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10
分享

解读“花间词”三首

其一、解读韦庄《清平乐》 

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细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画帘金额。

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谁向桥边吹笛?驻马西望消魂。

——韦庄《清平乐(春愁南陌)》

这首词以江南的一个风尘女子的口吻写她对词人的思念,其实骨子里是词人写自己对她的思念。

又是阳春时节,梨花照例又盛开了,整个南陌白茫茫的一片,煞是壮观,但是却也多了一些惨白。清风稍急无妨,细雨霏霏无妨,美丽的风尘女子戴上斗笠,在这个当年词人与她分别的时节,走出她的粉红色的房门,轻便的绣花鞋踩着路上柔软的青草,走到南陌,走进二人当年分别的梨花丛中。她用双手提着裙摆,双脚以滴滴答答夜里更漏的节奏压过地上的落花,推动地上翻滚的香浪,来到那时他们分别的那株歪脖子梨树下。

渭水画船上的丝竹声被梨花的世界阻挡在数里之外,长安城里车马的铃铛声也难以听到了,更不用说章台粉阁里那终日不散的嬉戏声,其实,连刚才的细雨也被梨花阻挡在树冠上了,女子的心与还在纷纷飘落的梨花沉了下来,沉入历史,沉入思念,沉入忧伤。她想起了词人那潇洒的长衫飘飘的样子,想起他那始终洋溢着春光的脸庞,想起他的浓眉大眼,他的嘴唇,还有那柔软的黄黄的稀疏的胡须。

哦,远方的人啊,当时你说这梨树林是我们新修的别业,这株歪脖子是证婚人,可是,你怎么抛下别业再也不回来了呢?你知道我在别业里想你了吗?你听到了我心底那悲悲戚戚的啜泣声了吗?

女子摘下斗笠,放在树根上,自己也就坐在斗笠边缘,从袖中抽出短笛,向梨树林外小河上的那座石桥方向边吹起一支旧曲,吹起当年二人相会时的《霓裳曲》。那年初秋,在他第一次到她那里消费之后的某个下午,他们就是在那座石桥上第一次约会的,而后她就把心交给了词人,他们度过了几个月快乐的时光。一曲吹完,虽然声音还在梨花间回荡,但是人儿依然在梦之外,在思念之中。女子无望的望着那座石桥,泪水涌上眼眶,并迅速跌落,打湿了她的衣裳。

这首词的意境非常优美,人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但是乍看之下,整首词似乎是写女子对词人的思念,其实不然,词人是在借自己通过艺术想象描摹出来的女子的深情来渲染自己对她的相思之苦,这可以从最后一句看出来。“驻马西望消魂”。显然不是女子在梨树林中骑马,这句词是词人自指。这首词写于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之后第二年,即广明二年(881)。头一年,词人科举落第,战乱使词人与心仪的这个风尘女子相互失散了,词人只身到洛阳去避难。词人知道女子肯定会思念他,而他更惦念着呆在乱哄哄的长安城里的女子,因此,他常常骑马伫立在路口眺望西方的长安。骑马者不合章法的变更并不是词人的疏漏,变更固然不合章法,却符合诗歌的跳跃性艺术规则,更符合情理,这正是笛声产生的共鸣,是词人神魂颠倒的结果,是“消魂”的结果。词人的“消魂”使词人似乎于梦中回到了自己与女子“销魂”的那个时节。

其二、解读和凝《何满子》

正是破瓜年纪,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和凝《何满子(正是破瓜年纪)》

“何满子”这一词牌来源于唐代宫廷中的两个伤心事件。

从武则天退位到李隆基登基这七八年,帝位之争非常激烈。唐中宗死后,睿宗继位,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父子跟太平公主集团展开了生死搏斗。先天二年(713),为除掉影响力远远大于唐睿宗的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派人从沧州买来一个妖艳的艺伎何满子送给李隆基,李隆基果然为姿色所迷。一天夜里,李隆基房事过度,沉沉睡去,何满子突然掐住李隆基的脖子,李隆基立刻就醒了,并制服了何满子。随后,李隆基以此为借口领兵铲除了太平公主集团,唐睿宗遂禅位给李隆基,此即唐玄宗。何满子临刑前,悲愤的唱了一支曲子,曲子四格调八叠,句句皆是断肠之声。监斩官中有懂曲者记下曲谱,献给唐玄宗。唐玄宗也为曲子所感动,遂把曲子命名为“何满子”,吩咐列为宫廷教坊曲。

唐武宗晚年非常宠爱孟才人,原因不仅在于孟才人容貌娇美,更是因为她善于边舞边唱曲子“何满子”。会昌六年(846),三十三岁的唐武宗因服仙丹中毒而病危,他拉着孟才人的

手说:“朕死后,你怎么办呢?”孟才人哭道:“妾愿随陛下黄泉”说完,孟才人起舞,并唱了“何满子”,之后遂一头撞死在柱子上。诗人张祜为此咏诗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教坊曲后来大都被五代词人改造成了词牌,“何满子”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何满子”牵连着以上两个伤心的故事,后人遂不常使用这一词牌填词。和凝是五代词坛巨匠,他大胆使用了“何满子”这一词牌,并祛除了笼罩在这一词牌上的伤感氛围,赋予其粉色的新时代罩衣,所谓新时代罩衣,就是五代时期婉约词的香、软、艳。《何满子(正是破瓜年纪)》这首词以极具挑逗性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十六岁少女的天真、柔美和可爱。挑逗首先从“破瓜”二字开始,所谓破瓜,本来是指用刀切西瓜,横一刀,竖一刀,西瓜变成了四块,四四得十六,后人以此代指女子十六岁,但是词人把“破瓜”用在调情场所,显然是别有用心。接下来,词人描绘了少女的天真可爱,他不直接描绘她的神情、动作,而是从词人自身的角度描绘她。“含情惯得人饶”,是说词人甘愿放纵她,任由她“欺负”自己,言其天真;“可堪虚度良宵”,说她怎么禁得起跟自己过夜,言其柔弱;“羡他长束纤腰”,不仅言其柔弱,还写出了她的亭亭玉立和小鸟依人的身态。这几句词真是香艳无比,令人心情澎湃。

“含情惯得人饶”。上世纪末出版的一本权威《花间词》注本解释为少女太美了,以至于令人羡而畏,不敢亲近。我认为应该是少女因天真顽皮,以至于词人因怜爱而放纵她。整句词俏皮、贴切的表达了词人对少女的宠爱之情,毫无畏惧和不敢亲近之意。

“可堪虚度良宵”以及“破瓜”等词句,虽然贴切的表达了词人的心思,但是却庸俗而低级,暴露了词人作为一个乱世时代士大夫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当然,这是五代时期文人的通病。

其三、解读李珣《浣溪沙》

晚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小钗横戴一枝芳。

镂玉梳斜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

——李珣《浣溪沙(晚出闲庭看海棠)》

娶大家闺秀为妻,纳小家碧玉为妾,这可能是中古、近古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一种家庭组建爱好。这首词中的美人既不是大家闺秀,又不是小家碧玉,其出身当介于二者之间。“内家妆”谓其衣装打扮学习宫女,贵族小姐犯不着这么做,甚至耻于这么做呢。头戴小钗、镂玉梳,小钗是很普通的头饰,镂玉梳略微珍贵些,小家碧玉只能用小钗,却不会有镂玉梳的。这样的美人,真是既可妻又可妾也,必将是士大夫相争的尤物。

看海棠,嗅海棠,海棠如出水芙蓉,而美人的容颜并不比海棠差,可谓人面鲜花相映美。莲花步,风流生,袅袅娜娜,姿态万千,小钗玉梳挽不住那颤颤的云鬓。金缕衣,薄如纱,朦朦胧胧难掩色香俱佳的好肌肤。大段的铺叙似乎仅仅是为了写美人的美貌和风情。但是,最后一句“暗思何事立残阳”却如同从天上而来,把美人从地上迅速提到空中,使貌美的女子获得细腻的心思,不至于只是个好看的花瓶。

词人以最后一句赋予美人以心思,手法上很特别。表面上看,这句词是说词人在“暗思”,词人暗思美人为何站在残阳中,但是几个字之间却透出美人因有心事才那么令人费解的站在残阳中的,词人以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思转化为美人的所思。古代士大夫喜欢那些傻傻的美人,像这首词中这样有心思的美人会对士大夫的自我优越感造成亵渎般的压力,这样的话,这首词中的美人就既难妻也难妾了。

那么,词中的这个美人会是谁呢?

李珣先祖是波斯人,隋唐之际来到中原,“安史之乱”中迁居蜀中梓州(今四川 三台),李珣遂为梓州人。李珣成年后,

大唐已分崩离析,王建、王衍父子在蜀中做起了土皇帝,史称前蜀,李珣的妹妹李舜弦就是王衍的昭仪。李珣的祖辈曾在朝廷做小官吏,但是李珣的父亲不做官,以做香药为业,香药都是自家秘密配方,一本万利。李珣和他的弟弟李玹继承父业,兄弟俩的生意都很兴隆。从李珣这样的家世中可以推测,词中的美人应该就是李舜弦。李舜弦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虽然锦衣玉食,但终究不是贵族小姐,所以她的衣着神态就显示出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两面性来;王衍的皇宫只是个小皇宫,哪里比得上早先的大唐,所以李舜弦“学”那“内家妆”。而商人家的女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精于算计,李舜弦才会成为会“暗思”的美人。

当然,李舜弦“立残阳”下“暗思”,又暗示了时局的危机。乾德元年(919)王衍继位后,前蜀国势一落千丈,蒸蒸日上的后唐时刻准备灭亡前蜀。作为王衍的昭仪,李舜弦自然知道自己不久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局。李珣又何尝不清醒呢?所以,“暗思何事立残阳”也就有了答案,那就是李珣兄妹心忧已近黄昏的前蜀,心忧自身的命运。词以“晚出闲庭看海棠”的轻松心情入笔,以“暗思何事立残阳”的沉重心情结笔,实在触目惊心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