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3/18
分享

谈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移步换景的发展历程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762)一生足迹遍布大唐帝国各处,他先后在安西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尔马克)、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益州蜀县(今四川成都)、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兖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汴州开封(今河南开封)、浔阳庐山(在今江西庐山市)和宣州当涂(今安徽当涂)等地方长期或短期定居过,但是影响其诗歌创作活动和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形成的主要是安陆、任城、长安、瑕丘和开封这五座城市:安陆时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孕育期,任城时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草创期,长安时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发展期,瑕丘时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调整期,开封时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成熟期。


一、安陆时期(727-734):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孕育期

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五岁时随父亲迁居蜀中昌隆,二十六岁之前,李白一直生活在蜀中。在漫长的蜀中岁月里,李白读书习剑,二十六岁那年仗剑出蜀,欲觅功名。李白出蜀后的第一个定居点是安陆,——在孟浩然的撮合下,李白入赘安陆望族许门。李白在安陆居住了七年(727-734),他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的。

初盛唐时期,朝廷选拔人才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组织科举考试,二是由大臣或州郡长官直接向朝廷举荐。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士子最初常常会被安排做县尉、州从事或者秘书省校书郎那样的小官,而后凭借政绩诸级晋升,如果没有朝廷大员做后台,这样的小官到退休的时候也难能做到太守的位置。通过大臣或州郡长官直接向皇帝推荐的士子,往往都是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皇帝一旦相中了他,这个士子直接就成为大臣,省去了半生甚至一生的官场蹉跎。

李白自视甚高,他不愿意参加科举,决心通过合适的渠道直接接触唐玄宗。所以,李白定居安陆期间,便经常写诗给达官贵人,以求得到举荐。李白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诗歌虽然豪情万丈,但是逞强卖才、自我吹嘘的成分很大。比如李白赠给殿中侍御史李邕的诗《上李邕》。

李邕是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人,年长李白二十余岁,跟李白并无宗亲关系。李邕就是开元初年因唐玄宗赏识而获得官职的。李白在安陆通过熟人牵线,带着自己的一卷诗到江夏拜会回老宅休假的李邕,写在这卷诗封面上的就是《上李邕》,诗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的前四句借用《庄子》中的大鹏形象,诗人以大鹏自比,通过对大鹏驭风能飞万里,煽动翅膀足以吹干沧海的大胆夸张,渲染了自己无与伦比的天才。诗的后四句先标榜自己是一个惊世骇俗,鹤立鸡群的非凡之人,然后给李邕打预防针,告诫李邕千万不要小看了他。

《上李邕》固然气势恢宏,自信满满,但是除了大鹏是一个从《庄子》那里借来的浪漫主义意象之外,全诗其实就是在漫无边际的说大话。李邕眉目俊朗,气宇轩昂,不仅能诗赋,还擅长草书,是当时朝野闻名的学者,加之身居高位,李邕看了李白直呼其名的《上李邕》和诗中大言不惭的句子,非常生气,当时就把那卷诗给扔掉了。

李白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也具备这样的自吹自擂的特点。李白于开元十八年(730)三十岁那年所写的《门有车马客行》中有“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的句子,另一首题为《答湖州迦叶司马》的诗中有“酒肆藏名三十春”的句子,其实李白在安陆期间固然时有游历行为,也都仅限于安州周边的州郡,最远的一次到过洛阳,反正加在一起也达不到万里,至于“飘飘”的状态也就只有数年而已,狂饮的情形即便算上他在蜀中的年月,十多年足矣。“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上韩荆州》),十五岁之前的李白呆在昌隆县的家中,基本上没走出绵州,恐怕连一个观察使、节度使或太守都不会认识的。“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说的真是太玄乎了。

安陆七年,李白的诗歌虽然大多是一些自我吹嘘的句子,其浪漫主义特征并不鲜明,但是,豪情和自信正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孕育的温床,这是李白独有的天资。


二、任城时期(735-74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草创期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携妻子许氏和一双儿女迁往兖州任城.他在这里生活了六年(735-741)。

李白求仕的目的是施展政治抱负,而不是为了钱,家境优裕的李白并不缺钱。但是,李白安陆七年的求仕经历非常不顺。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通过忘年交司马承祯的书信引荐,在洛阳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李白托玉真公主把自己的诗转交给唐玄宗了,但是等了月余却无一点消息。连玉真公主都帮不了李白,李白求仕的心思遂淡了下来。

任城东北方有座山名叫徂徕山,它是泰山的姊妹山,山体突兀峻拔,峰峦高低交错,沟谷幽深,风景非常秀丽。居住在任城的前三年,李白时常与东鲁名士孔巢父、陶沔、裴政、韩淮、张叔明聚会于徂徕山下的竹溪边,他们高谈阔论,纵酒吟诗,被人们称为“竹溪六逸”。李白这一时期的诗歌,自我吹嘘的成分不见了,把怀才不遇的情怀融入夸张的徂徕风景描绘成为诗的主流,比如《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这首诗。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是一首五言诗。“所以青云入,高歌在岩户”,诗人以这样的高调描写自己入徂徕山的情形。为什么他要“高歌”“岩户”呢?因为他“不能挂龙虎”。在竹溪的日子是不是很快意呢?李白描绘自己跟几位名士的竹溪生活时写道:“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斧冰嗽寒泉,三子同二屐……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真是不亦乐乎!“青云”、“峻节”、“远松”、“斧冰”、“寒泉”、云月等意象,或辽阔悠远,或清澈晶莹,浪漫主义色彩非常鲜明。当然,诗对竹溪生活的理想化描绘隐约透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心态。

李白的徂徕山竹溪生活持续了三年,开元二十六年(738)许氏病故,李白续娶了任城刘氏。李白坐吃山空的生活状态令刘氏非常不满,夫妇二人时常吵架,不得已,李白结束了隐逸生活,往返于任城和长安之间,试图再次碰碰运气,看能否在长安谋得一官半职。

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在长安的一个寺庙里邂逅了老朋友孟浩然。孟浩然已经五十一岁了,他从青年时期起就云游四方,希望能够遇到贵人把自己引荐给朝廷,三十年来却依旧是布衣。此时,染病在身的孟浩然正准备回襄阳老家养病。自己逼仄的家庭生活,加之孟浩然的经历,李白对于对求仕遂再度心灰意冷。孟浩然离开后,李白写了一首诗寄给孟浩然,这就是《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此诗主要回顾了二人游那座寺庙的情形,诗用充满想象的语言描绘了寺庙的世外风情。自然景观上,“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心灵感受上,“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诗人对寺庙的出神入化的描绘,其实反映了他对自己隐逸而不能的现状的不满情绪,诗的最后一句“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是李白诗歌中难得一见的“自贬”之辞,可见李白的情绪低落到何种程度。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虽然抒发了李白对现实处境的悲观情绪,但是由于诗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诗中的意象诸如“金绳”、“迷川”、“飞拱”、“谷泉”、“海月”、“江烟”等等都是宏大的,或闪亮的,诗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鲜明。

李白任城六年的诗歌具有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浪漫主义回避现实生活,是一种消极的浪漫主义。但是,这一时期毕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草创期,其诗中的想象、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和意象的选取原则将会贯穿他此后的创作。


三、长安时期(742-744):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发展期

直接觐见唐玄宗并不现实,除了不涉政治的女道士玉真公主,李白还需要朝廷重臣推荐。在玉真公主的牵线下,李白在长安结识了许多朝廷官员,特别是老臣、曾任过礼部侍郎的时任太子宾客贺知章。在贺知章的大力举荐下,天宝元年(742)正月,唐玄宗召见李白,授其翰林学士,李白踌躇满志。此后三年(742-744)李白就定居在京城长安。

安陆时期的自负和任城时期的消极浪漫主义,与长安三年前期的意气风发和后期的悲愤相结合,李白这一时期的诗歌先后呈现出豪放的浪漫主义特征和悲壮的浪漫主义特征。长安三年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最能反映李白诗歌豪放浪漫主义特征的是作于天宝元年的《蜀道难》。《蜀道难》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蜀道突兀、强悍、崎岖不平的惊险奇丽的风光和难以凌越的雄伟气势。请看蜀道之逼仄:“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请看蜀道之盘曲:“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请看蜀道之险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请看蜀道之峥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道如此之难,以至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难》参差的文句,纵横交错的笔意,与蜀道之难暗合,《蜀道难》实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在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统领下的完美结合,而诗中的许多画面比如山之高、水之急、林之荒、壁之绝,都有逼人的气势。“蚕丛”、“鱼凫”、“鸟道”、“峨眉巅”、“天梯”、“高标”、“回川”、“古木”、“夜月”等等,接连出现的雄奇的意象把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一波波推向高潮。蜀道虽难,但是诗人并没有畏惧蜀道,相反,他赞美蜀道之难,赞美蜀道其实就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诗人入仕之初踌躇满志情怀的真实体现。

最能反映李白这一时期诗歌悲壮浪漫主义特征的作品则是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辞职前的三首七言古诗《行路难》,特别是第一首。李白原以为做了翰林学士就可以施展政治抱负,没想到他只是唐玄宗养在笼子里的鸟雀,御用文人而已。而通过三年的观察,李白认识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和穷奢极欲,他隐隐感受到了埋藏在繁荣表象下的帝国的巨大危机。李白无力回天,他悲愤的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想回任城了,哪怕休了悍妻,他也不愿在长安呆下去了,他在诗中畅想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逢乘舟梦日边。”然而,李白的心情是纠结的,他哀叹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正因为纠结,李白才相信自己还会有机会,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长安三年的诗歌,其浪漫主义特征前期显得豪放,后期显得悲壮,但是即便是后期的悲壮,诗人也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心。李白的诗歌成功的从任城时期的消极浪漫主义过渡到长安时期的积极浪漫主义。当然,浪漫主义的本质跟现实主义一样,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浪漫主义是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段对现实生活作折射性反映,李白长安三年的浪漫主义诗歌尚未扎根现实生活,或者说还游离于现实生活之上,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艺术还在探索之中。


四、瑕丘时期(744-746):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调整期

李白在仕途上的美好愿望还是落空了,天宝三年(744)夏初,因受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的李白黯然离京。李白在回任城的路上,于洛阳结识杜甫和高适,携二人同游梁宋,以排遣自己的悲愤心情,直到秋初,李白才回到任城。刚到任城,李白就休掉了刘氏,带着许氏所生的一对儿女迁居兖州治所所在地瑕丘,并娶了一个瑕丘女子为妻。此后两年(744-746),李白的活动便以瑕丘为中心。

李白早先并不看好历史上的现实主义诗歌,他认为那些作品缺少激情和才情,仕宦生活的打击和结识杜甫,特别是天宝四年(745)春夏之际跟杜甫的第二次游历开始改变了李白,李白逐渐体会到了现实主义诗歌那具有穿透力的批判力量。天宝四年仲夏,杜甫辞别李白不久,李白写了一首诗寄给杜甫,诉说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李白在这首题为《沙丘城下寄杜甫》的诗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明显不同于李白早先的任何时期的作品,言辞朴实无华,或行或居或卧,所见所闻所感,皆絮絮叨叨的,如同拉家常,写得情深意长,凄清感人。这首诗虽然不像杜甫那样的直面现实的诗歌作品,但是诗中不再有令人惊讶的想象和夸张,诗直击诗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真实的表现了诗人和杜甫之间的深厚友谊,这是李白受到杜甫诗歌风格影响的最典型的标志。而散语中有对偶,古体中有律句的写法使得这首诗呈现出一种凝重的风格,这也是杜甫诗的典型特征之一。当然,“高卧”、“古树”、“鲁酒”、“齐歌”、“浩荡”这些字眼或意象仍然有李白之前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

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方法对李白的影响,不可能让李白放弃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李白不可能以邯郸学步的方式学习杜甫,现实主义只是赋予了李白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自觉性。不久,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请看他的《玉壶吟》。

《玉壶吟》前四句“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借曹操《龟虽寿》的诗意,抒发了诗人老之将至却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之情,诗人不知今后的日子该怎样度过,他在舞剑高歌时泪如雨下。接下来,诗人回忆几年前受到唐玄宗恩宠的情形,所谓“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但是诗人一边写一边转变笔锋,以东方朔和西施自比,以东施比权贵,批判权贵对自己的排挤,表明自己耻于与权贵为伍的心迹:“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玉壶吟》在艺术手法上除了运用想象和夸张,还配合使用了比喻和用典,诗以曲曲折折、擒纵结合的笔意直面奸臣当道的官场丑恶之状,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抑郁之苦,抒发了诗人的无比愤慨之情,这都是现实主义诗歌的特征。但是,李白让自己的豪气贯穿全诗,塑造了自己伟岸挺拔、一尘不染的艺术形象,且用笔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曲径通幽,文气浑灏流转,诗歌于悲壮中呈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李白在瑕丘定居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这两年中,由于受到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李白开始思考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他的浪漫主义诗歌艺术迅速度过调整期,迈向新的高峰。


五、开封时期(746-755):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成熟期

久居瑕丘,不符合李白的天性,天宝五年(746)春天,在瑕丘的妻子为李白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已经皈依了道教的李白把钱财留给妻子,独自外出游历去了。他先去江东,然后又北归瑕丘小住,后来于年底来到开封,在高适的撮合下,“重婚”入赘豪门宗氏,开始了他以开封梁园为家的十年(746-755)生活。这十年间,李白除了多次回瑕丘省亲之外,先后游历了燕赵、梁宋、金陵、宣城、广陵等处,每次游历数月之后便会回到开封。

大都市开封的生活使李白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豪门权贵的腐朽生活,四处游历的经历有助于李白了解下层社会的真相,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遂越来越离不开现实的土壤了,比如李白于天宝八年(749)冬所作的长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天宝六年(747),跟李白早就复交了的北海太守李邕被奸相李林甫杖杀,不久,淄川太守裴敦复也遭李林甫杀害。此外,杨慎、赵奉章等一大批忠臣惨遭李林甫杀害甚至灭族,李林甫甚至还制造了太子李亨的冤案。无比愤慨的李白写下了《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揭露了官场上小人得志,贤人受到排挤甚至被杀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诗人维护个人人格,不受世道污染情怀。

在批判官场权贵当道、政治不公正的现象时,李白写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斗鸡玩蟋蟀之徒高居庙堂之上,这些人靠拍马溜须获得君王的宠爱,而后就大肆打击异己,以至于勇冠三军的将领被闲置,才高八斗的文士被贬值。诗人通过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曲高和寡、遭人暗算的激愤之情。在激愤之际,李白发出了对千里马瘦骨嶙峋而蹇驴却在大道上奔跑的这种可笑现象的控诉,所谓“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为了进一步揭露官场的丑恶,李白又选取了一些历史典故以借古讽今,这些典故包括:晋平公听不懂《清角》,楚国人不认识玉石,曾参三次被污杀人,孔子因麒麟而伤悼世道,董龙如同鸡狗,等等。接下来,李白以严子陵不拜汉朝皇帝,韩信耻与周勃、灌婴等辈为伍,祢衡不愿结交屠夫等自比,表白了自己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心迹。《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简直就是一篇针对腐朽现实的战斗檄文,其批判的辛辣度不弱于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三吏”“三别”。

但是,李白是李白,李白不是杜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想象、夸张、排比和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综合起来使用,忽古忽今,忽叙述忽抒情,诗思自由,诗境辽阔。而长诗中诸如“碧山”、“孤月”、“沧浪”、“北斗”、“玉床”、“金井”、“虹霓”、“骅骝”、“黄金”等等数不尽的意象都开阔宏放,具有摄人魂魄的浪漫主义文学的魅力。通过对现实生活做客观描述,《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反对丑恶,讽刺无耻的权贵,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了李白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和特立独行的自由精神,从而把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推进到巅峰,——只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才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李白开封十年和他在此后“安史之乱”岁月中的主要作品都具备以浪漫主义统驭现实主义的特征,比如:李白于天宝十年(751)所作的从深层原因探讨和讽刺官兵无力镇压云南少数民族起义的《羽檄如流星》;天宝十一年(752)所作的痛斥唐玄宗昏庸的《书情赠蔡舍人》;天宝十四年(755)所作的描述“安史之乱”中中原地区生灵涂炭,同情人民群众悲惨遭遇的长诗《猛虎行》;等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两种创作方法,看似对立的这两种创作方法其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反映现实生活。所不同的是,现实主义文学以对现实工笔描绘的方式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文学则通过描绘天上人间曲折的反映现实世界。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欧洲许多浪漫主义作家诸如司汤达、雨果、普希金等人的创作都从浪漫主义过渡到了现实主义,那是符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规律的。而早于欧洲这些作家千余年的李白的诗歌创作,则把现实主义熔铸到浪漫主义之中,这一过程经历了安陆七年的孕育、任城六年的草创、长安三年的发展、瑕丘两年的调整,直到开封十年达到艺术上的成熟,李白终于成为吸收现实生活营养的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