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诗经.邶风.新台》
对于这首《新台》的题旨,《毛诗序》说:“刺卫宣公也。”该诗中的“籧篨”、“鸿则”、“戚施”意思都是赖虾膜,也就是讽刺卫宣公鸠胸、驼背、年老、貌丑。清人王先谦在其著作《诗三家义集疏》中总结道:“三家无异义。”“三家”指的是汉代形成的解读《诗经》的权威派别鲁诗派、齐诗派、韩诗派,“三家无异义”其实就意味着历代无异义了。历代《诗经》论者认为,这首诗是卫国人因讽刺卫宣公(前718-前700年在位)强纳儿媳宣姜的淫乱行为而作,诗同时也对年轻貌美的宣姜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婚姻而表示同情。而诗似乎也确实是在反复吟咏鲜花插在牛粪上这个主题,——卫宣公不断的以“籧篨”、“鸿”、“戚施”的形象出现,这些词的意思都是癞虾蟆;诗还以所谓“燕婉(安详温顺优美)”反衬卫宣公。不过,我对此诗的题旨倒是有不同看法的。
宣姜是齐国公主,齐国与卫国世代联姻,齐国经常有公主嫁与卫国国君或公子,早先嫁给卫庄公的齐国公主庄姜(前760?-前690?)是一个对后世很有影响力的女诗人,《诗经》中的《燕燕》《柏舟》《终风》《绿衣》等诗篇皆是庄姜所写。卫宣公是庄姜作为卫庄公正妻的养子,卫庄公娶了宣姜,宣姜也就是庄姜的儿媳了。
根据三家诗所引述的本诗的本事介绍,宣姜本来是卫宣公为太子伋所聘的夫人,后来卫宣公听说宣姜非常漂亮,便有心霸占,他在迎娶宣姜的黄河边事先修筑了新台,作为宣姜途中临时歇脚之所。卫宣公就在新台霸占了宣姜,新台也就成了卫宣公和宣姜的正式寝宫。
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是值得商榷的。卫宣公的国君之位,是在其兄卫桓公死于宫廷政变后复仇所得,其养母、齐国公主庄姜起到一定作用,而春秋时期的历代卫国国君大都仰赖齐国庇护。按照惯例,卫宣公应该娶一位齐国公主为妻,像他的父亲娶庄姜那样,因此卫宣公娶宣姜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当然,卫宣公的太子娶一名齐国公主也是符合政治需要的,就是说,太子伋可以娶宣姜的。只是,太子伋是卫宣公即位前与父亲卫庄公的侍妾私通生下的,显然齐国方面不会满意太子伋的出身,齐国国君肯定希望卫国历任君主的身上流着齐国宗室的正统血液。由此,我们就此可以推测,卫宣公可能曾经向齐国为太子伋求娶宣姜,但是,齐国不答应,齐国要求卫宣公自己娶宣姜,以加强齐卫两国的政治联姻。因此,历代《诗经》论家说《新台》讽刺卫宣公淫乱是不准确的。
我们再来仔细看《新台》这首诗的内容。诗先后用河水的明亮和长流来起兴,明显有描绘男女情事的意味,第三节又进一步用鱼网来起兴,这些其实都是在描绘卫宣公与宣姜的合欢之喜,缠绵之情,——当然,我们暂时可以理解为用反语讽刺。根据历史记载,早先,卫宣公的父亲卫庄公娶太子宣(卫宣公)的生母陈国公主是因正妻庄姜不能生育的缘故,可以想象,卫宣公生母的年龄跟庄姜是相仿的,甚至比庄姜小一点。卫宣公是在继位后不久迎娶宣姜的,这时候卫宣公的生母应该四十来岁,虽然卫宣公的生年不可考,但是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推断,卫宣公迎娶宣姜时至多三十岁。当诗人用那么多字眼来不厌其烦的描写卫宣公的老迈丑陋时,与其说是讽刺不如说是调侃。那么,这首诗也就颇像是宣姜自己所作,是宣姜逗卫宣公的。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宣姜并不为自己没有能够嫁给年轻俊美的太子伋而哀伤,其实,太子伋那时候也就十五六岁光景,在一般情况下,古代女子结婚的年龄大于男子,已经略懂政治的十八九岁的宣姜,对于过于年幼和政治地位不稳的太子伋未必满意,可以说,宣姜对正值而立之年的卫宣公是满意的,最起码其内心是接受的。何况,齐卫两国的政治需要也是不允许她有另外的想法的。
如果读者朋友对此还有不同看法,我们就再来看看卫国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儿吧。
宣姜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即公子寿和公子朔。卫宣公晚年,宣姜和公子朔谗谤太子伋有篡位之心,卫宣公大怒,准备改立公子寿为太子,于是命太子伋到齐国做人质,而派人在路上截杀太子伋。不料公子寿一路尾随保护太子伋,结果两人都死于刺客之手。史料说的是宣姜和公子朔谗谤太子伋从而酿成这桩血案的,其实,卫宣公在位一共才十八年,公子朔是卫宣公继位后数年跟宣姜所生的次子,乳臭未干的公子朔怎么会是宣姜的同谋?事变分明就是宣姜一手操办的,说不定庄姜也参与了,——宣姜残忍的谋杀了自己的“准前夫”太子伋!不用说,后来卫宣公病死,继位的只能是公子朔了,这就是卫惠公。
总之,历代《诗经》研究者一致把《新台》这首诗的题旨确定为诗人因为替宣姜哀叹所嫁非人而讽刺卫宣公淫乱,把宣姜跟卫宣公的婚姻说成是所嫁非人,而把没有成真的宣姜跟太子伋的婚姻比作“燕婉之求”。这些显然都是不正确的。这首诗也许是别人以宣姜的口气所写,也许就是宣姜自己所写,是宣姜因撒娇而笑骂卫宣公像个赖虾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