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8/07
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坚固、实用,它还以自己独特的布局和构造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这些审美趣味大略有:天圆地方、高大肃穆、虚实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有五大类:陵墓、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从新石器时期到清代,这五类建筑因其实际用途需要,在建造时或具备上述三种审美趣味中的一两种,或同时具备三种。


一、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原始阴阳学说的体现,这一概念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它是先民们在新石器时期及奴隶制形成时期对阴阳思想的理解。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外方内圆的祭天用的大型玉琮,外方是实实在在的玉体,显示的是方形的大地,内圆是中空的,显示的是圆形的天空,玉琮是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象体现。把天圆地方的朴素观念落实到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天圆地方遂逐渐成为符合全社会成员审美趣味。

从发掘出来的原始建筑来看,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前,无论是陵墓、住屋还是祭祀场所,都具有天圆地方的特征。从新石器时期伊始,黄河流域的原始墓葬无论是单体坟墓还是群体坟墓,无论是有棺还是无棺,无论是石棺还是木棺,墓穴都是方的,坟丘都是圆的,墓穴在下,代表地,坟丘在上,代表天,符合天圆地方的观念。这种原始丧葬形式一直沿袭到现代。阶级社会包括君主在内的奴隶主大贵族、封建大地主的陵墓虽然复杂,特别是墓坑或呈“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但总体上都是方的,绝不会出现扇面形、圆形、椭圆形的墓坑。

原始房舍也是如此。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部落就是一个聚落,聚落中间是祭祀和议事的建筑,部落成员的住房成排的排在其前后左右。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兴隆洼遗址是至今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期唯一清晰的聚落遗址,遗址总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在这个聚落中,1000余座房舍排列得整齐有序,这些房舍的样子如同坟冢,但是顶端开口,人通过梯子爬到顶端,再通过梯子下到屋子里。部落周边是“环城”壕沟,鸟瞰壕沟,壕沟呈近似方形。在黄河下游商丘一带,夏商时期的下层老百姓的房舍用木材制成骨架,为了应对这里的潮湿环境,离地尺余才是房中地面,而房顶呈圆形,用草铺缮。半坡遗址显示,半坡人的部落被近似方形的壕沟圈起来,他们的住房以圆形居多,住房中央是圆形的锅灶,烟囱穿过房顶中央。奴隶社会之前的房舍建筑充分显示了先民们天圆地方的审美趣味。

随着人们简单的阴阳观念发展到复杂的五行乃至八卦观念,天圆地方的呆板规矩在墓葬之外的其他建筑形式中逐渐有所变通。

阶级社会诞生后,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行,以君主为核心的庞大宫殿群能够修建起来,这些建筑的外围一般都是方的,内部一栋一栋的建筑则有方有圆,一般说来,宫殿类大型建筑多是方形,小型宫室或憩亭多是圆形,明清颐和园的一些大型宫殿以及祭天用的大型建筑天坛甚至都是圆形的。当然,这些宫殿群在整体上又是方形的,被围墙围拢着,总之其天圆地方的审美意味依旧存在。汉代以后,庙宇开始多起来,庙宇其实如同皇家的宫殿群,方形的院落,方形的大型宫殿,圆形或方形的小型房舍,另外,其独有的塔总是呈圆形,这使得整个庙宇群的建筑如同一个无比庞大的玉琮。

兴起于唐代,成熟于明清的福建土楼用粘土和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它们常常散布在山洼里的河谷旁。土楼中的圆楼最有特色,圆楼由三层、四层或五层建筑围成一个圆圈,大门位于中轴线上,大门两旁的建筑呈半圆形对称,几层建筑就是几个半径相同的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圆。圆楼的圆心位置是一栋用来祭祖的独楼,它有自己的圆形围墙,但它的房舍形式有时候会是方的。圆楼作为整体建筑,它对地基有很严格的要求,人们往往寻找相对开阔的、方方正正的谷地,把它整平之后建筑圆楼,圆楼之外的空闲土地就是居民的公共活动区域。圆楼当然也带有天圆地方的烙印。


二、高大肃穆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古人具备了兴建庞大建筑或建筑群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封建大地主遂崇尚修建高大肃穆的建筑群,以彰显自己的威严,强化统治秩序。

古人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所以古代帝王或其他高层统治者特别是掌握大部分国家资源的帝王,不仅活着时候要修建高大肃穆的宫室、豪宅,死后还得修建高大肃穆的陵墓。

夏、商两朝被发现的帝王陵只有一座,就是殷墟侯家庄发掘的商代大墓,说这座墓是商王墓,是有根据的。文献记载,夏商贵族墓分三个等级,墓坑由墓道分成若干区块,以至于墓坑形成“亚”字形、“中字形”和“申”字形,“亚”字形属商王,“中”字形属诸侯,“申”字形属公卿。虽然因历史上被多次盗掘以至于无可靠资料考证侯家庄商墓的墓主名讳,但是它是“亚”字形的,因而是商王墓。侯家庄商王墓的主墓室333平方米,商王的王后及妃子、奴仆、甲士等陪葬者散布着“亚”字的不同区域,如果不是被盗掘过,主要墓室中都应该有数量庞大的陪葬品。这座墓上应该还有一座堆积起来的高高的土山,山上会植满松柏,那座土山不仅是为了保护墓坑,高大的土山和幽暗的松柏林更是商王威严肃穆形象的象征。商人会不会在商王墓上修建高大肃穆的坟陵,我们从早于商代约1000年的黄帝陵就可以得出肯定答案了。据《史记》记载,黄帝驾崩后,炎帝把他葬在“轩辕之台”,然后封土为陵,以至于后来黄帝陵被称为“桥山”。

商代以后,生产力水平发展越来越高,历代帝王陵墓自然也就修得更加高大肃穆。秦始皇陵历时三十七年修成,占地面积约6300平方米,陵丘高76米。汉武帝陵(茂陵)建在山丘上,显得非常高大,它占地面积近5700平方米,不算山丘,其陵丘高46.5米,陵丘上植满树木。明清时期的皇陵以陵群的方式修建,一座接着一座,更是规模宏伟,巍峨庄严。

古代宫殿建筑当然以皇宫为代表。历代皇宫无不占地广阔,且拥有高大平直的宫墙,厚实肃穆的宫门,鳞次栉比的宫殿群。以未完工的阿旁宫为主体的秦代宫殿群、以未央宫为主体的汉代宫殿群、以大明宫为主体的唐代宫殿群等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宫,我们这里以明清皇宫(故宫)为例来看它高大肃穆的特点。

故宫是高的。故宫的围墙高12米,在古代,不借助特殊登城工具,人们是没办法攀到宫墙上的。有如此高的宫墙,宫内的树木和各类建筑物人们站在宫墙外也是看不到的,高大带来了故宫的深,带来了深不可测的神秘感。故宫的天安门是进入大清门的第一栋庞大建筑,它高于附近的其他建筑物,起到遮蔽后面其他建筑物的作用,进一步显示皇宫的深不可测。

故宫是大的。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宫内有大小院落70多座,房屋980栋,房间8707间。故宫中的大型建筑或建筑群有内廷建筑群、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文华殿、武英殿等。

故宫是肃穆的。故宫宫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攻防设施齐全,森严冷峻。故宫的四门即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均呈凹形,内敛庄严。四个角楼多角交错,精巧玲珑,颇费心机。宫内建筑均为青白石底座,主体建筑木结构,黄色琉璃瓦屋顶,金碧辉煌,彰显皇室的无限财富。最北面是景山,山上松柏茂密,风雨不透,进一步增添故宫的神秘和威严感。

除了皇宫,古代寺庙、道观也都是深宅大院。古书上有“侯门深如海”的说法,历代城乡遍布着张府、刘府、李府,这些富人府邸以高大的院墙把家与外界隔开,只是偶尔才会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奇观。


三、虚实结合

虚和实作为哲学概念,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无和有,或者少和多,也不同于中医上的伪和真,或阴和阳。虚和实既是本体哲学概念,它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生成的朴素认识,比如南宋朱熹认为虚的气上升形成日月星辰,实的气下沉形成大地。虚和实又是社会哲学概念,它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历史演化的朴素认识,比如战国时期邹衍把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尚实的物质附会成王朝尚虚的“德”(即性质),以此解释王朝的兴衰和更迭。虚和实还是人生哲学概念,它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辩证选择,达则崇尚实际的儒教“兼济天下”,穷则崇尚清虚的道教“独善其身”。虚和实在哲学上的这些内涵被我国古代建筑师运用到建筑实践之中去了,我国古代建筑遂产生虚实结合的审美趣味。

古代陵墓的虚实结合。作为建筑工程,古代陵墓以皇陵为例来谈。皇陵由陵和墓组成,陵是土石堆成的山丘,这是实;墓是连空气都没有的真空,这是虚。皇陵封闭自足、自成一体,它凝聚了空间,并以那片不大的空间永久性的定格了墓主的时间和一个时代甚至一个朝代的历史,这是实;皇陵墓主的个人精神和皇陵本身所昭示的龙脉、紫气等意蕴将会对其后的时代持续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长达数千年,这是虚。

古代宫殿的虚实结合。古代宫殿,无论是皇宫,还是庙宇,都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以宫殿群的方式存在。宫殿群通过最外沿的实墙围拢,构筑了一种自我封闭、不待外求的空间,这是实;而远望宫殿群,人们能够感受到宫殿群所传达出来的皇家的威严、帝国的精神,或者佛家、道家各种教义衍生出来的意味,这是虚。每一座宫殿(包括塔)都用木材、石头、砖、粘土、漆等实实在在的材料精心打造,这是实;但每座宫殿都有阔大的空间,宫殿与宫殿之间也有阔大的空间,塔还有着别样的象征意味,这又是虚了。

古代园林的虚实结合。古代园林尤其讲究虚实布局,它虽然如同宫殿群一样也有外墙,但是它的外墙不追求横平竖直,因而鸟瞰古代园林,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外沿形状是不规则的,这本身就是虚实的结合。园林内的宫殿、长廊、亭台、水榭,以及石器、草木、游鱼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它们的组合却是自由的,建筑依据地势的高低落差进行搭配,廊榭依据建筑的曲直宽窄进行搭配,水池依据建筑物的组合需要进行搭配,以及花草虫鱼等各类设施的选择,这些都是在建筑者特定的精神追求下做到的,这又是虚。

古代民居的虚实结合。古代民居多种多样,无论是北京四合院还是蒙古族毡包,无论是里弄还是篱笆山居,其布局都具备虚实结合的特点。我们不妨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北京四合院盛行于明清时期,其整体呈长方形,有笔直的围墙,北京四合院在外观上几乎就是故宫的缩小版,这种封闭一体的形式是实;四合院内的四面房屋均尽可能向后退,以至于房屋的后墙兼作一部分院墙了,这样,四合院内的空间就大了起来,这是虚。四合院内生活着或多或少的一群人,他们是一家人,年龄或大或小,职业和身份不等,他们每天进进出出四合院,这是实;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四合院内将会生活着几代人,于是四合院会扩建成前后两组甚至三四组合院,院落虽然把一大家人与外界暂时隔开了,但是这一大家人之间却有着复杂的情感纠纷和亲情矛盾,甚至还跟院墙外的社会有牵扯,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反映的就是这样的情形,这,又是虚了。

文化总带有民族的胎记,中国古代文化比如文学、史学、兵学、农学、数学、医学等等都具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色彩,建筑同样如此。在漫长的建筑实践中,中国古代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趣味,那就是天圆地方、高大肃穆和虚实结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立体的图画,建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伟大的艺术,它的审美趣味比笔者本文所谈的要丰富得多,让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再继续体会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