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祖斌的头像

董祖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29
分享

太阳河畔

太阳河畔

董祖斌

太阳河,诗意豪迈的河名。它从鄂西深山间流出,汇入美丽的清江。溯太阳河前往双河岭,一路上公路与河流相互依偎,过峡谷经平川,时而飞流湍急,时而平静无波。

沿途经过梭布垭石林“十大拐”,蔚为大观。这石林号称中国最大的戴冠石林,由峰林绝壁、伏流溶洞构成,“十大拐”则是石林间公路的十个连续大拐弯,如同斗笔挥就的书法,遒劲有力,气韵流畅,近年来网上爆火,成为骑行人的最爱。

过了十八拐,路边出现绿毯似的茶园,顺着河流的两岸蔓延开去,清流淙淙,多了一份清幽。临近双河岭村委会驻地,河流逐渐变为溪水。高山耸峙,公路与溪水都被挤得只剩下一线。平畴似的茶林,和两边墨绿的森林几乎连成一体,呈现非常饱满的绿意,让人有一种进入桃花源“山有小口”的恍惚。

溪水有时悄然无声地从小树丛中冒出来,有时又会突然化成一匹白练挂在拐角处。每一个转弯,都会看见一幅不同的画面,呈现一种山水搭配的新造型。

那条小溪从两排房子中间穿过,一座古老的石桥在这里架起一条永不消失的彩虹。在山谷里经过无数次转弯,有时候几乎怀疑前面无路延伸了,恍恍惚惚之间,到了一个小集镇的所在。说是集镇,其实也就几十间集中的房子,在这一片山水之间,突然散发出浓郁的人间烟火味道。听了介绍,明白这里就是村委会所在地,有茶厂、邮购点、电商平台以及几家不大不小的小卖部。

村委会楼高三层,前面建有一个球场,水泥缝中偶有青草露出,村委会所在地正好是两条小溪的交汇处,“双河岭”的由来不言而喻。村里因地制宜,在溪边建造了一座凉亭,翘角飞檐,黄瓦红柱,亭中有桌,桌上直接刻着棋盘,几位村民正在楚河汉界间交战。

平坝上还有一群女人正在打“莲厢”,便携式拉杆音响立在小卖部的门口,民族乐曲欢快无比,小卖部的主人拉着买东西的顾客加入,一个个都举着竹子做的莲厢打跳得高兴。几个男人一旁叼着旱烟杆,笑嘻嘻地说:这些婆娘一天到晚都在跳,她们还去市里参加过比赛呢!电视上都看见了!年轻时候这些女人在地里忙农活,灰头土脸的,乡里去赶场都怕丑,现在老了倒成了妖精!一个个把嘴唇涂得像猴屁股!

女人们看见男人望着她们指指点点,知道没说什么好话,相反变得更加自信。那莲厢上下翻飞,镶在上面的铜钱啪啪作响,舞动得更加热烈。

村支书兼村主任是一个黑黑的汉子,姓邹,在村里任职已经十五年,土生土长的双河岭人,自小长大没离开老家,熟悉这里一草一木。乡里领导介绍,双河岭现在是整个太阳河乡产业调整最好、村民收入最高的村。

全村两千多人口,六百多户人家,都分布在这片高山和峡谷地里。全村最高的位置叫牛鼻子,海拔1998米,比恩施市与重庆奉节县接壤的石乳关还要高,石乳关是古时吴蜀的分界点。顺着老邹的手望过去,雨后初晴的牛鼻子上云雾飘渺,林海丰茂,宛如仙境。

峡谷两旁山林绿海间,偶有民居,青瓦白脊,雕花门窗,衬着流水鸟鸣,呈现出一种静寂的和谐,那些房子和茶园都是村里支持进行改造的。全村国土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不多,从前以传统农业、养殖业为主,从2006年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从修公路完善公益基础设施开始,历经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各种机遇期,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种茶,现在全村茶园面积达到3500亩,成为十里茶廊。

一说到这里,邹书记如数家珍,不觉激动起来。

“全村光茶叶一项收入就有500万元!你想想,500万元,这在十五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这个山旮旯哪可能发财呢?那时我们就是种点洋芋红苕,除了人吃就是喂猪,猪过年杀了吃肉,一年下来,几乎没有收入,哪里攒得起钱修得起房子哦!”

说话的当儿,邹书记招手喊一个人过来,同样是壮壮的汉子,三十五六的样子,穿着迷彩服,有种军人的气质。小伙子名叫陈超,是村里的副主任,也是致富能手,全乡“双带”的典型。陈超原来一直在外打工,年纪轻轻的跑遍了上海、江苏、浙江及福建等地,算是见过大世面。在外打工他成了项目经理,手下百十号人,也挺风光的,每年收入都在二三十万,七八年的打工生涯,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一年他回双河岭老家过年,看到村里有了茶园,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而且通过小流域治理,原来容易被洪水带走泥土的小河沟也治理好了,农户改造房子政府还给配套资金,退耕还林还有生态补偿,村里的日子真的好过。一想带在身边的孩子也大了,在外上学很不方便,于是决定带着妻儿返乡。乡里村里的干部听说之后,作为“人才反哺”重点对象,特地赶到他家看望,欢迎他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但陈超的创业之路一波三折,十分坎坷。

按照在外的经验,陈超觉得特色养殖很赚钱,物以稀为贵,双河岭一带有野生豪猪,如果人工养殖,应该会有市场前景。他说干就干,先从外面买来了豪猪,建起栏舍喂养。谁曾想,野豪猪在山里长得自在,可人工喂养就不是那回事了。原因在于到了冬天,山野里的豪猪都钻地洞保暖过冬,圈舍里用人工取暖的方法根本没有那种效果。双河岭一带冬季严寒,冰天雪地的,豪猪不吃不喝,不是这病就是那病,兽医也束手无策。买来的豪猪,公的母的都陆陆续续死去,第一笔钱算是打了水漂。

陈超没有气馁,他认为是选错了品种,双河岭这么好的生态,他决定还是在养殖上找找路子,养野的不行,那就养家的。他又开始养土鸡,但也许是缺技术,也许是成本太高,总之,养鸡又赔了本。他又接着养羊,但折腾了一两年,也没发“羊财”,反倒前后损失了几十万。陈超也开始丧气了,计划再次出去打工。

就在这个时候,邹书记找到他,建议他投资办一个茶业加工厂,说村里这些年一直在发展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在增加,可是一直没有茶厂,都是廉价出售鲜叶,茶农收益不是很高。如果有了茶厂,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实现更多的利润,同时可以带动村民致富。

一席话让陈超动了心,经过思考,陈超决定不出门打工,就在家乡投资建茶厂。他投资兴建了厂房,又请来制茶师傅,这回路子走对了,双河岭村生态优,茶叶品质好,一炮打响,第一年产值就达40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产值逐年上升。尝到了甜头,陈超打算扩大规模,如今正在规划新的厂址,并且开始商标注册,打出品牌。现已经注册成功的就有“土芽儿”商标,深受市场欢迎。

陈超还打算联合相关公司,尝试生产著名的“恩施玉露”茶叶,让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再度提升。而因为茶业生产的产业链伸长,从采摘、运输、加工、包装等环节,都有乡亲们参与进来,致富路上的村民越来越多。

苦心人,天不负。陈超的这番创业经历,让我心生敬意。

双沟林的山林就是无尽的财富。

村里人家承包的树林都达一百多亩,做竹编,种药材,种植林下特色产品,致富路越走越宽。70多岁的老人陈克能笑嘻嘻地说起他的本事。

他仅有的几亩土地全种了茶,摘茶过后就没有农活了,陈大伯看见大伙都在挣钱,想这么空坐着玩没意思,就想起了竹编。他原来会编一些筛子撮箕,但卖不出好价钱。现在从电视、手机上看到一些旅游产品,陈大伯就从山上砍几根楠竹回来,剥篾削丝,不再编那些简单的生活器具,而是编一些造型独特、工艺精细的竹编工艺品。

思路一变,天地广阔。这些花费时间和工艺编织而成的竹编工艺品价格不菲,但受到游客喜欢,陈大伯农闲时间坐在家里动动手,就可以挣上几万元,丝毫不比出去打工的人挣得少,现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在向他学艺。

“以后我打算做一个小型的竹编技艺体验馆,让外地进山来的游客好好看看,这些东西不愁销路,我这手艺也不得荒废了!”陈大伯捋着胡子,洋溢着一脸幸福。

一到节假日,就有很多城里人开车顺着溪水溜进来,在双河岭游玩休闲,自然也就带来了商机。山里的农户也就顺势而为,整修房子开办民宿,山间不时就会闪出一两个指路牌,写着“紫琼山庄”“双河民居”一类字样。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在绿色山水间显得十分灵秀。村里还有一个组在高山的二蹬坪上,那里保留了完整的传统吊脚楼群,有四五十栋,村民们决定在那里打造传统民宿村,拓展年轻人喜爱的户外野营等。

双河岭村已经纳入特色村寨保护项目,那种毁掉传统村落大拆大建的悲剧在这里是不会重演了。

说起建设美丽乡村,村支书老邹有一套办法,那是他和一帮爱出点子的村民们一起商讨出来的:要把茶园管理同园林绿化结合起来,要把环保治理与庭园改造结合起来,把文明乡风建设与群众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群众不光要富,还要心里也美!

全村人畜安全饮水达到全覆盖,注重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改变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不烧火土、秸秆,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柴草,不乱泼污水,哪怕是在这么偏远的山村,路边也摆放了垃圾桶,定期运到集镇的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视野之内,满目青绿,洁净整齐,看不见白色垃圾,猪牛粪便等。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今日遇上科学的保护发展理念,一定会碰撞出最美的火花。

“你们慢点聊,我和大家约好了,栽花去。”陈超驾着三轮往马路上驶去。原来,村民们要在进村的公路旁种植菊花、格桑花等,日后道路旁除了万倾碧绿,还将有繁花似锦。

半山腰还有一户人家,现在是养殖大户,此前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男主人名叫苏能安。

车路在屡次“回头弯”的攀爬中,终于爬到了尽头,尽头处就是苏家的场坝。

正屋是传统的吊脚楼,一侧修了钢筋水泥的平房,是他家养鸡、养猪的栏舍。家里七口人,苏能安妻子的娘家就在对面高山上,那里几乎人迹罕至,因为太偏僻,苏能安把老丈人和丈母娘接到了家里,自己的老母亲也还健在,两个孩子在上学。

家里原有几亩挂坡地,收成可怜,交通极为不便,粮食不多,也运不出。为了摆脱贫困,他一家没少想办法,可是几乎全部无功而返。后来村干部帮他出主意,建议他利用山林资源尝试养殖。苏能安一家山林面积达到200多亩,而且四周都是绝壁和高峰,是个天然的大“牛栏”。还可以养猪,猪粪可以用于茶园施肥。

开始没有本钱,村里给予支持,扶贫资金也对他家进行倾斜。苏能安买了几头母牛,每年下几头小牛犊,五六年过去,竟然有了三十多头牛,四十多只羊,有了牛羊满山坡的味道。

按照市场价格,肉质好的一头牛价值都在万元以上,这账一算下来,苏能安脱贫成了小财主。而且,他养的牛因为肉质好,市场供不应求。苏能安成了远近闻名的“牛倌儿”。

苏能安家的牛在这片大山里自由自在,他只是把几处路口用木棍拦上,然后这林海中的绝壁、山沟,就围成了自家专属的“山地天然牧场”。牛儿们一年四季在山里,吃饱了就在林子里歇息,第二天又云游式的吃草奔跑,无论下暴雨还是冬天下雪,都自得其所,是纯“野牛”。

每过三四天,苏能安才会进山去看一看,看看牛羊在哪个山头上?有没有新生的牛崽和羊羔需要照顾?往往不经意间,他家的牛羊数目就又变多了。这些牛羊一颗饲料都没有喂过,吃山野百草长大,是绝对的“天然喂养”。

坐在苏能安家里,听他说起养牛经,让人好一阵感叹。

苏能安说,每次卖牛自己都不用操心,山外来的牛贩子会把车开到村里的大公路上,自己赶着牛群直奔车厢,秤了重量直接数钱。现在更方便,光纤通了,自己还专门安装了waif,不用数钱,存钱,直接手机转账。

按照政策,他家的母牛都有保险,即使出现意外,母牛死了,自己的养殖都不会受影响。

他家还养了50多头猪,采用的是新型技术。猪的粪便全部集中进沼气池,给家里提供燃料。苏家几乎不需要砍柴烧,只要猪粪产生的沼气就可以满足做饭、洗澡。沼气池里的干粪会定期掏出来,运到茶园作为农家肥,形成“猪——沼——茶”的生态模式。

苏能安的家明亮整洁,嗅不到一丝异味。大山深处人家,将生态产业的理念融入了现实,教科书上的理论在这里找到了最真实的注解和佐证!

帮扶单位结对帮扶,采用“以奖代补”形式直接到户,发展养殖、种植业,增收脱贫。种植药材、蔬菜,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土疙瘩”食材坊在州城恩施深受欢迎,每年的经营利润达数百万元。种的作物都可以成钱,双河岭村的“种田人”真正成了“种钱人”。

已是傍晚,集镇小院的莲厢再次热闹起来,一群村姑跳得开心,在隐隐的流水声中,人们的歌唱更加悦耳动听:

正月就把莲厢打啊,柳莲花啊柳莲花啊,

八月十五赏桂花, 柳啊哩咚啷当海棠花,

柳莲花啊柳莲花啊……

太阳河畔的双河岭,从贫穷到富裕,从偏僻到四通八达,正是武陵山区的缩影。明天的太阳河畔将变成一条旅游风景线,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风貌展示于世人眼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