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5/02
分享

辨析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提出来的一对文艺学概念。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王国维的解释语焉不详,或者说不够具体,后人在理解上遂多有附会,以至于我时常看到人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列举所谓“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的例子。

王国维《人间词话·定稿六十四则》之三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是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最初解释,也是通行至今的权威解释。

       2

人们在理解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解释时,常常不愿意钻研“以我观物”、“以物观物”,而是想当然的认为“有我之境”就是在诗的意境中可以明显看到诗人的身影,“无我之境”就是在诗的意境中看不到诗人的身影。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符合王国维的原意呢?孔子曰:“诗言志。”既然是诗,它就必然有诗人的身影,必然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熔铸其中,撇开诗人和他的思想情感,是不会有诗的。

即便还是从王国维出发,我们看看王国维所举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例子就明白了。《人间词话·定稿六十四》之三:“‘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泪眼看花”的人当然是诗人自己,有我之境的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但是“采菊东篱下”的也是诗人自己,“见南山”的就是刚才采菊的诗人自己,后一个例子怎么就成了无我之境了呢?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上。花是物,是不会说话的,“花不语”是诗人把自己会讲话甚至会流泪的属性附会到了花的身上,所以是“以我观物”,或“以人观物”,故“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而“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在“采菊东篱下”的时候偶然所见,由于诗人并未说他见到了南山的什么风光,因而沉吟中的诗人在见到南山的那一刻,南山已经染上了诗人正在侍弄着的菊的色彩,这种色彩并不是菊花的黄色或白色,而是菊所蕴含的那种高洁的,不同流合污的品质,诗人通过菊把自己的高洁情怀寄托给隐者爱去的南山,这就是“以物观物”。

       3

用“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似乎还不能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解释得通俗易懂,王国维自己后来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则中继续解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其实,这种解释还不如“以物观物”、“以我观物”容易理解,但是这两句话进一步揭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中都是有“我”存在的这一艺术事实。“我”在静中观物,心容易沉下去,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从物的自身层面观物并得到诗意,这是无我之境;而“我”在“由动之静时”观物,情绪处于从激动向平妥的转化之中,心有所感,就会一下子被表达出来,“我”代物发了言,这是有我之境。既然有我之境是“由动之静时得之”,看来,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理论中,“无我之境”是“有我之境”继续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无我之境”比起“有我之境”来说,它更加成熟,具有更高的艺术品味。

王国维用“静中得之”来进一步解释某种意境是否“无我之境”,固然强调了抒情主人公必然存在于一切诗的意境中,但是其“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却越发扑朔迷离了。于是,王国维再进行解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一优美,一宏壮也。”这里的优美和宏壮,出现于王国维时代方兴未艾的关于美学范畴的研究中,这两个概念在清代学者姚鼐的理论体系中被称为阴柔和阳刚,王国维之后被人们改称为优美和崇高。优美指艺术的秀美、纤丽美、典雅美,其基本特征是和谐;崇高指艺术的遒劲美、雄健美、壮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突破外界压抑时的艺术显现。王国维引入优美和崇高来对“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作进一步解释,显然离开了其最初的“观物”论。优美和崇高作为艺术美的两种形态,其实是与“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没有什么牵扯的,诗人完全可以在“静”中体味到大山的雄壮、大河的壮丽,也完全可以在“由动之静时”对一位面含淡淡忧愁的绝世佳人发出难以抑制的情感呼唤。尽管如此,王国维引入优美和崇高也是有他的考量的,优美的本质是和谐,崇高的本质是“释放”,这与诗人能否于“静”中观物,能否于“由动之静时”观物有关,王国维总还是没有忘记他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物”论吧。

       4

说到这里,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就容易理解了。首先,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我”都在境中。其次,在“有我之境”中,“我”直接对物象下结论,发表看法,表达思想情感取向;而在“无我之境”中,“我”把自己的判断、结论和情感取向托付给物象,由物象以自己蕴含的意味把“我”的思维结晶传递出来。一言以蔽之,“有我之境”就是有感直发,“无我之境”就是有感借物而发。比如: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读者未必认为那月光像霜,李白直接下判断,所以是有我之境;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诗人所见,诗人当然在诗里,但是这只是诗人平静的描述,困居异地的诗人把想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寄托给了自由的黄鹂和白鹭,这就是无我之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