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靡雨霏霏。
紫阳的茶山隐进了初春潮湿的薄雾中,春雨润入了茶山高高低低的沟壑土壤里,空气中就弥漫着淡淡的土腥气,使得这低洼波浪的翠绿的山,仿佛成了一壶紫砂陶土泡就的茶汤,和着茶叶的水汽弥漫在清新的空气中,吸一口便如同品了一盏好茶。
缤纷的梨花、杏花、樱花,远远的隐于农舍,花的香气和色彩还是适合在那里,在这春雨里孤芳自赏,也陶醉着每日辛勤的茶农,和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这茶山上茶园中,还是纯粹的绿色最好,来的自然而直白,如果无雨的天气里,采茶女婀娜多姿的多彩身影就会参差错落在一排排的茶树中,如绽放的茶花,成为一道风景,待到采茶的紫阳山歌飘荡起来,茶乡的风韵便丰满水灵起来了。
几位好友慕名品尝紫阳名宴“三转弯”,酒至微酣,家居紫阳的老哥,终抵不住一群起哄,即兴清唱了几首山歌,神情飞扬,毫无扭捏,配着几声叮咚的筷碟敲击配乐,居然将一方老乡的快活悠闲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满桌人也沉浸其中,唱调抑扬折转,已蕴含汉调二黄的精髓,唱完,居然还有绕梁的感觉,听得众人神色迷迷,还没有回过神,掌声迟迟才响起。
一叶知秋,就不用去评述这一桌菜肴的美味了。
紫阳话,颇似江浙的吴侬细语,绵软曲折,但却又融有秦巴山水的粗犷直率,柔中带刚,让往来游客耳目一新,愈加好奇来了解紫阳。
绿水青山,本就是紫阳得天独厚的韵味,随着国家的辉煌发展,紫阳政府抓住机遇,发展茶文化,循环投资,循序渐进,带来了乡土经济的飞速发展,终于各个乡镇山更绿,水更清,茶更好,每年春茶时节,游客蜂拥而至,游品紫阳。
所幸清明前的晴朗天气使得山上的茶农采得几筐明前水叶,纷纷炒制了优质的明前茶,价格不菲。现在雨雾连绵,我们游玩的人虽然不用受春日骄阳晒虐,但可惜了满园的茶叶,枝尖萌发的一叶半的芽尖,是炒青的上品,却采摘不得,由得它们长成几片大叶。因为带着水露的茶叶就算采集,也由于雨水泡发,叶片潮气太重,勉强炒作,也根本就出不了紫阳茶的清醇茶香和袅娜的杯中茶型。
质朴的茶农不会投机取巧以次充好,所以任由这茶材充当绿叶,点缀春光。
我最喜欢喝紫阳茶中的银针,茶叶一捧在手,看片片大小形状皆同,都是一厘米左右的松针一般,浑然天成,玻璃杯中,每片茶叶芽头齐齐朝上,立于杯底,如出水荷尖,如破土草芽,在清亮翠绿的茶汤中,更显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因为都是茶树新发的一两片叶尖制成,所以苦涩全无,流转于舌尖的,全是紫阳山山水水的味道。
从茶山辗转回城,在汉江与任河交汇环绕之处,就见到巍巍屹立着紫阳县城,县名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号紫阳真人)而得,意寓紫气东升旭阳普照,凤凰、大巴、米仓三山将紫阳揽入怀中,阻隔西北寒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真是一方福地。
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
到朋友家中,朋友随意取出几盏白瓷盅,拨些茶叶进去,生铁壶接了些自来水,烧开后,稍微晾了晾,便徐徐倒入杯中,于是,茶香随着袅袅的热气升起,弥漫了整个房间。
我好想听说过,冲茶宜“一尺水”,即水开沸腾之时壶嘴喷出水汽需要一尺有余,而冲泡茶叶,也需水壶嘴离茶壶离有一尺,方可将茶叶冲开,沸水才能均匀而快速地浸润茶叶,封住苦涩味道,瞬间激发茶叶,使得茶汤醇香悠长。而且,在看壶中茶叶翻滚,悟人生浮沉,悟禅悟道。
在这里,没有了华丽的炫技,也没有了紫砂、钧瓷、建盏之类的器物,就这么随意泡出来茶了?
朋友憨憨的笑了,说:紫阳水好茶好,大巧不工,道法自然。我们每家每户待客,都是这样随意泡了,主客都悠闲,不想弄那么花哨,影响了茶的最纯的味道,如画蛇添足,累。
饮一口,香气绵长,清雅质朴。
好味道!
其实,紫阳不同乡镇茶园所产茶叶因为地域、山水、阴阳不同,口感有细微差别,有善饮茶者,一口便可甄别出产地,真是厉害。
我,只是觉得紫阳茶,通通都是好味道,道行低劣,委屈了佳茗。
回家已有些时日了,每每回想起紫阳的时光,不知觉中,一缕紫阳茶的回甘,又上舌尖,又上心头。
笑看平生浮沉事,只饮身前一杯茶。
人生,若无酒,有茶,有一杯紫阳茶,亦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