣奴离开晁府,心中充满依恋,却并没有当面苦苦挽留,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故事深藏在这首词的后面了。

词人是多情的。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词很像苏轼,以豪放清旷见长,比如其生命最后一年即五十七岁时所作的《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上阙写道:“青烟幕处,碧海飞金境。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凌乱多少寒螿,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词人于月夜仰望天空,俯看桂影,无人打扰,独享心游万仞哦快感,词句中透出旷达的豪情。特别是结句“惟有蓝桥路近”,借用唐人传奇中书生裴航在蓝桥驿遇见仙人云英并与之结为夫妻的传说,点名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而甘愿在泗州的月光里寻觅别样的欢乐。这是晁补之一生坎坷之后的大彻大悟啊。

但是,这首《胜胜慢》却写得缠绵,岂止是“断肠如雪”,那柔肠根本就是纠结在一起的,断而断不开,实在让人不能释怀。作为苏门中人,晁补之中后期的思想才接近苏轼,晚年他甚至自号为归来子。而他二十六岁中进士,蓄养家妓应该在婚后,想来荣奴离开词人应在词人三十岁以后,这时的词人入道还不深,多情自然也就难免了。然而,一切已经不能挽回,也许荣奴已经斩断了情丝,词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了。

人会老,情会逝,可惜词人正在华年。

但是,多情却是害人的。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不能够和谐相处了,不如斩断情丝。于情感如此,于政治也是如此。晁补之、苏轼早年热衷功名,得到了什么呢?旷达豪放固然说明他们二人看破了红尘,但看破红尘之前他们可是经历了红尘里的长期挣扎的啊。

3

晁补之生于1053年。晁家是北宋名门望族,文学世家。高祖晁迪,高叔祖晁炯均在朝中做官,晁炯之子竟官至参知政事,族叔、父亲、堂弟、从弟多人做地方官吏,而史书记载,“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

晁补之也是少年得志,二十六岁时就考中进士,而且是一甲第一名即所谓状元,当时被授澶州司户参军。晁补之十七岁时曾受时任杭州通判苏轼的赏识,登进士第后入了苏门,其政治思想也就从了苏轼。

那时候,王安石新党和司马光旧党斗争激烈。1086年,旧党官僚得势,追随旧党代表人物之一苏轼的晁补之不久也就被任命为校书郎,这是一个名头很重的京官,也是晁补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发达,而这时晁补之才三十多岁。此后三几年,晁补之与苏轼、黄庭坚、张耒等苏门学士人诗酒唱和,日子过得很是滋润,也许也正是这个时期,晁补之效仿他们,买了家妓荣奴,甚至还不止一个家妓。

1094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晁补之等人被贬官,且一贬再贬,从此他们一贫如洗。也许是因为贫穷蓄养不起家妓了,也许是因为贫穷家妓荣奴变了心,也许荣奴没有变心但是词人没有办法给她幸福,更可能的情况是晁补之对政治压迫极其不满而拿深爱着他的荣奴泄愤,虽然,晁补之立刻后悔了。但是,就这样,荣奴离开了晁补之。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带来情感上的无依,从来痛苦都是结伴而来的,晁补之对荣奴的纠结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政治上沉浮的纠结呢?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使庶族文人可以攀爬到上层社会,但是文人会把相轻的缺点带到官场上去,今天弹劾这个,明天左迁那个,甚至还能怂恿皇帝搞个文字狱,把那些轻视自己的文人对手一网打尽。

官越做越小了,但是晁补之心犹不甘,他四十岁前后的诗词中记述自己对官场不平的作品很多,但那时已经五十多岁的苏轼早已经看透了一切。当时,苏轼被贬往广东惠州,苏轼临行前遣散了十多个家妓,只带着其中一个爱了他十余年的王朝云,在儿子陪同下南下惠州。纵然一路艰辛,纵然惠州潮湿而荒蛮,但是,苏轼与爱妾娇子煮茶种地,乐在其中。朝云的身份跟荣奴很相似,所不似的是,朝云从十二岁被苏轼买来,到三十六岁病死,一直都得到苏轼的宠爱,而她也一直爱慕着苏学士,虽然,贬往惠州时的苏轼已经贫如庶民。

随着1101年苏轼病逝,历经宦海颠簸的晁补之终于全面理解了恩师,也就在这一年,晁补之竟然重新时来运转,朝廷先后任命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哲宗实录院检讨官、神宗国史编修等京官,但他都坚辞不受。年近五十的晁补之“知天命”了。

在人生的低潮来临时,不能把握爱情,所以晁补之不像苏轼那样于贫困之中还能有一个红颜知己相伴。也正因为如此,苏轼晚年的作品不仅豪放清旷,而且极少有孤寂的情绪;而晁补之晚年的作品虽然像苏轼一样豪放清旷,然从字里行间却隐隐的可以听见一种孤独无助的叹息。比如上文那首《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上阙,词人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虽然爽快而无牵挂,但是环境的静寂清冷多少还是烘托出了词人孤寂怅恨的心情。究其原因,在于苏轼的思想中很早就有了道家的成分,这历来是儒家学子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用来自我保护的盾牌,所以苏轼中年以后固然起起伏伏,但是他没有宦海沉浮的苦恼,而晁补之则不能避免。

不知道这时候的晁补之是否还怀念多年前离他而去的荣奴。想来,荣奴早该嫁人了,她嫁的会是谁呢?晁补之不知道,晁补之也不想知道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