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镇有国庆节放鞭炮的传统,这与村支书春大伯的安排有关。
一九四九年,天津解放前夕,才新婚不久的春大伯说服了妻子,报名参加了支前民工队。在前线,春大伯很快成了支前队的文书,负责伤员的登记和弹药运输的统计工作。天津解放后,作为支前骨干的春大伯又随大军开进了北平城,参加新首都的恢复建设。直到高梁红了脸,玉米笑出牙,春大伯才回到镇里。
春大伯回到镇里,也把十月一日关于庆祝国庆大典的消息带回镇里。这消息像丰收的喜讯鼓舞着每一个人,许多人找到春大伯商量国庆庆典的事。春大伯高兴地对大家一挥手:“发挥咱鞭炮之乡的优势,家家燃放鞭炮!”
春大伯一锤定音。以后,每年国庆节燃放鞭炮成了我们镇特有的庆祝方式。
六十年代,春大伯常说:“咱镇上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国庆节晚上听听鞭炮声就知道。”当时,好奇的我就问为什么?春大伯拍了拍我脑瓜儿:“想知道为啥,听听不就知道啦。”
我真听了春大伯的话,国庆节的晚上,跑到村口听了一回。可除了“噼哩啪啦”和“噔——嘎”的鞭炮声外,怎么听也听不到还有别的奥秘。我问春大伯:“我怎么听不出您讲的那些名堂呀?”春大伯笑了:“没吃三天素,就想成弥勒佛呀!你得多听几回,次数多了就能分辨出来了。”我仔细观察春大伯的表情,不像是开玩笑。
为求个究竟,我到底坚持了下来。渐渐地我听出:凡是风调雨顺的年份,镇上国庆节夜晚的鞭炮声响的时间长,反之时间就短;凡是遇上重大的喜兴事,镇上国庆节夜晚的鞭炮声响的时间就特别长,反之就不燃放鞭炮。
一九七一年的国庆节,晚上的鞭炮声在镇上几乎持续了一个通宵。这一年,正是我国胜利粉碎林彪反党集团阴谋簒夺领导权的一年。再如一九七六年的国庆节,根本听不到鞭炮声。这一年,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毛主席相继离开了我们。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哪还能放鞭炮呢?
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九七六年十月七日,党史中央胜利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消息传来后,整个镇上(准确地说是神州大地)一片沸腾。年过半百的春大伯亲自擂响牛皮大鼓,带领乡亲们载歌载舞,游遍了镇上的大街小巷。口号声、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响彻云宵。饱受压抑的人们,在这一天终于像火山一样地喷发出来,许多人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一个鞭炮声声,欢欣鼓舞的夜晚。这鞭炮声,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情感是那样的炽烈!爱憎是那样的分明!我笑着,看见春大伯却哭了。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传遍了祖国各地。我们镇的传统鞭炮生产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打一——鞭炮,向着更有广泛市场的礼花礼炮业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许多公私合营的大集团。用春大伯的话说就是:“五六十年代,小打小闹着干,七十年代是偷偷摸摸地干,八九十年代,是科技搭台,大干加猛干!”
富裕起来的小镇人民,庆祝国庆的方式更加文明,更加隆重。听吧:“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的时间更长,声像打机关枪,形象群星飞动,清脆而热烈,豪放而吉祥;看吧:各种美丽的烟花升腾在全镇的上空,飞舞、跳跃、绽放,犹如万盏天空闪动的流萤,又如一幅艳丽的流星雨交织图,还恰似一个色彩缤纷的大花园,把天空装扮的绰约多姿,煞是好看。天与地,人与人,乡村与城镇齐声协力演奏着一曲改革腾飞的乐章。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们中国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啊,国庆之夜!明亮的焰火照亮了镇上整齐的街道,高大的楼房,照亮了一张张幸福甜蜜的笑脸,也照亮了未来更美好的日子。
作于1999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