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庆民的头像

杨庆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13
分享

夜半乡心万里同

穿梭在人世间,转眼已狂奔了五十年,半个世纪就这样倏忽而过!

人老瞌睡少,夜半时分,总也睡不着,无奈只好独坐窗前,关掉灯,开始无拘无束地放飞思绪,任其在泼墨的夜色里流淌!

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成年,过去、现在和将来,伴随着自己磕磕绊绊的人生轨迹,思绪在向前飞行,些许凌乱,若隐若现,猛然又被强力拉回,定格在了对故乡的回忆中。

也许乡恋才是游子脑海里沉淀下来的固有印记,也许怀旧才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神圣的珍藏。掀开它,就仿佛是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日记,一字一句,一撇一捺,都清晰如昨。

那时,和小伙伴玩耍的喧闹声,惊飞了树枝上所有的麻雀,互相追逐嬉戏的足迹,踏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小磨房,打麦场,壕沟,池塘,地窨里,房顶上,每一寸土地都留下过自己的汗水和气息!

那时,村里还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家每天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年到头没拾闲过,很多老人一辈子也没去过县城,有的小脚老太太甚至都没走出过村子。

也许年轻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曾经有过骚动,有过梦想,也想走向远方。但是,阴差阳错,他们这辈子终究和外面的世界无缘,一生都留守在了这片土地上。

于是年迈的他们,便把心愿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从小就听他们常常念叨:“年轻人要心劲大点,早学本事,早走出去,千万别学我们,天天呆在地里打坷垃,修理地球,没出息!”

他们一肩扛起家里的所有重担,为孩子遮风挡雨,只为孩子长大以后能站的更高,走得更远。

这些衣衫褴褛的农家子弟在父母近似牢骚的叮嘱下,埋头苦学,发奋图强。长大后,一个个怀揣梦想,背起包裹和行囊,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远离故土,告别家乡,到外地求学、拼闯。

初生牛犊不畏虎,离开乡关时,孩子们一个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对家乡没有留恋,没有犹豫,甚至都没回头多看一眼,自信人生皆坦途,岂无衣锦还乡时?

谁知到后来才发现,离乡时易回乡难!混得好的,想更上一层楼,越来越忙,没时间回去。混得差的,卧薪尝胆,百折不挠,觉得不混出个人样,愧对家乡父老,没脸回去。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渐渐的,故乡在他们心中淡忘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模糊到几乎看不清,遥远到思念不能及。

但是故乡对他们又何曾有过一丝的失望和抱怨?无论远方的游子发达还是平庸,富贵还是贫穷,它都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游子回家。

还记得村北桥头那棵两搂粗的垂杨柳吗?每年的早春二月,她都会垂下万千绿丝绦,如一双双温暖的手,轻拂着岸边的路,涤荡着路边的桥,随时准备着,为远方归来的游子接风洗尘。

还记得当院里那颗参天的泡桐吗?当年的它是多么茂盛,每次风雨过后,总是遍地泡桐花映着七彩虹,仿佛天使降落人间,紫气氤氲,花香匝地。而今的它虽垂垂老矣,繁华不再,但是每年仍然顽强地长出枝干,开出新花,伸向远方,仿佛在眺望和等待迟归的游子,你若不回,花便不败!

经过大半生的拚搏奋斗,昔日风华正茂的游子如今已是风烛残年,他们走过了千山万水,踏遍了四面八方,既见识了精彩世界,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他们累了,疲惫了,开始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哲理,他们开始怀旧,开始思念故乡,在思念中回味,在回味中思念,一遍又一遍:

想念爷爷手里的烟斗,在黄昏时分,滋啦啦烧红半边天。

想念奶奶手里的拐杖,支撑着小脚画出了孩子回家的路。

想念父亲脸上如沟壑般的皱纹,仿佛干渴的土地等待浇灌。

想念母亲颤抖的双手,在寒冷的五更天点燃柴火,升起村里第一缕炊烟……

他们蓦然发现,只有故乡,才是可以抚平游子创伤的最安全的港湾!

于是 昔日家人和乡亲的音容笑貌又不断地浮现在眼前了,仿佛雨后的蓝天,越来越清晰!

于是他们开始后悔当年愚蠢的自己,在离开家乡的时候,嘲笑母亲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却看不到满脸笑容的母亲背过身去偷偷擦拭眼泪。

直到现在他们才明白,母亲对孩子的远行是多么不舍,但是母亲却用自己的坚毅和刚强,忍着悲痛,笑面分离。

母亲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能在外面开拓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只要孩子幸福高兴,她可以做出任何牺牲和舍弃!

从放飞孩子的那一刻起,“意恐迟迟归”,就成了母亲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魂牵梦萦,时光不止,思念不断。

终于有一天,母亲等的太累了,要休息了,于是时光也停止了。

她长眠于老家,长眠于大地,她多么希望那只是自己打了个盹,马上就能醒来,到时候也许孩子就已经回来了,她仿佛已经渐渐听到了孩子甜甜的细语,闻到了孩子曾经的稚嫩的呼吸。

但是,母亲终究回归了大地,于是大地就成了母亲,老家就成了游子们的心之所属,魂之所依!

洗尽铅华,终归故土,是万千游子共同的心愿,也许最后大多数人都未必能够实现,但是它生根发芽在每个游子的心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