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桑落洲
文/段佩明
来到桑落洲,是一个和风细雨的日子。车溯江而行在宽阔平坦的同马江堤上,右侧的原野一望无垠,风雨挟着泥土的芳香,把地里面的庄稼吹拂得绿波荡漾;车左侧气势磅礴的长江奔流不息,向东而去,一泻千里。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循着岁月的线索,探听桑落洲泥沙之下历史的回响,凭吊这块闻名遐迩的古战场,这块龙兴之地,也是灿若繁星的文化之洲。在文字的记忆里,这块富饶而又传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帝王将相,大展雄才伟略,成就一代霸业;一个个王朝,兴衰更替,潮起又潮落;一位位豪杰枭雄,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一首首诗篇,壮丽恢宏,续写千古风云。我对桑落洲景仰久矣!
一
从《德化县志》和《舆地纪胜》等文献而知,桑落洲具体位置在今天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囊括安徽宿松县汇口镇、洲头乡和湖北黄梅县刘佐乡的一部分。旧时,此处属江西德化县(今九江)所辖。
公元1936年,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视察宿松汇口,鉴于三省联合防汛护堤的弊端,他大笔一挥,把长江以北原属江西德化县的土地,划入了安徽省宿松县和湖北省黄梅县分别管辖。至此,行政区划一直延续至如今。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往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事,人世更悠悠。”这首诗是晚唐诗人胡玢经过桑落洲所作,描写桑落洲的沧桑变迁。洲,河流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河洲因水而积,也因水而崩,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关文献关于桑落洲的成因有两种说法,一,在《德化县志》卷二《地理-疆域-桑落洲》中有载:“在大江之北,封郭洲之东,地势卑下,若雨水过多,江水泛涨,最易被淹,内多湖地,日久渐淤。”也就是说桑落洲是泥沙淤积而成为绿洲的。二,《浔阳记》云:“大禹治水,疏通九江,余土堆积而成桑落洲。”溯源寻根,扑朔迷离。
桑落洲地处吴楚分疆,万里长江封喉之地,扼守长江与鄱阳湖口交汇要冲,前有大江大湖天堑可守,兼拥水路交通之便利,后依大别山共进退,钳东制西,左右南北,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维舟桑落洲,十日风和雨。”宋代诗人杨冠卿曾在桑落洲泊舟避风雨,歇息了十天。而诗人阳枋也为了躲避风雨,在桑落洲停船靠岸,不过雨后天晴,诗人遥望到烟霞朦胧的庐山,有诗为证:“新晴破雨浪犹激,暂卸蒲帆泊短湾。桑落洲前凝睇远,尖天白雪是庐山。”桑落洲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舟楫来往躲避风雨,落脚歇息,补充给养的好去处,像一处水上驿站。
桑落洲很多地名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如今,巢湖、程营、归林、牧鹅林、詹港、径江口这些地名的背后都是典故,是历史的遗产,与历史上东汉名将程普、周瑜、晋代名士陶渊明、大书法家王曦之和大明太祖朱元璋等人有着深厚的渊缘……见证了桑落洲风云演绎。
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连绵不断地顺着车窗玻璃滑落而下,雨刮器有一下,无一下,不知疲倦地重复机械动作。田畴里,西瓜已是滚落一地,芝麻开着白色花儿,与绿叶相间,层层叠叠,使人感叹“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生动形象;而棉花株已齐人高,绽放粉嫩的花朵,像出水的芙蓉。庄稼在雨水滋润下,苍翠欲滴。我靠着座椅,很惬意地欣赏着田园风光,从车窗透过温湿的空气,清新怡人。
随着时光的逝去,尘世间风雨的洗刷,桑落洲昔日弥漫的硝烟味,已是烟飞灰灭。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已是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没有我期待的历史遗存,仿佛都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我继续沿着文字的记忆,寻访历史的足迹,了解这块土地被尘封的故事,品读桑落洲曾经的辉煌和灿烂文化,让心灵得到慰藉。
桑落洲,文字中的故事更具韵味。
二
公元前106年,五十一岁的汉武帝刘彻南巡,自江陵顺水而下。汉武帝此次南巡的目的,是为了安抚闽越国边民,并一路祭祀名山大川,祈福山河永泰。帝王出巡,船队浩荡,绵延千里,颇显大汉威武。东汉历史学家班固随帝出巡,他在《汉书-武帝纪》翔实记录了汉武帝出巡的整个经历:“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遂北至琅邪,并海,所过礼祠其名山大川”。
《史记-封禅书》同样记载了汉武帝南巡的过程,却少了:“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这一段趣事。该书的作者司马迁为西汉历史学家,自然而然,未随汉武帝出巡,当然未察其详,所以不能未尽其详。
汉武帝浔阳射蛟,也就是发生在今天的桑落洲附近。大江大湖,是藏龙潜蛟之所。汉武帝庞大的船队行到此处,惊扰了蛟龙,也触怒了蛟龙。于是,江中汹涛澎湃,腥风恶雨,大有将船队颠覆之势。汉武帝何等人也?“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伟大毛主席给予的评价,足见汉武帝以能征善战,誉满天下的千古帝王。只见,汉武帝提臂张弓,一箭即中跃出水面的蛟龙。
蛟龙中箭而毙。瞬间,江面风平浪静,一派祥和。汉武帝龙颜大悦,随行的文臣武将也是弹冠相庆,众人将蛟龙捕获,泊船于桑落洲,架锅生火,将蛟龙烹饪出一道美味。
看似神话故事,其实则不然。长江是扬子鳄的家乡。汉武帝乃北方出生的帝王,鲜见扬子鳄,所以误以为是蛟龙。
据渊鉴类函卷三十地部八水总载三《流桑》里《承瓠》所载:“九江口有桑落洲,昔江水涨,流一桑树於此。”经过这一棵桑树的生根繁衍,此时,桑落洲的桑树已是枝繁叶茂。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拾柴烹饪蛟龙的时候,有人发现桑林中有一水池,弥漫着芳香醉人的酒香,饮之,醇厚绵柔。原来是熟透后的桑葚,坠落池中经自然发酵而成为美酒。
在享受美酒佳肴,大快朵颐之后,人们逐将池中的酒唤着一个美妙的名字——“桑落酒”,而将这片美丽的洲地,称为“桑落洲”。
“一棹從湓浦来,五云绚烂,照映清越。对桑落而饮古人之酒,击中流而闻夜觉之鸡,至今使人意气激昂,借力下风,饱我满腹。”宋末状元文天祥自鄱阳湖出来,途经桑落洲,虽然被猛烈的江风灌饱,但想到桑落美酒,仿佛已是喝了酒一样,意气激昂。
“桑落洲前秋兴孤,白云远见近还无。传闻酒吏经年罢,美酿家家得纵沽。”元代著名的诗人范梈念念不忘桑落美酒,甚至还幻想“美酿家家得纵沽”。
明代大诗人刘基,即著名的谋士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于鄱阳湖征战陈友谅十八年,在桑落洲安营扎寨期间,经常豪饮桑落酒。“桑落洲边春草生,宜城九酝空传名。”“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这些绝美诗句,都是诗人气势豪放的吟哦。
“黄蜡封缸酿法偏,好诗应籍酒楼传。纵沽桑落洲边去,醉倒濯缨池上眠。”此诗是清代诗人,重臣和坤的老师吴省钦所作,从中看出诗人不仅对桑落美酒颇有研究,而且期盼到桑落洲开怀畅饮,宁愿醉到在池边睡眠。
……
桑落洲美酒流传千古,从历代诗人的诗词锦句中,我们会体会到那古酿的芬芳,让人无限回味。
三
程营是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一个边陲小镇,归安徽宿松县汇口镇所辖,滨江临湖,西与湖北黄梅县刘佐乡接壤,北依龙湖,南以长江分中流为界,江对面是江西湖口县,三国时期东吴左都督程普,在此驻扎而得名。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敦厚,居民操持纯正的黄梅口音,与宿松其他地方大相径庭。
公元199年,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东吴右都督周瑜攻下皖城后,携娇妻小乔挥师浔阳,在桑落洲修筑军事营垒,筑巢湖城,并在归林设置点将台。他按照八卦原理,结合地形变换,布设九洲,九洲种九柳,植桃树,以作标示,洲与洲之间互为联动;疏通九江,把水汇入大泽之中,按照八卦命名原则,命名这个大泽为雷池。雷池,因此而来。通过打造一个九洲八卦阵,操练水军。
这支在桑落洲历经严格训练的队伍,取得了赤壁大败曹操的辉煌战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来形成吴、蜀、魏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点可以从东晋史学家袁宏《东征赋》中得到佐证:“尔乃出桑落,会通川,背彭泽,面长泉。”可惜!天妒英才,一代名将周瑜于两年后,罹病殒命,葬于亲手打造的巢湖城中。隋唐时期,因桑落洲崩岸,在此守墓的周氏后裔把周瑜墓搬迁到宿松圭山。
桑落洲从此名扬四海,后世皆到这里寻踪觅影,凭吊古今。
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广为人知,喻指不能跨过某个界限范围。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与桑落洲雷池有关。古雷池,又号雷水,位于桑落洲北侧,即今天的太白湖、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串成一线的华阳河湖泊群。
公元327年,东晋成帝司马衍五岁即位。帝幼不善朝事,母后临朝摄政,幼帝舅舅庾亮任中书令,总揽朝中实权。为吸取“王敦之乱”的教训,朝廷用内调升职做文官的方式,削夺地方那些拥重兵的将领兵权。
有着“六朝一代战神”之誉,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苏峻,反对调任自己进京任职,认为是“蛟龙失池”,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派人去拜见庾亮,表示:“征讨贼寇,在外任职,无论远近我都唯命是从,至于在朝内辅政,实在不是我能胜任的。”庾亮见苏峻不从,立即调集人马向苏峻施压,逼其就范。苏峻见朝廷不答应,还威慑自己,怨从心生,但是凡事做到仁至义尽,上书作最后的求情:“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讨胡寇。今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言辞令人哀惋感伤,耿耿忠心肺腑之言跃然纸上。苏峻尽力放低身段,近乎俯身乞求,让他到边远的山东作朝廷的鹰犬。即使这样,庾亮还是不同意,并催促他赶快进京赴任。
庾亮刚愎自用,对拥有重兵的苏峻过于轻视,终将给东晋王朝造成动荡不安的局面,甚至危及政权。
刚开始,苏峻尚有些犹豫不决。他明白,不去上任等于公然抗命,朝廷不会善罢甘休,去了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凶多吉少。苏峻的部将都认为,应诏是自投罗网,入朝是死路一条。于是,纷纷怂恿苏峻造反。苏峻最终决定鱼死网破,起兵造反。他声言:“以往国家危如累卵,无我不行,现在兔死狗烹。我就是死也要向出谋者报仇!”
朝野双方尚未交战之前,朝中军事参谋建议,在京都上下游要冲置重兵戍卫,进行阻击,但是庾亮听不进建言,认为京都固若金汤,苏峻决不敢直接进犯。这样犯了兵者之大忌,被动挨打。
庾亮的嫡系,江州刺史温峤听说苏峻举兵造反,立即想率军进京勤王。庾亮认为这是小题大作,倒是担心驻守荆州的陶侃乘乱谋动,以致朝廷腹背受敌,成为心头之患。随即向温峤修书一封:“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这就是著名的《报温峤书》,雷池从此名声大振。
书信言简意赅,却传递着重要信息。西陲,是江州以西的荆州,喻指陶侃。历阳,喻指苏峻。“无过雷池一步”,一句轻描淡写的话,透露出庾亮过于自信,盲目轻敌的心态。区区的一纸书信寥寥数语,却贻误了战机,也使晋室再遭劫难。
最终,苏峻的将士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了都城建康(今南京),庾亮兵败如山倒,弃城狼狈投奔温峤,在温峤的支持下,联合陶侃出兵平叛,经过一番苦战,方平定了这次叛乱。
历史如过眼云烟,那句“不越雷池一步”的警句却千年流传,昭示后人“令行禁止”,这一典故,也代表着执行力到位的最佳典范。
如今的雷池,碧波荡漾,再也不见战争的汹涛,而是兼具蓄洪养殖的功能,造福人类,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四
桑落洲,是一个书写传奇的地方。
公元403年,东晋权臣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篡位为帝。他飞扬拔扈,不得人心。龙椅尚未坐热,便遭到东晋旧将刘裕等人举兵讨伐。桓玄从京都建康且战且退,一直逃到浔阳,稍作喘息,然后继续挟持晋安帝向西败逃。为断追兵,桓玄留下何澹之率重兵在桑落洲进行截击,后又增派庾稚祖率军增援。何澹之人多势众,船坚箭锋,一场大战,在桑落洲拉开了帷幕。刘裕自知兵寡,采取避实就虚,迂回曲折的战术,消磨对方的实力,大败何澹之。桓玄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三十六岁命丧江陵。
仅存六年的桓玄政权像一颗流星一样,在历史的天空划过,闪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
平定桓玄之乱,恢复东晋政权,刘裕威望声震朝野,他再也不是那个小名叫做刘寄奴的穷小子了。
公元409年,刘裕举兵北伐南燕,南燕非对手,在刘裕的强势进攻下,很快败阵来。此时,东晋叛将卢循、徐道覆心雄万夫觊觎天下,趁刘裕北伐南燕之际,朝廷无暇顾及,分兵两路由南犯北。卢循一路越五岭,攻长沙,直抵巴陵。徐道覆一路攻克豫章,直逼建康。徐道覆大破建康东晋水军,晋将领何无忌兵败被杀。战后,卢、徐两路旋即会师,挥师十余万,乘风破浪,擎旗而进,一路攻城掠地,好不威风。叛军在桑落洲大败晋军,东晋朝野一片大骇。刘裕灭南燕后,迅速班师援救,驻扎在桑落洲桑尾,设立中军大帐。刘裕率部同卢、徐二部短兵相接,真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几个回合,卢、徐不敌刘裕,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经此一役,奠定了刘宋王朝的根基,十年后,刘裕成为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正因为刘裕在桑落洲设大帐驻扎,此地后来就成了刘宋开国的根本和福地,以至于其后世子孙,都把桑尾作为建功立业的根本。公元465年,刘子勋在桑落洲设大帐,龙袍加身,登上大位。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河山。”八百年后,南宋词人辛弃疾,无不佩服刘裕这个出身卑微的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写下著名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予以缅怀。
时间到了公元548年,南梁刺史侯景起兵反叛朝廷,很快攻陷南梁帝都建康。候军入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导致满城哀嚎,六朝帝都繁华毁于一旦。侯景将八十岁的梁武帝虏获,并将其活活饿死,立萧纲为帝,自己以丞相居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552年,南梁守将陈霸先和王僧辩分别率军,会师于桑落洲西边的白茅湾,在桑落洲筑坛歃血,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结盟誓师大会,宣读盟文,共伐侯景逆贼。
这是由沈炯一气呵成撰写的一篇千古盟文——《为王僧辩与陈武帝盟文》。
“景长戟强弩,陵蹙朝廷,锯牙郊甸,残食含灵,刳肝斫趾,不厌其快,曝骨焚尸,不谓为酷。”盟文慷慨陈词,谴责侯景的滔天罪行,对侯景之恨跃然于纸上,恨不能生啖其肉,挫骨扬灰,剖心挖肝,无所不用其极,可见南朝子民对侯景恨之入骨。一时间,众将士义愤填膺,群情激昂,喊杀声,声冲云宵,气壮山河。会毕,虎贲之师挥师东下,几场血战便平定了叛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霸先在桑落洲结盟,五年后,陈霸先登基称帝,史称陈武帝。一百多年前,刘裕在桑落洲设帐后,过十年,刘裕登基称帝,成为南朝第一帝。桑落洲成为这两位帝王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们都出身卑微,身处贫寒,靠自己的奋力拼搏,建功立业,终于成为一代帝王,开创了不朽的宏图大业。
桑落洲,这块龙兴之地,为南北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历史长卷中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五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桑落洲,见证了朱元璋开创明朝图王霸业的决定性一战,也目睹了明朝最后衰亡的悲剧一幕。
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与陈友谅逐鹿中原,在鄱阳湖水域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
公元1363年,朱元璋亲率二十万水军,分派两军扼守在桑落洲径江口和江西湖口县南湖嘴,另派一军切断陈友谅退路,朱元璋则亲率水师进入鄱阳湖,主动出击,采取诱敌深入,合围而歼之的战略战术。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死大决战。陈友谅虽兵力强大,但是在朱元璋精心布置的口袋阵内,仿佛是被困的雄狮,任人欺凌。结果陈友谅是屡战屡败,一败如水。当突围至桑落洲径江口时,遭遇伏击,一阵乱箭飞来,正中陈友谅,一代枭雄命殒桑落洲。主帅战死,树倒猢狲散。此役,朱元璋大获全胜,一举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明朝建立后,励精图治,风雨太平地经营了二百八十多年后,也逃脱不了朝代兴替的历史规律。农民起义,清军入关,导致明朝分崩离析。
此时的中原大地,山河板荡,藩阀各据,满清兵马入主北京,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帝国,张献忠在成都立大西王国,而明朝退守于应天(今南京),朱由崧登基建政,暂时得以苟延残喘。将领左良玉在征讨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颇有建树,深受明廷倚重。左良玉自己也以明朝的拯救者自居,拥兵自重。
风雨飘摇的明朝,外有群狼虎视耽耽,内有党系林立,内斗不休。犹如枯树朽木,不堪风雨。年老体弱的左良玉受党争蛊惑,带领武昌兵力,将盘踞已久的武昌城付之一炬,浩浩荡荡顺江东下,打着“清君侧”旗号兵发应天。因为左良玉的出兵,导致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左良玉行进至九江,邀请九江都督袁继成一起赴应天,遭袁氏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的左良玉部将,索性将九江城一把火给烧了,熊熊烈焰灼天,桑落洲如沐血光。左良玉看着火光中的九江城,愧从心生,怆然而呼:“我有负袁公啊!”当场口吐鲜血,没过几日命丧桑落洲。
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继任主帅,继续挥师东下,内阁首辅马士英急忙抽调江北的镇守兵力,在安徽拒敌,清军则趁江北空虚,长驱直入,应天不攻而破。应天沦陷,标志明朝彻底灭亡。短暂的明朝弘光政权,续梦应天府,也只是白日梦一场。
明朝掘墓人李自成兵败山海关,被清军追剿不舍。文献《清实录》有载:“靖远大将军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等疏报,流贼李自成,亲率西安府马步贼兵十三万并湖广襄阳、承天、荆州、德安,四府所属各州县原设守御贼兵七万,共计二十万。声言欲取应天,水陆并进。我兵亦分水陆两路蹑其后。追及于邓州、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口等七处。”
“剑光闪闪亘长虹,百怪惊逃竟避锋。点缀江山无限景,吟身疑在画图中。”这是李自成自题诗,从诗中看到当初是何等的风光。而今,李闯王竟成昨日黄花,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惶惶如丧家之犬,被迫在桑家口(桑落洲)与清军决一死战。李氏哀兵岂是骁勇的清军对手,已无回天之力的李自成在混战中自顾不暇,临阵脱逃到一个偏僻的村落。饥饿和疲惫击垮了李闯王,为向一位农夫讨得吃喝,为博得对方的好感,他主动自报家门。可是恰恰自报家门,反丢了卿卿性命。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盘踞宿松七年之久,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频遭祸害,所以老百姓对起义军恨之入骨。农夫乘李自成不防备,挥锄一击,一代枭雄李自成命丧黄泉。
据《九江府志》记载:“明天启三年,桑落洲岸崩十余里,坏民居无数,迁移不定,民苦之”。贯穿明朝桑落洲的历史,大明王朝因桑落而兴,也因桑落洲而亡。桑落洲的崩岸,是否与大明王朝的衰落有着某种联系?明朝开基创业的对手陈友谅,明朝掘墓人李自成,最后葬送明朝江山的左良玉,皆亡于桑落洲,是否印证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这句话?
六
清代末期,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为剿灭太平军,曾国藩率领湘军驻扎于桑落洲规林庄,在此对垒,与湖口石钟山的石达开互成掎角之势。一天夜晚,月黑风高,石达开在夜色掩护之下,放火劫营。曾国藩猝不及防,火烧连营,座船被俘,损失惨重,仓惶撤退。前后四年时间,曾国藩在桑落洲和湖口兵败如山倒,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于石达开之手。失败,使曾国藩万念俱灰,竟然产生了跳江的念头,纵身跃入桑落洲滚滚江涛之中,幸好众人及时把他救上来,曾国藩才幸免于死。
“九江浪急,汉水波长。濡须不守,夏口空防。桑落有败军之地,西陵无太守之墙。两军再北,半壁云亡。”这是晚清著名的学者,曾国藩幕僚王闿运以文人之雄才,史家之直笔,在《哀江南赋》中写到曾国藩在桑落洲吃了败仗。
太平军占领桑落洲期间,挖了黄梅县探花帅承瀛的墓,盗走了陪葬品。家仇国恨,帅承瀛的孙子帅远燡誓与太平军不共戴天之仇,他招兵买马,组织队伍围剿太平军。公元1857年,曾国藩因父去世,回乡守孝。石达开因此放松了对清军的围追堵截,准备带领队伍撤走。这时报仇心切的帅远燡认为是机会,于是,亲率人马孤军深入追击,在江西东乡与石达开力战不敌,战死他乡。
桑落洲之败和帅远燡之死,让曾国藩大彻大悟,立志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其在《曾氏家训》中写道:“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凡贵家之子弟,其矜骄流于不自觉;凡富家之子弟,其奢侈流于不自觉,势为之也。”之后,曾国藩每日三省,走出了思想的阴霾,重抖精神,重振旗鼓,最终打败了太平军,挽救了清朝岌岌可危的统治。也正是因为在桑落洲期间的经历,使曾国藩顿悟,修身养性,成为一代圣贤。
自鸦片战争伊始,中国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无数个优秀中华儿女为谋求民族独立,振兴中华,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时至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这里需要作说明,湖口位于江南,渡江战役是由江北渡往江南,所以强渡长江上起点是湖口对面的桑落洲。渡江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渡江战役中,桑落洲英雄儿女共出动船工两千多人,民船一千多艘,在枪林弹雨和惊涛骇浪中,将十几万解放军指战员和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运到南岸,其中有二十七名桑落洲儿女英勇牺牲,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岁月峥嵘,世事苍桑,桑落洲风云变幻。
波涛汹涌的长江身披银甲,威风凛凛向东而去,江水的咆哮,仿佛是桑落洲传来一阵阵战鼓和刀剑的铿锵与呐喊。
在历史长河里钩沉琐碎的记忆,桑落洲,这块方圆二十里的地方乃为战略重地,自古王候将相,英雄枭雄,兵戈待枕,征战于厮,在这个古战场上舞动历史风云,在刀光剑影里书写铁血人生,闪耀春秋。
七
桑落洲,无数文人墨客云集于此,泼墨挥毫,在这块传奇的土地上渲染着灿烂文化。
清代德化县知县高植写了一首诗《自八里江抵牧鹅林》,其中首句:“东去濒江桑落洲”。这首诗写的是桑落洲牧鹅林。牧鹅林,发生了王曦之师从卫夫人的传奇。
卫夫人,本名卫铄,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出生于书法世家,是江州刺史李矩之妻。卫夫人书法造诣颇深,后人评价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著有书法论著《笔阵图》,是我国首位女书法家。
当年,卫夫人随丈夫李矩到赴任江州刺史。李矩在任期间,荆州蛮夷发生叛乱,李矩被战死,葬于江州。此时卫夫人一家,由于战乱和丈夫的死去,家道中落,家里顿失经济来源。卫夫人孤儿寡母的在江州桑落洲艰难的生活下来。不得不牧鹅,教习书法为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曦之随叔叔王彬在江州任右军,开始师从姨母卫夫人学习书法。王曦之与卫夫人的儿子李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切磋书艺。闲暇之余,王曦之时常随李充去牧鹅。鹅,翩翩起舞,走路和戏水的仪态,让他感悟到了道法自然,行云流水的书法真谛,书法大有长进。至今,桑落洲还有牧鹅林这个地名,牧鹅林翰墨飘香,成为书法爱好者神往之地。桑落洲牧鹅的经历成就了王羲之,杜甫无限感慨道:“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多年后,谢尚继任江州刺史,带着十六岁的袁宏赴任。此时,王曦之还在江州任职,一家人居住在桑落洲牧鹅林。王曦之与谢尚数次相见,对袁宏赞赏有加,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也对袁宏十分崇拜。后来袁谢二人回京久未归,王曦之复信问候:“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弟预须遇之。”这就是著名的《袁生帖》。当时袁宏才十几岁,还没长大成人,所以称袁宏为袁生。而袁宏,也就是这段时间,了解到桑落洲的历史,为其在后来写下《东征赋》积累了良好的素材。后来,袁宏再次来到桑落洲考察,访问在此长住的长者,进行了多方考证,才写下了《东征赋》。
王子猷出生在桑落洲,是王曦之的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李白在桑落洲写过一首《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的诗,其中“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寻阳非剡水,忽见子猷船。”写的是王子猷一段风雅趣事。王子猷辞官定居在会稽后,忽然想拜访朋友戴逵,在一个月夜泛舟剡溪,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逵门口,王子猷却没有叩门进去,而是原路返回。这一古怪的行径别人看到都不理解,他解释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达到了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一语道出了王子猷的潇洒与率真。
谢尚离任后,推荐王曦之接任江州刺史一职。王曦之在任上,铸造了一个“书鼎”,高五尺,四面周匝用真隶书写,刻在鼎上,鼎铸成后,沉入桑落洲的江水中,以镇水患。王曦之诞生一千年之际,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高克恭携众多文人墨客齐聚桑落洲,举办大型的书画雅会,高克恭,赵孟頫两人在王曦之习字的地方,遥望庐山,丹青妙手,一气染成了《桑落洲望庐山图》《秋山暮霭图》等画,其他人分别在画上作了题跋。
期望寻找到王曦之的书鼎,也是此次目的之一。无奈,沧海桑田,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把桑落洲的书鼎和历史淹没在滔滔江水与泥沙之中,已难见庐山真面目了,除非经过漫长的等待。
八
冒雨寻访,我来到了规林。今天的规林,依然是陶渊明笔下《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诗中的规林,只是先生钟情的五棵柳树荡然无存。
五棵柳树是周瑜栽种的。当年周瑜在桑落洲修筑巢湖城,在规林设点将台,根据地形变化,按照八封的形态而布局。九洲种九柳,植桃树。到了陶渊明阻风规林时,桃花依旧,可是九柳只剩下五柳了。
话说陶渊明受桓玄之命到京都送信,返回途中遇到狂风暴雨,只好泊船于桑落洲规林,躲避风雨。陶渊明栖身于伟岸挺拔的五棵柳树之下,被眼前桑落洲的无限风光所吸引。桃花源里,可远眺青山,有飞鸟相伴,无车马喧嚣,乐耕读渔樵,这里环境是他心中向往的桃花源。于是,陶渊明萌生了在桑落洲归隐之心。
东晋末期,政权频繁兴替,造成社会动荡,江山社稷饱受战火的蹂躏,黎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先参军,后从政,长期游走于低下级官僚阶层,深切体会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艰辛,对官场充斥着厌倦,他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挂印而去。从此,陶渊明退隐于桑落洲规林,筑草庐而居,门楣书“归林”,以五棵柳树为伍,自号“五柳先生”。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语句中涉及两个人物,分别是武陵人与秦人,陶渊明写他们是按照当时的人物原型,精心塑造。
“秦人”原型就是苻宏。公元385年,前秦国君苻坚出兵攻打东晋,统一南北。经过淝水一战,结果前秦大败,导致山河分崩离析。两年后,苻坚被地方民族政权所杀,前秦灭亡。山河破碎,故国无立锥之地,太子苻宏走投无路,只好携妻子邑人和姐姐顺阳公主一起,浩浩荡荡投奔东晋,被东晋皇帝安置在桑落洲居住。
桑落洲四面环水,几乎与世隔绝,苻宏一行人在此繁衍生息,房前屋后栽竹植桃,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作为前秦子民,身穿前秦的服饰,保留前秦的风俗习惯是怀念故土的最佳寄托,所以苻宏一行并未入乡随俗,仍存前秦遗风,乃至子孙相续。
“武陵人”泛指彭泽人,晋朝宗室司马遵袭封武陵王,桓玄篡位后,被贬为彭泽县侯,彭泽成了武陵王的封地,彭泽人因此也可以称为武陵人。陶渊明身为彭泽县令,自然而然地称为武陵人。
陶渊明参军从政的履历,几乎都在桑落洲附近的浔阳、彭泽。桓玄任江州刺史时,陶渊明与苻宏曾共事于桓玄帐下,彼此相互熟悉。多年来,陶渊明舟楫往来,少不了在桑落洲歇息和躲避风雨,从中目睹了苻宏的家人们在桑落洲过着与世无争,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他心生向往,后来甚至选定在此归隐,可见桑落洲与陶渊明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良好的素材,激发了陶渊明写作的愿望,于是,洋洋洒洒,写下了旷世绝作——《桃花源记》。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东晋后期,山河板荡,民不聊生。桑落洲成了军事角斗场,刘裕伐桓玄,刘裕战卢循均在桑落洲兵戈相见。桑落洲这个世外桃源,湮没在铁蹄飞扬滚滚尘土中,消失于历史云谲波诡里,以致现代人为桃花源原创地纷争不断,让桃花源变得扑朔迷离。
其实,古诗文中给出了答案。元代虞集“泛舟桑落浦...桃源携客觅”,明朝张鄗“宛若渊明桑落洲”,清代彭玉麟“桑落洲新长绿芜,桃花岺旧飞红雨”。这些诗句无一不是将桃花源与桑落洲联系在一起。
桑落洲是“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我认为勿庸置疑。
九
行走在桑落洲街头巷尾,田边地头,时不时飘来一曲黄梅小调,那优美流畅的腔调,让人如痴如醉。
黄梅调又称黄梅戏,起源于桑落洲。根据民国初期版本的《宿松县志》记载,可窥一斑:“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小戏,亦称黄梅戏”。她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在海内外受到广泛的欢迎。
元朝末期,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和九江至安庆一线长达十八年的战乱,对地处战争中心的桑落洲,遭受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白骨露野,人烟凋零,田地荒芜,杂草丛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朱元璋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后,将桑落洲划为王畿之地,着手医治战争创伤。用迁移人口,减免徭赋,实行休养生息等政策来发展桑落洲的社会经济。
在洪武帝一系列政策刺激下,一大批人迁徙到桑落洲安家落户,开荒垦殖。在桑落洲肥沃的土地上,虽然人们辛勤耕耘,但是难敌大自然无情的摧毁。那时候大江大湖几乎没有堤防,桑落洲及周边素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突出。若遇大水,周边低洼之处,一片汪洋,农人们的劳动成果都泡成汤。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旦遭遇大水,桑落洲只能采莲捕渔为生。乐观的桑落洲人唱着采茶歌泛舟穿梭于莲丛。后来迁居的人越来越多,采莲捕渔也有歉收的时候,靠水吃水已不能糊口了,不得不沿江卖唱,以讨生活。她们用采茶歌的曲调,诉说家乡的遭遇,换取别人的施舍。清代黄梅调《逃水荒》,把逃水荒的情景唱的淋漓尽致:“上半年好大雨下过几遍,插了田种了地人人喜欢。实指望到下年五谷满仓,又谁知发洪水五月十三。我家中有小舟倒也方便,救起了七八个投奔外边。老公公在外边测字看相,老婆婆挑牙虫混度日光。我哥哥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湘……”
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调,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深受怀宁等地人们的喜爱。他们将当地民间艺术一起糅合,并辅以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其后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今天的黄梅戏。
如今,原始的黄梅调在桑落洲仍有遗存,不过,后人取了个极具诗意的名字曰:“文南词”。文南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落洲的儿女们正在不懈地努力,将它发扬光大。
桑落洲,在历史的沧桑间,几经沉寂。如今拂去历史厚厚的尘埃,掀开她神秘的面纱,找回失落的文明,让她耀眼的荣光光照后人,让她回归华夏母亲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