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
二舅少小离家,外出求学,与舅妈在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相识相爱相伴,生儿育女,日本留学,大学任教,退休后,给儿子女儿带孩子,现在生活在宁波,每逢我们家族聚会,新年伊晚,他跟舅妈都打电话过来,每家问候,难以掩饰话语中思乡之情。没有唏嘘哽咽来刻意渲染,而是渴望在彼此关心的话语中化去这份浓浓的乡愁。
舅妈很漂亮,家中有她和二舅年轻时的生活照片,那个年代的清汤挂面头型,掩饰不了静淑芳华。一家人虽然衣着俭朴,居室简陋,但是在小小的照片中,那种自然的微笑,体现着他们远在异乡,辛勤生活得到的幸福和热情。如花香一样,漫出来,顺着指尖,泌人心肺。
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二舅和舅妈性格仁厚慈祥,孙女们很是喜欢留恋,在儿女一直脱身不开的紧张工作中,用爷爷婆婆的身份,又尽心于养育的职责,有几次,他们抽空回到家乡,没有聚几日,便在孙女们的哭叫央求中,踏上出行的路。
每次聚散,便是亲情和乡情的交融,他们每次都说,回去安排好了,就回来长住,叶落必将归根,在外再好,终究是异乡人,连安康话都没机会说,都生疏了。回来吃吃蒸面,喝喝稠酒,走走故居大北街,才是家的味道。
古时,兵荒马乱,乱世天灾,多少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奔波苦痛中无处宣泄思乡之情,辗转反侧,望穿秋水。因为相隔稍远,便浪迹天涯,了无音讯,将亲人的一纸家书,珍藏一生,每逢思念之时,拿出诵读,滴泪白头,真的可怜。
现在,盛世繁荣,咫尺天涯,却因舔犊情深,割舍依依,他们却要维系一个家庭在异乡的平安幸福,而将乡情,存于心底。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数次聚散,数次相盼。
父亲离世,我浑浑噩噩,勉力支撑搭理置办后事,偶一回头,看见一瘦弱老者而来,眼中朦胧,也未看清,遂低头处理自己事情,突然感觉心头一紧,回头仔细再看,竟是二舅,我低呼一声,扑了过去,扶住他的胳膊,自己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年近八十的他,远在宁波,居然就这样,独自一人,突然站在我面前,我感觉一下子,如同溺水将亡的人,手中多了一根绳索,心中百感交集。喉咙如同被木锯划过一样毛糙,说话好像都不能连续,唯有心中的酸楚,更加无法抵挡。
并不全都是因为悲伤。
从宁波,到南京、西安再到安康,由于事发突然,二舅没有买到高铁车票,只能转乘普通列车和大巴,在四千里路的折转颠簸中,不知道遭受了多少等待和排挤。
二舅静静看着周边的肃穆,听着我的言语。我看着他花白头发,心中想起父亲生前与二舅交好,如今隔世殊途,却候来不速之客,真情自然,当真无憾。
作为长辈,他用自己所为,在我心中深深烙印了对于亲人,对于亲情的态度和作法,这是书写不出的情怀,是最好的教悔。
前几天,在家人群里,粘贴了自己的一个写外婆的小文章,舅妈留言:我们都奔八十了,若也能给儿孙留下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此生也无憾了。
真情无憾。
我从小没有外出去拼搏闯荡的经历,体会不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酸楚,但是终究是他们的孩子,也有家族传承的血脉,只是未曾表露出对他们归来的渴望,和对他们身上的优秀品德的敬佩。相隔千万里,我们都在心底里永远记着相聚在一起的亲情,和他们的品德,如同他们心中漂泊的沉淀的乡情一样,朴实热烈。
中国的文化,并不是全部都是书卷上的文字,气势磅礴,比如乡情、亲情、友情等很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千万个家庭亿万个中国人,在与亲人与朋友共同经历苦难,开拓前行中,凝聚起的民族大家族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盘错缤纷的根基所在,使我们屹立在世界东方,千万年不倒,如同直落九天的飞瀑,响彻云天。
每个平凡的人,都有深情表露、或者深藏。有时候,你身边的人,比你想象中更优秀,更渊博,他们会传承一些更贴近心灵、震撼心底的东西,润物无声,堪比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