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农村,民风淳朴,人情味浓。乡亲们之间走动勤,爱串门。
村里不管谁家,一看有人来玩了,不是慌着擦桌子搬板凳,就是忙着端茶倒水。
如果说“谁谁谁家串门的踢塌门槛子”,就说明这家人缘好,招人。如果说“谁谁谁家连个串门的都没有”,八成这家不会为人,混瞎了,得改。
当时串门也方便,穷家破院的不隔人。日子过嘞急的家庭连个像样的外门都没有,只是用个栅栏挡挡猪羊。条件好点的才有个双扇门,平时一开一关,吱扭、咣当响。串门的时候,讲究点的人还拍几下门板,晃晃门搭吊,算是提前打个招呼。粗莽的,只要隔着门缝看到家里有人,推门就进来了,根本不征求人家同意。这种事,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
一般情况下,男人很少串门,总觉得自己是“外头人”,一个大老爷们去别人家不方便。另外男人一般都嘴懒没话。所以有啥事了,都是尽量派老婆孩子去。他们更喜欢跑到村里岗子的空地上或者东坑沿大桐树下扎堆,听一两个能说会道的呱嗒嘴子瞎胡喷。
如果男人串门了,那一定是遇到了女人不懂或者做不了主的事情,比如脱胚垒墙,上梁铺瓦,耕地拉篓,挖河垫路,赶车拉脚什么的,需要面对面商量。
男人串门,一般都不进屋。随便在院子里拉个凳子或者马扎,有时候甚至啥都不坐,往地上一蹲,就开始一边抽烟一边谈事。一袋烟抽完,事也谈的差不多了,俩手一撑膝盖,站起来起身告辞,不会啰哩啰嗦的像个娘们。
男孩子仿他爹,嘴轴,也不爱串门。都是挨了大人的吵以后,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主要也是替大人传话或者奉命借还东西。比如家里面吃完了,大人就会让孩子提溜个面瓢到邻居家借。孩子去了也不进屋,站院子里秃拉着舌头,嘴里半截肚里半截的喊起来:“二大娘,恁家还有棒子面没?俺娘让我来挖一瓢。”二大娘听到喊声,从堂屋里出来:“面在东屋面缸里呢,你自己挖吧,小。”
孩子自己从面缸里挖了面,走前最多让主人家看一眼,根本不用称斤两,借面用的哪个瓢,以后还面还用哪个瓢就是了。
当时邻里之间互相捞点咸菜,抓把盐,倒点油都是常有的事。大到地排车、洋车、犁篓锄耙,小到杆秤棒槌、红薯刮子、剃头推子,都是借来借去。你家有啥东西了,我家就不买了,我家有啥东西了,你家也不用添了,大家互通有无,伙着用。有时候家里有什么东西、在哪里放着,自己还不如经常来串门的邻居记得情。
要说能串门的,那还得说是女人。女人有事没事,都爱到别人家溜达溜达。有时候串门的瘾上来了,随便找个借口都要跑出去串一圈。说不准拐到谁家。
当然,她们串门主要是找对脾气、能说到一堆的人拉呱。如果平时互相看着就不顺眼,走对面都懒得搭理的,请她串门都不会去。
另外,串门一般都是奔着年龄大小差不多的人去的。相近的年龄,相似的生活经历和见闻,让她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不是一伐的人不行,没共同语言,根本说不到一坨。
小脚老婆喜欢凑到一起聊陈年旧事,家长里短。她们虽然有些耳聋眼花,动不动还打岔,但是多年的老姐妹了,有感情,一有空就聚。有的搬来了纺花车,有的端来了针线筐,有的在补衣服,有的在缝扣眼、扣迷。她们喜欢一边做针线活,一边拉呱。一会叨唠叨唠老头子,一会心疼心疼儿子,一会埋冤埋冤儿媳妇,一会谝谝自己的孙子,还时不时捏着针在盘起的头发上蹭来蹭去。
中年妇女最喜欢串门。尤其是农闲的时候,小孩吃罢饭上学了,男人出门打差了。一个人在家太无聊了,不串门能憋疯。干脆手里拿上针线活,关门落锁,溜溜达达出门,满村子乱串。看谁家热闹,就在谁家纳鞋底,上鞋帮,扎堆做活。
这个年龄的妇女上有老下有小,啥心都得操着,所以消息极其灵通,都是包打听。而且很放得开,啥话都敢说。什么昨天晚上张寡妇家的狗半夜一直在叫了,刘二姐的老公公又偷偷看她洗澡脸上被挠了两道子了,净是一些让人瞌睡的时候激灵一下就来兴趣的提劲新闻,说的还有鼻子有眼,不由你不信。
“三个女人一台戏”,估计主要就是说的这些身材走形,宽臀大奶,看热闹不嫌事大,洗萝卜不怕泥多的半老徐娘式的妇女。
当然,她们并不是每个人都爱说话,也有话稀的,半天不吱声,只兑个耳朵听。不过这样的是少数,大部分都能说能侃。有的还生就的话头子流,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没完没了。有的则是絮叨嘴子,一个事能说一百圈。
这些中年妇女不但串门勤,而且有的人还跟丢蛋鸡一样,到处丢三落四。每次去串门,总是拉别人家点东西。后来人家提醒她,她好像早就知道了一样:“没事,先放那吧,我过两天去串门的时候拿。”
农村媒婆也大多集中在这个年龄段。以前都是小脚老婆说媒,后来年龄大了,腿脚又不灵便,跑不动了,保媒拉纤的事就卸给了她们。
这些中年媒婆鼻子尖得很,只要谁家有该成人的小小的,小闺女,让她们闻着味了,根本就不用请,自个扭腰晃腚就上门来了。她们不光在本村串门,三里五里,十里八乡的门也都串,进东家,出西家,串完南村串北村,串嘞可匀乎。她们见的世面多,好摆谱,喜欢坐人家堂屋八仙桌边,最好能来碗红糖水,有的还喜欢抽几口洋烟。
小媳妇也爱串门,她们不像中年妇女那么邋遢不讲究。出门前一般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胳肢窝下夹着一团毛线,给孩子打着毛衣。有的是新婚燕尔,热乎劲还没过,有的是刚结婚没几年,孩子还在吃奶,所以串门的心劲没那么大。她们在一起主要是交流一下咋做饭、咋看孩子、咋喂奶、咋做小孩的衣服。或者相互之间借个孩子的帽样子、男人的鞋样子,比着做。当然有时候她们也扯闲篇,但是不像中年妇女那么泼辣和八卦,而且扯着扯着,就觉得奶头发胀,想起该给孩子喂奶了,赶紧收摊回家。
小时侯一起踢毽子,丢沙包的小闺女,稍微大点,心思就变重了,有些心里话就不给爹娘说了。尤其是在个人感情问题上和大人有抵触的时候,在家里烦,动不动就找事,所以一有空就掂着模子,拎着玉米袍子跑出去找同龄的玩伴。到了别人家,小姐妹一挑门帘就进里间了,关上门一边扎堆编垫子挣点零花钱,一边嘀嘀咕咕地说着悄悄话,没完没了。
她们有时候天不明就没影了,大半夜还不回家,在外面一呆就是溜溜一整天,弄嘞母亲又结记又生气,生怕孩子出点啥事:“这个死妮子,也不知道又疯哪去了,整天价跟不着窝的兔子样,女大不中留,回头赶紧寻个婆家走她嘞。”
串门的人大部分都是受欢迎的。做为主人家,对来串门的乡亲一般都笑脸相迎,毕竟来者都是客。别人来串门了,说的话顺耳朵,就多掺点言,说的不对味,就少插句嘴,或者假装没听到,大家乐乐呵呵的打发时间。
但是也有几种特殊情况,串门人不怎么受待见。
比如有的人串门不讲个点。虽说农村人对时间不大讲究,但是大体上也有个约定俗成。比如串门不能太早,太早了,人家孩子还没睡醒,耽误孩子瞌睡,惹人家孩子烦。也不能太晚,人家家里地里忙活一天了,又累又困,上下眼皮打架,都打哈欠栽嘴了,串门的也不知道说个走字,惹人家大人烦。
还有吃饭的时候,有的人就是不主贵,人家刚掀开锅,她空着俩爪子就凑过来了。你说是让她吃还是不让她吃啊,不让吧,显着薄气,让吧,锅里没下着她的米。碰上个没眼色、光看碗不看脸的,吧唧吧唧还真吃上了,她吃完饭舔舔碗边倒是满意了,那别人吃啥?
会来事的都是端着自己家的饭菜串门,到时候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互相分享。而且越是家里做了改样的饭菜,她们越是喜欢和大家分享。比如从树上摘了槐花或者捋了榆钱,揣成馍让大家一起品尝。搞得后来大家到吃饭点都不敢吃饱,专门留着肚子等着品尝不一样的饭菜。
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总是感觉别人碗里的饭菜香,不尝尝肚子里拱得慌。 有的人一看人家碗里的饭菜和自己的不一样,馋得连招呼都顾不上打,筷子就下到别人碗里叨开了,一点都不做假。当然这种人一般都是近门或者要好的,而且本人也是那种大大咧咧啥都不在乎的性格,他碗里的饭菜你也是想吃啥吃啥,爱咋叨咋叨。
还有的人串门没眼色,这种死眼皮的也讨人烦。搁明眼人,如果一进门看到人家家正忙着呢,或者家人正怄气,气氛不对,马上就告辞,改天再来,或者长话短说,说完赶紧走。有的人就是看不出眉眼高低,去了也不管人家有事没事,高兴不高兴,坐下就不提走那一嘴,恨不能住到人家家。农村人爱面子,有时候会正话反说,用客套话撵他,可惜他又听不出来,气嘞大家背地里都喊她“恶心王”。
另外,光棍没事最好离寡妇的门远点。瓜田李下,人多嘴杂的,有时候好说不好听,农村毕竟还是赶不上城市,观念守旧。反正当时的院墙都不高,有啥事隔着院墙吱一声反而更轻松。
总体而言,当年农村的串门意义深远,不但让邻里间加强了沟通,争强了互信。而且还拉近了距离,凝聚了乡情。感觉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是那么的有人情味和安全感。大家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世世代代,和睦相处。
以至于后来孩子长大以后,出了远门,不管走了多远,官当多大,学问多高,钱挣多多,回家省亲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在村子里挨家挨户串串门。带不带东西的无所谓,跑到家里打个招呼,给长辈问声安,让一棵外地的稀罕烟,说几句贴心的话,就算给村里人报到了。如果村里人说上一句:“你出去这么多年了,还和小时候一样,一点都没变,”就等于村里人又认你了。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