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2/23
分享

浅谈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先秦开始,以“国风”为主要内容的《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众所周知,杜甫和李白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潮时期的两个代表,李白的诗歌大量运用夸张、想象,用笔如长江壮浪,汪洋纵恣,不可阻遏。比如他的名作《蜀道难》,把神话传说与地理、历史结合起来,描写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壮美特征。但是,当我们把李白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遭遇跟一些作品结合起来考察时,我们就发现,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无奈的浪漫主义。

拿李白与杜甫相比,表面上看,他们的创作方法相差很大,其实,李白哪里甘愿做个”谪仙”?他是在做人而不得的情况下,不得不幻想着神仙般的世界,他的幻想又何尝不是立足于现实呢?杜甫用精雕细剖的笔直面现实,李白则通过向上天逃避的无奈来对待现实,李白的作品中不可能没有现实主义因素。这里,我通过李白作品对权贵的批判、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和对自身壮志难酬的苦闷等方面来谈李白的现实主义。


一、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天生一副傲骨,从小就有狭义思想,好为人打抱不平。在长安期间,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和他们对下层人民的排挤,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侧轧,极为不满,他在诗中对他们表示蔑视。有这样一个故事:李白做翰林学士期间,每年都要陪唐玄宗和杨贵妃赏花,为他们赋诗作兴。李白对唐玄宗君臣醉生梦死的生活,特别是对杨玉环暴殄天物和杨国忠、李林甫欺上瞒下的行径非常愤慨。介于唐玄宗对自己的赏识,有一次,在唐玄宗让李白赋诗的时候,李白让李林甫为自己磨墨,让杨国忠为自己脱靴来戏弄他们,这就是李白创作《清平调三首》的历史传说背景。

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侬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春天的清晨,在万花盛开的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前,杨贵妃衣着华丽,就像天上的云彩.容貌就像刚刚绽放的花朵,在赏览牡丹,若不是看到那群玉,还以为她是仙女下凡,连赵飞燕也要靠新妆才能和杨贵妃相比美,名花能倾国,美人更能倾国,也只有倾国的美人才能配玄宗啊。

从表面看,这首诗是赞美杨贵妃的美,其实不然。第一首诗把杨贵妃比喻成天上的仙女,华服如云飘曳不止,美貌如花,娇艳无比,两个”想”字写尽了杨贵妃的国色天香,但是诗中暗含对杨贵妃奢侈的讽刺。第二首用带露的花朵比喻杨贵妃,形象的写出她肤如凝脂,艳若桃花的状态,而用赵飞燕比喻杨贵妃,则暗含了讽刺意味,因为杨贵妃的肥胖与赵飞燕的苗条相反,而巫山云雨暗示赵飞燕不守节操,也暗示了杨玉环与安禄山的关系。第三首虽然通过写杨贵妃与栏杆外的花儿相映成美来赞扬她,但“君王”的出现讽刺了安史之乱的根源正在于皇帝对美色的迷恋,暗示了女人会成为祸水的根源。结合李白创作这三首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胆量。当然,文学界对这三首诗是否真有“讽刺”之意有过争论,我赞同“讽刺”说。

李白在盛唐的繁荣中看到了社会危机,他写出针砭时弊的《大车扬飞尘》,对唐玄宗的腐朽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写出了宦官的嚣张气焰,只有数量很多、行驶很快的“大车”才能扬起这么大的飞尘,以至于行人在大晴天正午都看不清道路。那么是谁这么目中无人,肆无忌惮呢,原来是宅第高达霄汉的宦官!接着写斗鸡童的丑恶嘴脸。车盖衣冠辉煌夺目的“鸡童”鼻息竟然吹动了天上的云霞,路上行人都惶恐的不得了,活脱脱表现出“鸡童”不可一世的气焰。最后两句强烈讽刺了唐玄宗不辩贤愚,对当时政治黑暗进行了猛烈抨击。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节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宏阔转向内敛的节点,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就从高度繁荣的现实中看到了危机,这是何等洞察现实的眼光啊!

敢于讽刺和批判最高统治集团,可见李白直面现实的勇气。


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中国封建社会达两千多年,但真正的盛世只有三百余年,那就是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清朝“康乾盛世”,而开元盛世是四大盛世中的顶峰。

李白正生活于开元盛世中,他亲身体验了唐王朝登峰造极的繁荣,但是,“福之,祸之所依”,危机正潜伏在繁荣之中,李白感受到了。那时候,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已经呈现割据之势。随着藩镇割据与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的继续发展,唐王朝急剧衰落下去,终于酿成了让整个中国历史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在”安史之乱”中,战争双方为了增加兵源,四处抓壮丁,使多少家庭人去屋空,杜甫著名的《石壕吏》就表现了当时男人抓完了妇女顶上去的状况,李白在诗中对此也多有批判,比如《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妇女思念征夫的作品古已有之,但是,李白的这首诗写于中国古代最繁荣的盛唐时期,就不能不让人触目惊心了。请看,思念远在玉关的丈夫,她们唉声叹气,也不知何时才能平定侵犯边塞的敌人,丈夫也不知道何时凯旋归来?这样的相思也不知何时停止?“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现了妇人的无奈,而这无奈之中又未失大唐气度,真是强装笑脸,笑比哭还要伤心啊!《子夜吴歌》挖掘现实真是掘土三尺啊!

国家在叛军的铁蹄下濒于覆亡,人民在叛军的屠戮下呻吟挣扎。李白面对血腥的现实,他愤怒,他呐喊。如《古风其十九》: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首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矛盾,显示了他貌虽放旷,而根本上与人民是呼吸与共的。诗人在想象中登上华山的莲花峰,梦幻般的看见了明星仙女。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时,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城,人民血流遍野,而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

以诗歌反战,是李白关注现实的真实写照。


三、卷帷望月空长叹

李白从小就有兼济天下的大志,他二十六岁到长安,渴望取得功名,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但是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击碎了他的梦想,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浪迹天涯,因此我们在李白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一个苦闷彷徨的诗人。例如《月下独酌》便是诗人怀才不遇的诗作,孤独的诗人只能向月亮和自己的影子诉说苦衷;再如《行路难》,此诗写他被迫离京漫游,感到功业无成,征途险阻重重,不禁“停杯投箸不能食”,不禁“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在《长相思》中写道: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颜色寒,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在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若,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深夜,诗人独自站在屋里,听见纺织娘在井栏上鸣叫,他暗自感叹自己的才德却不能得以抱负,想在梦中相会,但梦魂也难度这重重险阻的关山。这关山是什么?当然是铁幕一般的现实!

天宝十三年,李白亲临险地安禄山藩地证实他谋反的传言,随即和杜甫三入长安希望向朝廷告发安禄山谋反的事实,可是在长安逗留数日,仍然没有一个大官接待他们,相反却传来了告发安禄山谋反的官员被处置的消息,遂打消了这一念头,离开长安,和杜甫相别。这次他对唐王朝彻底失望,对自己的终不能报效国家心生哀叹无奈之感,如《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写白发有三千丈长,极言其愁,为何而愁?为国家社稷而愁,为天下苍生而愁,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愁,这“三千丈”的愁哪里是浪漫主义啊,分明是结结实实的现实主义!

诗人从小受到儒、侠、道各家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就怀着“甲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壮志雄心。诗人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但当时的政治黑暗,正是杨贵妃和宦官高力士得宠的时候,朝政极其败坏,这就注定李白的雄心壮志始终不能如愿。

对自己悲剧人生的苦闷,当然是李白关注现实的结果。


四、“风雅兴寄”是时尚

李白的现实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仅仅是大唐的山水滋润出来的,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明显受到前人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思潮走向。

乐府诗对李白诗歌现实主义的影响。

汉初已有“乐府”机构,到汉武帝时,“乐府”有了更大发展,六朝时“乐府”发展到高峰。乐府机构的任务是采集民歌,制定乐章,培训乐师等,以适应朝廷制礼作乐,以成教化的需要,但客观上却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民歌民谣。这些民歌民谣后人称之为“乐府”。乐府诗真实、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们以叙事为特点,描写了封建统治的惨重压迫与剥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腐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乐府诗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汉魏时期的建安诗人和盛唐时期的杜甫是两个高峰,而杜甫是后世公认的绝顶。其实,李白写有大量的拟乐府诗歌作品,更有许多作品虽然体裁不是乐府,但是表现的思想和乐府诗的精神是一致的,如《关山月》反映了唐玄宗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长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批判了颠倒黑白的社会现象,《子夜吴歌》揭露唐玄宗的开边战争破坏了广大人民的和平生活,等等。

唐初为扭转诗歌风气而出现的陈子昂诗文革新运动对李白诗歌现实主义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偏安南方的小朝廷兴起了萎靡浮华的诗风,以脂粉气最为浓重的所谓“宫体诗”为代表。隋朝国祚短暂,这种不良诗风没有得到纠正。唐初的三、四十年间,诗坛上依然弥漫着梁陈时期的宫掖之风,只有极少数诗人能摆脱羁绊,自拔流俗,高宗、武后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们位卑而才高,把诗歌从宫廷拉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寒漠,但是他们的作品在词采上尚未脱尽南朝的脂粉味儿,陈子昂应运而起。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的汉魏风骨,倡导乐府精神,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革新精神。此后,学习陈子昂就成为唐代诗人的时尚。杜甫姑且不再重复了,以李白同时代的高适和稍后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就出色的践行了“建安风骨”。李白同样深受陈子昂的影响,李白的诗歌不仅打破了初唐整齐骈偶的拘束,而且他所选用的意象都取自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格调上也承继和发扬了“建安风骨”,边塞诗人其实也受到了李白诗歌风格中刚健成分的影响。可以说,李白从陈子昂入,又从陈子昂出,引领了现实主义时代诗风的健康发展。


综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他们几乎都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浪漫主义其实或者是现实主义的前奏,或者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西方文学史上有个所谓“1830年代”的说法。在1830年前后,一批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如雨果、普希金等人的创作不约而同的从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这不是创作方法的简单变更,而是作家早先因不满现实而畅想美好未来,后来理想破灭,不得不直接揭露不良现实,其实作家的前后期动机一刻都没有离开过现实。李白也是这样。李白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只是为了反衬现实的龌龊,他因自己的人生经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或讽刺统治阶级,或关注人民疾苦,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因此,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同样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