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模棱两可”诞生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它跟大臣苏味道有关。
武则天以高压政策为其簒唐改制行为“保驾护航”,致使其执政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堪比其之前的秦朝、西晋和其之后明朝的极端专制时期。她豢养了诸如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武懿宗等一批酷吏,大肆捕杀政治异见者,恐怖气氛的制造能力即便是明朝东厂也甘拜下风。但奇怪的是,武则天的统治不仅没有断绝唐高宗前期“贞观之治”的余脉,而且在君臣齐心协力下,唐(周)的社会生产力还继续呈蓬勃发展态势,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做了重要铺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这得益于武则天极端专制行为的另一面,那就是她因应统治需要而对一些大臣的个人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这里,我以大臣苏味道来折射武则天极端专制政治中“疏忽”的这一面。
苏味道(648-705)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他在武则天时期历官中书侍郎、吏部侍郎,权倾朝野,但是作为宰相,他处理朝政时从来都是迟疑不决,甚至根本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他曾点评自己的理政原则为“模棱以持两端可矣”,苏味道因此被时人戏称为“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就出自这个典故。
苏味道处事缺乏是非观,是苏味道威望不够或能力不足吗?当然不是。苏味道是汉代重臣苏章、曹魏重臣苏则的后裔。在汉魏门阀政治体制下,苏氏作为赵州望族名扬天下,固然门阀政治在随唐之际特别是唐初已经式微,但是苏味道凭借父荫,承袭家风,自幼读书习武,与赵州李峤齐名,赵州人借汉代苏武、李陵事并称二人为“苏李”。早在唐高宗前期,苏味道就随吏部侍郎裴行俭征讨突厥,以机制善断屡立军功,裴行俭爱其才,以女妻之,苏味道成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连襟。苏味道虽然是王勃的连襟,但是他在文学上并未沾王勃的光,他的律诗与杜审言等齐名,在近体诗成熟的过程中,苏味道上承永明体,下启宋之问、沈佺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地位。可见,苏味道家世显赫,又智勇双全,绝非缺乏自我判断力的庸庸碌碌之辈。
那么,苏味道缘何早先善断而后来没了主见了呢?他自己曾给出答案,他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原来他是怕出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怕出错就可以敷衍君王所托付的军国大事吗?
其实,苏味道怕出错是假,震慑于武则天的高压政策才是真。武则天称帝前就已经代君主执掌朝政,拥戴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的所谓帝党与拥戴武则天的所谓后党之间的政治矛盾由隐到显、由小到大发展着,武则天培育了一批酷吏,严厉打击帝党,培育后党。武则天后期,李氏帝党势力已经衰弱,后党不仅早就已经变成了武党,而且其内部还出现了争名夺利的不同派别。为了利用这些派别的矛盾以便控制它们,武则天提倡告密风气,导致冤假错案频发,大臣们因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被武则天安插在朝上的耳目告密给武则天,动辄就是满门抄斩。
苏味道身居宰辅之位,与他同朝的著名大臣有解琬、崔融、郭元振、武三思、狄青、宗楚客、杜审言、姚崇、宋璟、张柬之等人,这些人对李唐时代的怀念之情或多或少或没有,相应的他们对武则天的忠诚度也就等等不一,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由于武则天始终实行高压政策,大臣们都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立场公诸于众,即便是最忠诚于武则天的武则天的侄子、太子人选之一武三思都不敢得罪废帝李显,即便是最忠诚于李显的张柬之、狄青等都经常在武则天面前称颂武氏代理李唐称帝的合法性。武则天长期为立李氏还是立武氏为太子而踌躇,大臣们对武则天身后的政局也就无法预测,大家都在等待谜底揭开的那一天,而现实却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武则天高压政策和朝中政敌的牺牲品,所以每个大臣都以自己的方式明哲保身。
解琬自请出任西域安抚使,远赴大西北以避宗楚客迫害;姚崇以老母年迈,辞去相位,居家以待时局变化;杜审言以整天说大话、说笑话麻痹自己并麻痹政敌。苏味道常以自己的数百年显赫家族为耀,爱慕权力,于是他避祸的做法就不像上述几人,他采取模棱两可的手段处理政务,以便久居相位。朝廷上险象环生,政治“暗礁”随处都有,身为宰相的苏味道,无论是主管中书省还是吏部,他对政事的任何明确判断都会得罪朝中的一部分人,都有可能“被告密”而大祸临头,采取模棱两可的做法就可以八面玲珑,八面都不得罪,可以避免来自任何一面的祸端。
当年唐高宗向大臣们咨询立武则天为皇后是否可行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一言不发,武则天执政后立即遂以此事为由贬谪了于志宁,其理由是于志宁心中有答案却不愿意回复皇帝,犯了欺君之罪。于志宁以有话不说的方式保留自己的政见而受到武则天处分,苏味道以模棱两可的方式保留自己的政见却为什么受到武则天重用了呢?我认为,此乃时位之移人也。于志宁保留自己的政见其实就是反对武则天,苏味道保留自己的政见则是惧怕武则天。苏味道因武则天提携才做了宰相,他是忠诚于武则天的,当然,苏味道的模棱两可还是他规避武则天死后自己的政治风险的手段。凭借武则天的聪明才智,她能不懂苏味道吗?武则天其实是装着不懂,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因为苏味道以模棱两可的方式处理朝政,有助于朝中各种矛盾的引而不发,有助于朝政在适度紧张中的稳定,有助于她的帝位的稳定。
由以上分析可知,成语“模棱两可”是武则天时期政治生态的产物,是武则天时期政治生态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具有社会指标意义的小产品。然而,模棱两可可以保护苏味道一时,却保护不了他一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苏味道明哲保身,使自己成为武则天时期的政治“常青树”,但是,他却于武则天后期因厚葬父亲而毁坏乡人农田遭到地方官吏告密,苏味道由此落罪,他先后被贬为坊州(今陕西黄陵、宜君)刺史、眉州(今四川眉县)长史。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苏味道携家眷赴眉州后不久,即于神龙元年(705)卒于眉州,他的后代遂定居在眉州,披荆斩棘,世代繁衍,最终枝繁叶茂,北宋“三苏”就是苏味道的后裔。信奉模棱两可法则的苏味道被贬,促使赵州士族(门阀)地主家族苏氏转化为眉州庶族地主家族苏氏,这反唐朝前期士族地主势力持续衰落而庶族地主势力持续上升的历史趋势,反映了唐宋时期封建统治基础持续扩大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