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戴顺星的头像

戴顺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4
分享

东大街记事

我与高邮东大街有不解之缘。

东大街原先称孝义东铺,后称人民路。近年来又恢复成为东大街。西从北门大街丁字路口起,东至文游北路。它西连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东达澄子河。全长大约一公里多。东大街南北两旁大街小巷林立,密如蛛网。街连着巷,巷通着街,巷又连着巷,弯弯绕绕,走进小巷,就像进入迷宫。

东大街的出名与汪曾祺的作品分不开,汪曾祺散文、小说中许多故事多发生在以东大街方圆一公里的范围,作品中描写的老街烟火气、风土人情、厚重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汪迷和一些游客想探个究镜,草巷口、大淖、文游台已经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十一子和巧云、明海和小英子成了永恒的文学形象。大凡来扬州旅游的“汪迷”朋友们,把游览高邮东大街,参观作家汪曾祺纪念馆,看一看汪曾祺生活的东大街作为重要的旅程。

家住在高邮城东北,高邮服装品商城后的老横泾河岸边,离东大街骑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但那时是土路,自行车还是稀罕物件,上街(我们那里的人把进城叫“上街”)靠步行,早上出发,中午回来。我们那个地方还有个怪怪的名子——“双庙拐子”,大概是老横泾河在此开始拐弯,形成了一个十字水道,河面宽大,河南属武安乡文游村,河东属一沟乡双庙村,我家属东墩乡双龙村,处于三乡交界地,因此而得名。这里是东北乡人进城的交通要道,日夜有人摆渡。

母亲隔三差五上街卖菜,以补贴家用。母亲把家前屋后的空地和自留地,开辟成一块块的菜园,栽种上蔬菜瓜果。春天播下种子,夏秋季节,菜园里热闹极了,蔬菜瓜果竞相开花结果,白的、绿的、红的、黄的、紫的花争奇斗艳。有韭菜、茼蒿、莴苣、大蒜、小青菜、,菠菜,萝卜,苋菜、瓠子、茄子、辣椒、缸豆、扁豆、丝瓜、西瓜、黄瓜、番茄等。看见母亲和奶奶在伺弄菜园,我和弟弟知道母亲要上东大街去卖菜,我们高兴地唱着儿歌“秋天到,秋天到,地里蔬菜长得好,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绿油油,又红又绿是辣椒”。母亲夸我们唱得好,奶奶慈祥的看着我们。“妈妈,菜卖了,给我买个插酥烧饼”,我乘机提出要求。“我要吃肉包子,还有水果糖”,弟弟顽皮说。母亲抚摸着我们的头:“卖完菜,到东大街百货商店给你们买糖,到窑巷口买包子烧饼”。东大街在儿时的记忆里,那里满大街有好多好吃的东西,那天晚上做了个梦,梦里我溜了很多口水。

徒步上街,沿着老横泾河提北,经过花王村、钓鱼村,走过牛缺嘴桥(桥是一座砖混结构拱桥,是河北人上街进城的唯一的通道,两边低,下雨天很滑,名字也怪怪的),进入武安乡文游村,来到一个闸子。这个闸子把大运河头闸口的水从老横泾河北岸引向南岸,河床埋设了几十个大的涵洞,每到春夏播种时节,闸子的水翻滚着,咆哮着,冲向里下河地区。每每走到这里我都有点发慌,生怕不小心掉下去。穿过一个小村庄(现在银河湾小区),来到文游北路(那时是一片农田),走过歪歪扭扭的田间小道,就到了大淖河东北岸,这时才感觉已经进城了。大淖河东北岸东边地势较高,靠着河岸边地势低洼,这里居民大都为渔民,遇到洪涝灾害,家里都要进水。

大淖河东北角有一个育肥场,里下河地区水草丰满,鱼虾肥美,农户或集体饲养鸭鹅等家禽,东大街草巷口东边有个炕房,每年春季,成千上万只黄绒绒的小鸡小鸭小鹅从那里流向乡村,有时炕房的职工还挑着担子到乡下走村串户去买。经过几个月的饲养又回到大淖育肥场,在此圈养和宰杀,供应苏南。

沿着大淖河边有四条巷可以直通东大街,东边的窑巷口,中间的永安巷,西边的大淖巷和草巷口。窑巷口也是有历史故事的。据记载,因为此地有许多砖窑而得名,有八百年的历史。相传,因为烧窑要取土,就不断开挖,所以有了河道。因为烧砖需要大量柴草,大淖这才成为东北乡柴草的集散地。原以为大淖这一片汪汪大水,是人工有计划开挖,由此看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源于人工取土,是砖窑生产的遗存。

大淖以前叫“大脑”,这里不但有“大脑巷”,还有“大脑河边”“小脑河边”。汪曾祺说:“大淖是有那么一个地方的。不过我敢说,这个地方是由我给它正了名的。”汪曾祺到了张家口坝上,发现那里将大大小小的水都叫做“淖儿”。这是蒙古话,那里蒙古人多。后来汪老到内蒙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叫做“淖儿”的地方,越发证明了“淖”即我们这里的水溏,“大淖”,是汉语和蒙语的结合。汪曾祺说:“为什么在知道淖字应该怎么写的时候,心里觉得很高兴呢?是因为我很久以前就想写写大淖这地方的事,如果写成‘大脑’,感情上是很不舒服的。三十多年前我写的一篇小说里提到大淖这个地方,为了躲开这个‘脑’字,只好另外改变了一个说法。”汪曾祺在1947年写的《鸡鸭名家》里将“大淖”写成“大溏”的缘故,小说《大淖记事》发表后,“大淖”也就成为这里的地名和符号。蹦蹦跳跳沿着“小淖河边”“大淖河边”,穿过狭长的大淖巷就可以到东大街。

那时没有专门的菜市场,乡下卖菜的在东大街找个合适的路边空地就可以,从窑巷口到草巷口、科甲巷街边巷口,随处可见小商小贩,卖农副产品农民,他们各自占据有利地块,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披伏。母亲喜欢把担子放在酱油店门前,这是一家国营商店,站在柜台前,仰着头看见一位面容和善的阿姨,只见她拿一个锡制漏斗套在瓶口,娴熟地用用一个竹端子在酱油缸舀了两下子,一斤的瓶正好装满。酱油店里还卖各种酱菜,有大头菜、什锦菜、黄豆酱、酱萝卜、酱生姜等,有散装的,也有瓶装的。装黄豆酱用的是一个大荷叶,干枯的荷叶用水泡一下就软了,用荷叶包好,用线扎两道十字,用荷叶包的香。母亲卖完蔬菜,总要送点给柜台里的阿姨。我趁机“打劫”一下母亲,“我要吃包子”。母亲瞅着我:“今天生意好,咱娘俩打回牙祭”。记得母亲那次要了两笼如意楼的包子,有肉包、菜包、豆沙包、蒸饺、烧麦、三丁包。如意楼的蒸饺皮薄,汤汁多而鲜美,吃时要带点吸吮劲,皮包肉,汤泡皮,美滋滋。母亲看着我馋吃相,拍着我的后背,“慢点、慢点,没人跟你抢”。那次是我第一次跟母亲在比较正式的店里吃包子,是母亲“请我吃”,工作后,总以为很忙,没有正式“回请”母亲,母亲几年前离开了我们,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悔。

走水路也可以到东大街。东大街也处在水的包围之中,西边大运河由北向南高高的流淌而过,大运河的河床比街道还要高,站在大运河东堤,向东望去,满眼是是东大街人家的屋脊。东大街南边巷子走到头与新河相连,新河向东与大淖河交汇,向东经过泰山桥后,被称为澄子河,它是联通兴化的水上要道,这里有直通兴化的陆上公路——邮兴公路。东大街北边的老横泾河(还有一条新横泾河),西起大运河坎下的“铁牛镇水”,与穿心河相连,向东不远与大淖河交汇,流经淮扬桥,它连接起了东大街与东北各乡镇,是东北乡人进城的水上要道。

大淖河南岸有一个不大的轮船公司,主要是到临泽、周巷、周山等地,而到三垛、兴化则要到泰山庙乘船,从澄子河中走了。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人还乘船到过临泽。现在根本走不通了。去北乡、东乡的帮船也在大淖上下客,这是一个繁华的地方。老远就能听到轮船的汽笛声,正在玩耍的村里小孩就会一溜烟跑到老横泾河上,对着两层“小火轮”大喊:“来了、来了”,小伙伴们吵闹着,追逐着,向河中扔土块,对着“小火轮”撒尿,“小火轮”尾部翻着雪白的浪花,拉出一道洁白的绸带!

但更多的是运送物资的船,装着木材、煤、粮食、农副产品和日用品,船不大,没有动力,全靠人力。他们一人掌舵,一人撑船。撑船的人手拿一根长竹篙,竹篙入水一头安有“Y”形铁叉,从船头撑到船尾,然后拖着竹篙跑到船头,再从船头撑到船尾,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顺风的时候,会升起白帆。两三人在岸上拉纤,纤套在右肩上,左手向后抓住纤,右手抓住胸前的纤,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几个人有节奏的迈着步,摆动着身体,走一步,拖拉一下,不时用毛巾擦一下流到脖子的汗水。他们不像旧社会嘉陵江上的纤夫,过激流险滩,光着背,赤着脚,拿着命去拼,脸上再也不会拥有饱经的苦难。他们是把集体的物资运到城市,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后来有了机帆船,就不再见过拉纤的。

东大街西北段有几个涉农的国营企业,城北的粮库、米厂、酒厂和水泵厂,东大街西段十六联医院(现城北卫生院)向北的支农路(现珠湖路)与之相通。南面新河南岸有蔬菜公司、面粉厂、石油机械厂。每到夏秋上交公粮时节,这里人头攒动,来自四乡八村的卖粮的船挤挤挨挨的。农民们排队,看样,过秤,扛着一箩筐的粮食,走过长长的、颤巍巍的跳板,把粮食倒进窝茓。看样不过关的,还要在广场上翻嗮。农村大包干后,邻居几户人家合买了一条五吨的水泥船,我们几家相互帮忖着交公粮。交了公粮之后,用余下的小麦到新河面粉厂兑换面粉和挂面。面粉厂小麦不要扛,有一条输送带把小麦送到高高的窝茓里。卖了稻子,余下的就在米厂加工成白花花的大米。面粉厂和米厂工人都戴着蓝布帽和口罩,防粉尘和灰尘。酒厂产酒糟,它是酿酒的余渣经过粗滤除去固体谷物后剩下的被溶解的残留物和细颗粒,是上好的家畜饲料,母亲常用它来喂猪。酒糟不能直接喂猪,会把猪醉死的。母亲在猪圈旁四方形酒糟池中里掺些麦麸或糠,用力搅拌,第二天酒糟上长了许多白绒绒的东西。家中一年养两茬猪,一茬3头,一头年猪(那时过年家家要杀一头猪),另几头出圈时就卖了。

东大街中段有一所县级完全中学——曙光中学,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中学时期。曙光中学创建于1958年,听老师说,全体师生义务劳动从大淖河边运来红砖,夯填地基的每一块碎砖也几乎是学生碎聚起来的。就读期间刘鼎铭、张悫先后担任任校长。西边有新巷口小学(现改为城北幼儿园),练阳观,曾是炼阳楼的大舞台(人民剧场前身,1956年拆迁至北城门内),后开辟为自行车零件厂,东是谈家门楼、连家大院、城镇镜片厂和草巷口。南边有汪家巷、刘家巷、竺家小巷、竺家巷、炼阳巷等等。汪家巷已不存,已开发成汪家小区。穿过巷子,就会来到臭河边,这里有个救火会,也叫水龙局。这里比较有名的是县种子站,旧址是天王寺,曾是高邮八大名寺之一,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寺庙,当年香火很盛。边上便是螺蛳坝,西边高邮镇造纸坊。臭河边的水,源于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北小学处的养丰闸,经承志桥向东流折弯过三元桥,到汪家巷巷头转直角向东流去,到了这里的水面就忽然开阔起来,经螺蛳坝,流向越塘河,最终与北澄子河相通。传说有一年铁拐李到高邮炼阳观造访吕洞宾,看到炼阳观南边有条清澈的河,就在此把他那双又臭又脏的烂脚洗了一下。自从铁拐李洗过烂脚后,此河的水就逐渐变臭了,臭河边由此而得名。

曙光中学的校歌恢弘大气,是一首昂扬向上的励志歌,学校要求每个同学要会唱,一二九歌咏比赛,是必唱歌曲。音乐老师花了几节课的时间教唱。校歌是校长张悫写的词,音乐老师肖群普曲。我们文科班文艺人才多,记得吴雪红、孙晓玲能歌善舞,沙志凌被称为“曙中蒋大为”,在歌咏比赛中我班毫无悬念拿到第一名。校歌是这样唱的:

运河畔,文游旁,有我可爱的校园曙光,绿树红墙,才气飘香,啊!充满希望的曙光,千百朵鲜花,开满老师的心房。团结、勤奋、朴实、有华,文明校风催我们成长。

苦训练,志向上,虽有周折,始终自强。岂无困惑,但求独创,啊!我们珍惜这样的时光,千百张风帆,将投入壮丽的远航,默默无闻名扬四方,总不失报效祖国的衷肠,与母校想通的衷肠。

在校歌的激励下,曙光中学出了不少人才。可惜在后来教育布局调整中,曙光中学校名已不存在,变成了城北初级中学。

起初我住在牛集巷大姑姑家,三间四合院,西边厢房是平房,厢房与大屋间有一个楼梯口可上平房,平房南半间是厨房,北半间拾掇得干净,放了一张床和书桌,桌上一盏台灯,相较于农村学习环境相当不错。院子南边是卫生间,院子东北角砌得花坛,有月季、兰花、竹叶青、美人蕉、鞭炮花。院中有一个高大的泡桐树。大姑是文化馆的会计,早上起来买菜,都要提醒我上学不要迟到,晚上十一点督促我早点睡觉。母亲时常送些新鲜的大米给姑姑“大摆摆(姑姑),孩子在这让你们添麻烦,乡下也没什么好送的,刚碾的米”。

出了牛集巷,沿着臭河西岸向北,走到东台巷向北经过汪家巷,直接上东大街。这里是东大街的西段,这里有十六联医院、车匠店、烟酒店、熏烧店、华兴池浴室、三中队、茶炉店,支农路两旁是天然的菜市场,热闹繁华。中午走到这里有时买根冰棍,或一瓶小号的汽水,要么就是一杯酸梅汤,或一碗绿豆汤。经常看见三中队的搬运工,弓着背,拉着一板车的货物,吃力地向前,有时上前帮他们推一把,搬运工立刻投来赞许的目光。搬运工是个苦力活,为了解乏而积蓄体力,他们大多数会在收工后,买上几毛钱的熏烧,再加一瓶粮食白,几个人坐在熏烧店内的八仙桌上,跷起二郎腿,慢条斯理地喝着、吃着,直到太阳西沉,然后到华兴池洗把澡,四仰八叉睡一大觉,再回家和老婆干传种接代的事。

向东沿着溴水河北岸(后街),经过高邮镇造纸坊,里边传出“骨碌、骨碌”机器声音,几个工人正忙碌,纸浆四溅,墙上贴着黄巴巴的草纸。种子站前进城兑换种子的农民排着队。两岸杂树丛生,时有一只水鸟惊起。在西岸边两棵榆树间有一个吊环,有时走到那儿吊两下,做个十字撑。阳光洒在水面上,闪耀着刺眼的银光。在暴雨的夏季,臭河的水流淌湍急,岸上裸露的砖块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水塘。后来由于淤泥堆积,河床越来越高,加之高邮镇造纸厂污水排放,臭河水真的变色变味。现在臭河改造成地下涵洞,变成一条宽阔大街。

后来我搬到学校学生集体宿舍。那时学校没有浴室,没有开水房,洗澡到草巷口东平浴室,打水到草巷口的邵氏茶炉。邵氏茶炉在东头街名气响当当。茶炉子是个热水供应铺,一个锅膛烧火,上面四个水铞子,中间还有个小汤罐。炉台前面支撑一个案板,可以放八到十个空水瓶。一群人围在周围,还有手里拿着空瓶的在等水烧开。老板拿着大舀子,从水铞里将滚开的水由漏斗灌入一个个水瓶,扑哧扑哧直响。东平浴室是高邮现存四家老浴室之一,汪曾祺小时候喜欢在此洗澡。他写澡堂子的味道“是很多人愿意闻的。他一闻过味道,就觉得:这才是洗澡”。冬天下晚自习,喝上一杯热开水,用热水泡泡脚,吃点热水泡饭和萝卜干,就很是满足。有同学忘记打水,大家就分着用。一天熄灯后,一位同学说“你们知道吗,我们学校这个地方过去原来是块坟地。”“你别瞎说,吓唬我们”。“我也听说了,教学楼后面的厕所歪脖子树吊死过一个人”,一个同学补充。“你听谁说的?”“汪曾祺”。“汪曾祺是谁?”“是我们高邮的大作家,现在名气可大呢,他在小说《岁寒三友》里有描写”。于是他拿出床头的一九八一年三月《十月》就杂志,用手电筒照着,给我们念了一段: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大极了的蚂蚱、油葫芦、蟋蟀。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不一会,又都纷纷地落下了。

汪曾祺小说“阴城”的地方就在我们学校地界,那一晚我没敢出来小解,但我知道高邮出了个汪曾祺!

东大街东段大淖河边、文游台是我读高中时去得较多的地方。班主任语文老师李大荃住在永安巷深处的小院落,永安巷直通大淖河边,到李老师家后喜欢绕道大淖河边,再经草巷口或大淖巷返回学校。李老师把发表在1981年第4期《北京文学》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推荐给我看,我一下子就被汪曾祺质朴的文风、散文化的小说风格吸引。小说中描写的生活场景我们似曾相识,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于不经意中渗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的享受。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他点燃了一个青年的文学之梦。向东是窑巷口,滑石巷,南边是月塘,这里也曾是汪曾祺幼年时的乐园。过了人民桥(又叫泰山桥)是文游村,这里原先只是沿街有少数人家,后面都是菜园,后来随着文游路的修建,大运河旁棚户区改造,居民安居到这里,有了文游一村,文游二村。文游台又叫泰山庙,汪曾祺小时候曾在庙前广场看戏,这里的戏台不见了,文游台牌坊前一大香炉,每逢香期,来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味。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四人在这里聚会,饮酒,赋诗,倾谈,笑傲。每次到文游台游玩,登临盍簪堂,从西边窗台眺望到运河杨柳依依,高邮湖上白帆点点,“极目楚天楚”的感觉。高二那年春天,李老师带领我们踏青,早上游览大淖河、文游台,下午到高邮湖。烟花三月,草长莺飞,同学们像南飞的下燕子,叽叽喳喳,指指画画,谈论最多的就是汪曾祺和秦少游。我们在高邮湖野炊,然后选取古今两位大家作品片段进行朗诵比赛。记得我背朗了《大淖记事》描写“沙洲”景色那一段,秦少游的《行香子·树绕村庄》,觉得和切合当下的季节。

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

行香子·树绕村庄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我的家乡在高邮,今有汪曾祺,古有秦少游!

我读高中时,正值“两山轮战”,中国军队对越南军队控制的中国云南省老山和者阴山众多据点进行的集中拔点作战,从1984年4月作战,我军先后攻克者阴山和老山,老山打得最为激烈,松毛岭大战最为残酷。邓小平看了松毛岭战斗后录像后说:“自淮海战役后,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多敌人的尸体”。从1984年到1989年,我七大军区抽调部队轮番上阵,打败越南,拖垮了苏联。收复老山后我军进入“猫耳洞”实施防御作战。“猫耳洞”战士们艰苦的生活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全国人民掀起了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慰问活动,慰问信、慰问品如雪片般飞向南疆。我们听高邮籍战士寄回来得录音报告,听到里面响起隆隆的炮声,同学们有的寄去慰问信,有的寄去风油精、软米松外用药品,有的还寄去书籍,一定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学习,刻苦学习,掌握报效祖国本领。同学们最爱听战斗英雄徐良演唱的歌曲《血染的风采》。一天,学校团委组织部分团员欢迎从老山前线凯旋的高邮籍战士,东大街、海潮路挂满了欢迎的标语,学校与东大街挂着“欢迎最可爱的人胜利归来”“向最可爱的人学习”“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致敬”标语,人们挥动着彩旗、国旗,“欢迎英雄回家”“向最可爱的人学习”口号声此起披伏,东大街沸腾了。其实,没有什么四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在白海小摊贩疏散点,我遇到了立了三等功的参战老兵,个子不高,摊位上写有“参战老兵,自谋生路”,我问他生意如何,可从军人事务部拿到生活补助。他说下岗后摆摊谋生,生意难做,补助不多,养家糊口困难。我听了茫然又心酸。

学校食堂是带火制,一个月交30斤米,十几元钱,一个星期吃一次肉,青菜汤、冬瓜海带汤、烧缸豆、烧茄子,早晚都吃粥。母亲上东大街卖菜,总要带点她做的菜来,常带的是梅咸菜烧肉圆,肉圆油炸后,脆而香,母亲说,与咸菜烧,摆得住,不会变质变馊。冬天是茨菇大咸菜,既可当菜也可当咸。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腌制的萝卜干。每年母亲都要找一块地种上萝卜,“拔萝拔萝歪歪”,红红的萝卜洗净后,切成条状,加上粗盐,在瓦缸里腌泡十多天,再入回乳,然后放在芦席上晾晒,晒到有咬劲即可。母亲用一个大瓶,把切细的萝卜干装起来,放些醋,加点香油麻油,撒上葱花和姜米,是吃粥的好佐料。高考失利后,母亲说:“乖乖,不要难过,只要你想上,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读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大街渐渐萧条,破旧不堪的房屋,坑坑洼洼的街道,下雨天水坑水四溅。长满“牛皮癣”矮小的电线杆上的各种输电(信号)线乱糟糟。又矮又小的老房子里住着中老年人,看不到年轻人。大淖一带成了大垃圾场,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沙洲上寄居着无数的窝棚,与开发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小区比,成了地地道道的贫民窟。我木然地站在东大街上,这还是我记忆中的东大街,人们光忙于新区开发建设,似乎把你忘记了!这种状况知道高邮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才想起你。高邮开展了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等重大工作。对北澄子河进行整治改造,新河依水开发成联体别墅,大淖河也整治一新,只是美丽“沙洲”再也看不见了。特别是汪曾祺纪念馆的建成,提升了东大街历史街区的文化品位。

我所住的小区在原来棉麻厂旧址开发建成,名字挺有诗意——水榭华庭,与东大街一衣带水,向西走傅公桥路到东大街,也可走月塘河边到人民桥上东大街。清晨,傅公桥综合菜场奏唱响了第一个音符,月塘巷头面店、杂粮煎饼店,几个没来得及吃早饭城北中学的学生在吃早饭。曾祺家宴、如意茶馆包子店也早早开门。随着太阳的升起,杂货店、服装店、美容美发店、锡匠店等陆续开始营业。中午熏烧摊子、二子蒲包肉店出摊了,飘出的熏烧香气,弥漫半条街,引人垂涎三尺。下午逛街的、游玩的、吃晚茶的满大街溜达。晚上有出来跑步的,在傅公桥头买瓜子的,在汪曾祺纪念馆广场跳广场舞的,东大街又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开始热闹起来。

母亲再不用再上东大街卖菜了,老家“双庙拐子”也被开发了,家门前的老横泾河南岸小区高楼林立,北岸一家家企业鳞次栉比,家门前变成运动休闲公园区。叫母亲跟我们住在一起,母亲说:“跟你们住不习惯,希心慌的,又没个人说话”,住了两天回去了,在老家附近找了家私人企业打工。哎,母亲一生操劳,闲不住。

夕阳西下,洒在铺着青石板,青砖小瓦窄长的老街老巷,我又想起了过去,想起了我的母亲!

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我与高邮东大街有不解之缘。

东大街原先称孝义东铺,后称人民路。近年来又恢复成为东大街。西从北门大街丁字路口起,东至文游北路。它西连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东达澄子河。全长大约一公里多。东大街南北两旁大街小巷林立,密如蛛网。街连着巷,巷通着街,巷又连着巷,弯弯绕绕,走进小巷,就像进入迷宫。

东大街的出名与汪曾祺的作品分不开,汪曾祺散文、小说中许多故事多发生在以东大街方圆一公里的范围,作品中描写的老街烟火气、风土人情、厚重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汪迷和一些游客想探个究镜,草巷口、大淖、文游台已经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十一子和巧云、明海和小英子成了永恒的文学形象。大凡来扬州旅游的“汪迷”朋友们,把游览高邮东大街,参观作家汪曾祺纪念馆,看一看汪曾祺生活的东大街作为重要的旅程。

家住在高邮城东北,高邮服装品商城后的老横泾河岸边,离东大街骑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但那时是土路,自行车还是稀罕物件,上街(我们那里的人把进城叫“上街”)靠步行,早上出发,中午回来。我们那个地方还有个怪怪的名子——“双庙拐子”,大概是老横泾河在此开始拐弯,形成了一个十字水道,河面宽大,河南属武安乡文游村,河东属一沟乡双庙村,我家属东墩乡双龙村,处于三乡交界地,因此而得名。这里是东北乡人进城的交通要道,日夜有人摆渡。

母亲隔三差五上街卖菜,以补贴家用。母亲把家前屋后的空地和自留地,开辟成一块块的菜园,栽种上蔬菜瓜果。春天播下种子,夏秋季节,菜园里热闹极了,蔬菜瓜果竞相开花结果,白的、绿的、红的、黄的、紫的花争奇斗艳。有韭菜、茼蒿、莴苣、大蒜、小青菜、,菠菜,萝卜,苋菜、瓠子、茄子、辣椒、缸豆、扁豆、丝瓜、西瓜、黄瓜、番茄等。看见母亲和奶奶在伺弄菜园,我和弟弟知道母亲要上东大街去卖菜,我们高兴地唱着儿歌“秋天到,秋天到,地里蔬菜长得好,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绿油油,又红又绿是辣椒”。母亲夸我们唱得好,奶奶慈祥的看着我们。“妈妈,菜卖了,给我买个插酥烧饼”,我乘机提出要求。“我要吃肉包子,还有水果糖”,弟弟顽皮说。母亲抚摸着我们的头:“卖完菜,到东大街百货商店给你们买糖,到窑巷口买包子烧饼”。东大街在儿时的记忆里,那里满大街有好多好吃的东西,那天晚上做了个梦,梦里我溜了很多口水。

徒步上街,沿着老横泾河提北,经过花王村、钓鱼村,走过牛缺嘴桥(桥是一座砖混结构拱桥,是河北人上街进城的唯一的通道,两边低,下雨天很滑,名字也怪怪的),进入武安乡文游村,来到一个闸子。这个闸子把大运河头闸口的水从老横泾河北岸引向南岸,河床埋设了几十个大的涵洞,每到春夏播种时节,闸子的水翻滚着,咆哮着,冲向里下河地区。每每走到这里我都有点发慌,生怕不小心掉下去。穿过一个小村庄(现在银河湾小区),来到文游北路(那时是一片农田),走过歪歪扭扭的田间小道,就到了大淖河东北岸,这时才感觉已经进城了。大淖河东北岸东边地势较高,靠着河岸边地势低洼,这里居民大都为渔民,遇到洪涝灾害,家里都要进水。

大淖河东北角有一个育肥场,里下河地区水草丰满,鱼虾肥美,农户或集体饲养鸭鹅等家禽,东大街草巷口东边有个炕房,每年春季,成千上万只黄绒绒的小鸡小鸭小鹅从那里流向乡村,有时炕房的职工还挑着担子到乡下走村串户去买。经过几个月的饲养又回到大淖育肥场,在此圈养和宰杀,供应苏南。

沿着大淖河边有四条巷可以直通东大街,东边的窑巷口,中间的永安巷,西边的大淖巷和草巷口。窑巷口也是有历史故事的。据记载,因为此地有许多砖窑而得名,有八百年的历史。相传,因为烧窑要取土,就不断开挖,所以有了河道。因为烧砖需要大量柴草,大淖这才成为东北乡柴草的集散地。原以为大淖这一片汪汪大水,是人工有计划开挖,由此看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源于人工取土,是砖窑生产的遗存。

大淖以前叫“大脑”,这里不但有“大脑巷”,还有“大脑河边”“小脑河边”。汪曾祺说:“大淖是有那么一个地方的。不过我敢说,这个地方是由我给它正了名的。”汪曾祺到了张家口坝上,发现那里将大大小小的水都叫做“淖儿”。这是蒙古话,那里蒙古人多。后来汪老到内蒙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叫做“淖儿”的地方,越发证明了“淖”即我们这里的水溏,“大淖”,是汉语和蒙语的结合。汪曾祺说:“为什么在知道淖字应该怎么写的时候,心里觉得很高兴呢?是因为我很久以前就想写写大淖这地方的事,如果写成‘大脑’,感情上是很不舒服的。三十多年前我写的一篇小说里提到大淖这个地方,为了躲开这个‘脑’字,只好另外改变了一个说法。”汪曾祺在1947年写的《鸡鸭名家》里将“大淖”写成“大溏”的缘故,小说《大淖记事》发表后,“大淖”也就成为这里的地名和符号。蹦蹦跳跳沿着“小淖河边”“大淖河边”,穿过狭长的大淖巷就可以到东大街。

那时没有专门的菜市场,乡下卖菜的在东大街找个合适的路边空地就可以,从窑巷口到草巷口、科甲巷街边巷口,随处可见小商小贩,卖农副产品农民,他们各自占据有利地块,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披伏。母亲喜欢把担子放在酱油店门前,这是一家国营商店,站在柜台前,仰着头看见一位面容和善的阿姨,只见她拿一个锡制漏斗套在瓶口,娴熟地用用一个竹端子在酱油缸舀了两下子,一斤的瓶正好装满。酱油店里还卖各种酱菜,有大头菜、什锦菜、黄豆酱、酱萝卜、酱生姜等,有散装的,也有瓶装的。装黄豆酱用的是一个大荷叶,干枯的荷叶用水泡一下就软了,用荷叶包好,用线扎两道十字,用荷叶包的香。母亲卖完蔬菜,总要送点给柜台里的阿姨。我趁机“打劫”一下母亲,“我要吃包子”。母亲瞅着我:“今天生意好,咱娘俩打回牙祭”。记得母亲那次要了两笼如意楼的包子,有肉包、菜包、豆沙包、蒸饺、烧麦、三丁包。如意楼的蒸饺皮薄,汤汁多而鲜美,吃时要带点吸吮劲,皮包肉,汤泡皮,美滋滋。母亲看着我馋吃相,拍着我的后背,“慢点、慢点,没人跟你抢”。那次是我第一次跟母亲在比较正式的店里吃包子,是母亲“请我吃”,工作后,总以为很忙,没有正式“回请”母亲,母亲几年前离开了我们,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悔。

走水路也可以到东大街。东大街也处在水的包围之中,西边大运河由北向南高高的流淌而过,大运河的河床比街道还要高,站在大运河东堤,向东望去,满眼是是东大街人家的屋脊。东大街南边巷子走到头与新河相连,新河向东与大淖河交汇,向东经过泰山桥后,被称为澄子河,它是联通兴化的水上要道,这里有直通兴化的陆上公路——邮兴公路。东大街北边的老横泾河(还有一条新横泾河),西起大运河坎下的“铁牛镇水”,与穿心河相连,向东不远与大淖河交汇,流经淮扬桥,它连接起了东大街与东北各乡镇,是东北乡人进城的水上要道。

大淖河南岸有一个不大的轮船公司,主要是到临泽、周巷、周山等地,而到三垛、兴化则要到泰山庙乘船,从澄子河中走了。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人还乘船到过临泽。现在根本走不通了。去北乡、东乡的帮船也在大淖上下客,这是一个繁华的地方。老远就能听到轮船的汽笛声,正在玩耍的村里小孩就会一溜烟跑到老横泾河上,对着两层“小火轮”大喊:“来了、来了”,小伙伴们吵闹着,追逐着,向河中扔土块,对着“小火轮”撒尿,“小火轮”尾部翻着雪白的浪花,拉出一道洁白的绸带!

但更多的是运送物资的船,装着木材、煤、粮食、农副产品和日用品,船不大,没有动力,全靠人力。他们一人掌舵,一人撑船。撑船的人手拿一根长竹篙,竹篙入水一头安有“Y”形铁叉,从船头撑到船尾,然后拖着竹篙跑到船头,再从船头撑到船尾,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顺风的时候,会升起白帆。两三人在岸上拉纤,纤套在右肩上,左手向后抓住纤,右手抓住胸前的纤,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几个人有节奏的迈着步,摆动着身体,走一步,拖拉一下,不时用毛巾擦一下流到脖子的汗水。他们不像旧社会嘉陵江上的纤夫,过激流险滩,光着背,赤着脚,拿着命去拼,脸上再也不会拥有饱经的苦难。他们是把集体的物资运到城市,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后来有了机帆船,就不再见过拉纤的。

东大街西北段有几个涉农的国营企业,城北的粮库、米厂、酒厂和水泵厂,东大街西段十六联医院(现城北卫生院)向北的支农路(现珠湖路)与之相通。南面新河南岸有蔬菜公司、面粉厂、石油机械厂。每到夏秋上交公粮时节,这里人头攒动,来自四乡八村的卖粮的船挤挤挨挨的。农民们排队,看样,过秤,扛着一箩筐的粮食,走过长长的、颤巍巍的跳板,把粮食倒进窝茓。看样不过关的,还要在广场上翻嗮。农村大包干后,邻居几户人家合买了一条五吨的水泥船,我们几家相互帮忖着交公粮。交了公粮之后,用余下的小麦到新河面粉厂兑换面粉和挂面。面粉厂小麦不要扛,有一条输送带把小麦送到高高的窝茓里。卖了稻子,余下的就在米厂加工成白花花的大米。面粉厂和米厂工人都戴着蓝布帽和口罩,防粉尘和灰尘。酒厂产酒糟,它是酿酒的余渣经过粗滤除去固体谷物后剩下的被溶解的残留物和细颗粒,是上好的家畜饲料,母亲常用它来喂猪。酒糟不能直接喂猪,会把猪醉死的。母亲在猪圈旁四方形酒糟池中里掺些麦麸或糠,用力搅拌,第二天酒糟上长了许多白绒绒的东西。家中一年养两茬猪,一茬3头,一头年猪(那时过年家家要杀一头猪),另几头出圈时就卖了。

东大街中段有一所县级完全中学——曙光中学,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中学时期。曙光中学创建于1958年,听老师说,全体师生义务劳动从大淖河边运来红砖,夯填地基的每一块碎砖也几乎是学生碎聚起来的。就读期间刘鼎铭、张悫先后担任任校长。西边有新巷口小学(现改为城北幼儿园),练阳观,曾是炼阳楼的大舞台(人民剧场前身,1956年拆迁至北城门内),后开辟为自行车零件厂,东是谈家门楼、连家大院、城镇镜片厂和草巷口。南边有汪家巷、刘家巷、竺家小巷、竺家巷、炼阳巷等等。汪家巷已不存,已开发成汪家小区。穿过巷子,就会来到臭河边,这里有个救火会,也叫水龙局。这里比较有名的是县种子站,旧址是天王寺,曾是高邮八大名寺之一,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寺庙,当年香火很盛。边上便是螺蛳坝,西边高邮镇造纸坊。臭河边的水,源于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北小学处的养丰闸,经承志桥向东流折弯过三元桥,到汪家巷巷头转直角向东流去,到了这里的水面就忽然开阔起来,经螺蛳坝,流向越塘河,最终与北澄子河相通。传说有一年铁拐李到高邮炼阳观造访吕洞宾,看到炼阳观南边有条清澈的河,就在此把他那双又臭又脏的烂脚洗了一下。自从铁拐李洗过烂脚后,此河的水就逐渐变臭了,臭河边由此而得名。

曙光中学的校歌恢弘大气,是一首昂扬向上的励志歌,学校要求每个同学要会唱,一二九歌咏比赛,是必唱歌曲。音乐老师花了几节课的时间教唱。校歌是校长张悫写的词,音乐老师肖群普曲。我们文科班文艺人才多,记得吴雪红、孙晓玲能歌善舞,沙志凌被称为“曙中蒋大为”,在歌咏比赛中我班毫无悬念拿到第一名。校歌是这样唱的:

运河畔,文游旁,有我可爱的校园曙光,绿树红墙,才气飘香,啊!充满希望的曙光,千百朵鲜花,开满老师的心房。团结、勤奋、朴实、有华,文明校风催我们成长。

苦训练,志向上,虽有周折,始终自强。岂无困惑,但求独创,啊!我们珍惜这样的时光,千百张风帆,将投入壮丽的远航,默默无闻名扬四方,总不失报效祖国的衷肠,与母校想通的衷肠。

在校歌的激励下,曙光中学出了不少人才。可惜在后来教育布局调整中,曙光中学校名已不存在,变成了城北初级中学。

起初我住在牛集巷大姑姑家,三间四合院,西边厢房是平房,厢房与大屋间有一个楼梯口可上平房,平房南半间是厨房,北半间拾掇得干净,放了一张床和书桌,桌上一盏台灯,相较于农村学习环境相当不错。院子南边是卫生间,院子东北角砌得花坛,有月季、兰花、竹叶青、美人蕉、鞭炮花。院中有一个高大的泡桐树。大姑是文化馆的会计,早上起来买菜,都要提醒我上学不要迟到,晚上十一点督促我早点睡觉。母亲时常送些新鲜的大米给姑姑“大摆摆(姑姑),孩子在这让你们添麻烦,乡下也没什么好送的,刚碾的米”。

出了牛集巷,沿着臭河西岸向北,走到东台巷向北经过汪家巷,直接上东大街。这里是东大街的西段,这里有十六联医院、车匠店、烟酒店、熏烧店、华兴池浴室、三中队、茶炉店,支农路两旁是天然的菜市场,热闹繁华。中午走到这里有时买根冰棍,或一瓶小号的汽水,要么就是一杯酸梅汤,或一碗绿豆汤。经常看见三中队的搬运工,弓着背,拉着一板车的货物,吃力地向前,有时上前帮他们推一把,搬运工立刻投来赞许的目光。搬运工是个苦力活,为了解乏而积蓄体力,他们大多数会在收工后,买上几毛钱的熏烧,再加一瓶粮食白,几个人坐在熏烧店内的八仙桌上,跷起二郎腿,慢条斯理地喝着、吃着,直到太阳西沉,然后到华兴池洗把澡,四仰八叉睡一大觉,再回家和老婆干传种接代的事。

向东沿着溴水河北岸(后街),经过高邮镇造纸坊,里边传出“骨碌、骨碌”机器声音,几个工人正忙碌,纸浆四溅,墙上贴着黄巴巴的草纸。种子站前进城兑换种子的农民排着队。两岸杂树丛生,时有一只水鸟惊起。在西岸边两棵榆树间有一个吊环,有时走到那儿吊两下,做个十字撑。阳光洒在水面上,闪耀着刺眼的银光。在暴雨的夏季,臭河的水流淌湍急,岸上裸露的砖块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水塘。后来由于淤泥堆积,河床越来越高,加之高邮镇造纸厂污水排放,臭河水真的变色变味。现在臭河改造成地下涵洞,变成一条宽阔大街。

后来我搬到学校学生集体宿舍。那时学校没有浴室,没有开水房,洗澡到草巷口东平浴室,打水到草巷口的邵氏茶炉。邵氏茶炉在东头街名气响当当。茶炉子是个热水供应铺,一个锅膛烧火,上面四个水铞子,中间还有个小汤罐。炉台前面支撑一个案板,可以放八到十个空水瓶。一群人围在周围,还有手里拿着空瓶的在等水烧开。老板拿着大舀子,从水铞里将滚开的水由漏斗灌入一个个水瓶,扑哧扑哧直响。东平浴室是高邮现存四家老浴室之一,汪曾祺小时候喜欢在此洗澡。他写澡堂子的味道“是很多人愿意闻的。他一闻过味道,就觉得:这才是洗澡”。冬天下晚自习,喝上一杯热开水,用热水泡泡脚,吃点热水泡饭和萝卜干,就很是满足。有同学忘记打水,大家就分着用。一天熄灯后,一位同学说“你们知道吗,我们学校这个地方过去原来是块坟地。”“你别瞎说,吓唬我们”。“我也听说了,教学楼后面的厕所歪脖子树吊死过一个人”,一个同学补充。“你听谁说的?”“汪曾祺”。“汪曾祺是谁?”“是我们高邮的大作家,现在名气可大呢,他在小说《岁寒三友》里有描写”。于是他拿出床头的一九八一年三月《十月》就杂志,用手电筒照着,给我们念了一段: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大极了的蚂蚱、油葫芦、蟋蟀。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不一会,又都纷纷地落下了。

汪曾祺小说“阴城”的地方就在我们学校地界,那一晚我没敢出来小解,但我知道高邮出了个汪曾祺!

东大街东段大淖河边、文游台是我读高中时去得较多的地方。班主任语文老师李大荃住在永安巷深处的小院落,永安巷直通大淖河边,到李老师家后喜欢绕道大淖河边,再经草巷口或大淖巷返回学校。李老师把发表在1981年第4期《北京文学》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推荐给我看,我一下子就被汪曾祺质朴的文风、散文化的小说风格吸引。小说中描写的生活场景我们似曾相识,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于不经意中渗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的享受。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他点燃了一个青年的文学之梦。向东是窑巷口,滑石巷,南边是月塘,这里也曾是汪曾祺幼年时的乐园。过了人民桥(又叫泰山桥)是文游村,这里原先只是沿街有少数人家,后面都是菜园,后来随着文游路的修建,大运河旁棚户区改造,居民安居到这里,有了文游一村,文游二村。文游台又叫泰山庙,汪曾祺小时候曾在庙前广场看戏,这里的戏台不见了,文游台牌坊前一大香炉,每逢香期,来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味。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四人在这里聚会,饮酒,赋诗,倾谈,笑傲。每次到文游台游玩,登临盍簪堂,从西边窗台眺望到运河杨柳依依,高邮湖上白帆点点,“极目楚天楚”的感觉。高二那年春天,李老师带领我们踏青,早上游览大淖河、文游台,下午到高邮湖。烟花三月,草长莺飞,同学们像南飞的下燕子,叽叽喳喳,指指画画,谈论最多的就是汪曾祺和秦少游。我们在高邮湖野炊,然后选取古今两位大家作品片段进行朗诵比赛。记得我背朗了《大淖记事》描写“沙洲”景色那一段,秦少游的《行香子·树绕村庄》,觉得和切合当下的季节。

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

行香子·树绕村庄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我的家乡在高邮,今有汪曾祺,古有秦少游!

我读高中时,正值“两山轮战”,中国军队对越南军队控制的中国云南省老山和者阴山众多据点进行的集中拔点作战,从1984年4月作战,我军先后攻克者阴山和老山,老山打得最为激烈,松毛岭大战最为残酷。邓小平看了松毛岭战斗后录像后说:“自淮海战役后,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多敌人的尸体”。从1984年到1989年,我七大军区抽调部队轮番上阵,打败越南,拖垮了苏联。收复老山后我军进入“猫耳洞”实施防御作战。“猫耳洞”战士们艰苦的生活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全国人民掀起了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慰问活动,慰问信、慰问品如雪片般飞向南疆。我们听高邮籍战士寄回来得录音报告,听到里面响起隆隆的炮声,同学们有的寄去慰问信,有的寄去风油精、软米松外用药品,有的还寄去书籍,一定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学习,刻苦学习,掌握报效祖国本领。同学们最爱听战斗英雄徐良演唱的歌曲《血染的风采》。一天,学校团委组织部分团员欢迎从老山前线凯旋的高邮籍战士,东大街、海潮路挂满了欢迎的标语,学校与东大街挂着“欢迎最可爱的人胜利归来”“向最可爱的人学习”“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致敬”标语,人们挥动着彩旗、国旗,“欢迎英雄回家”“向最可爱的人学习”口号声此起披伏,东大街沸腾了。其实,没有什么四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在白海小摊贩疏散点,我遇到了立了三等功的参战老兵,个子不高,摊位上写有“参战老兵,自谋生路”,我问他生意如何,可从军人事务部拿到生活补助。他说下岗后摆摊谋生,生意难做,补助不多,养家糊口困难。我听了茫然又心酸。

学校食堂是带火制,一个月交30斤米,十几元钱,一个星期吃一次肉,青菜汤、冬瓜海带汤、烧缸豆、烧茄子,早晚都吃粥。母亲上东大街卖菜,总要带点她做的菜来,常带的是梅咸菜烧肉圆,肉圆油炸后,脆而香,母亲说,与咸菜烧,摆得住,不会变质变馊。冬天是茨菇大咸菜,既可当菜也可当咸。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腌制的萝卜干。每年母亲都要找一块地种上萝卜,“拔萝拔萝歪歪”,红红的萝卜洗净后,切成条状,加上粗盐,在瓦缸里腌泡十多天,再入回乳,然后放在芦席上晾晒,晒到有咬劲即可。母亲用一个大瓶,把切细的萝卜干装起来,放些醋,加点香油麻油,撒上葱花和姜米,是吃粥的好佐料。高考失利后,母亲说:“乖乖,不要难过,只要你想上,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读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大街渐渐萧条,破旧不堪的房屋,坑坑洼洼的街道,下雨天水坑水四溅。长满“牛皮癣”矮小的电线杆上的各种输电(信号)线乱糟糟。又矮又小的老房子里住着中老年人,看不到年轻人。大淖一带成了大垃圾场,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沙洲上寄居着无数的窝棚,与开发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小区比,成了地地道道的贫民窟。我木然地站在东大街上,这还是我记忆中的东大街,人们光忙于新区开发建设,似乎把你忘记了!这种状况知道高邮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才想起你。高邮开展了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等重大工作。对北澄子河进行整治改造,新河依水开发成联体别墅,大淖河也整治一新,只是美丽“沙洲”再也看不见了。特别是汪曾祺纪念馆的建成,提升了东大街历史街区的文化品位。

我所住的小区在原来棉麻厂旧址开发建成,名字挺有诗意——水榭华庭,与东大街一衣带水,向西走傅公桥路到东大街,也可走月塘河边到人民桥上东大街。清晨,傅公桥综合菜场奏唱响了第一个音符,月塘巷头面店、杂粮煎饼店,几个没来得及吃早饭城北中学的学生在吃早饭。曾祺家宴、如意茶馆包子店也早早开门。随着太阳的升起,杂货店、服装店、美容美发店、锡匠店等陆续开始营业。中午熏烧摊子、二子蒲包肉店出摊了,飘出的熏烧香气,弥漫半条街,引人垂涎三尺。下午逛街的、游玩的、吃晚茶的满大街溜达。晚上有出来跑步的,在傅公桥头买瓜子的,在汪曾祺纪念馆广场跳广场舞的,东大街又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开始热闹起来。

母亲再不用再上东大街卖菜了,老家“双庙拐子”也被开发了,家门前的老横泾河南岸小区高楼林立,北岸一家家企业鳞次栉比,家门前变成运动休闲公园区。叫母亲跟我们住在一起,母亲说:“跟你们住不习惯,希心慌的,又没个人说话”,住了两天回去了,在老家附近找了家私人企业打工。哎,母亲一生操劳,闲不住。

夕阳西下,洒在铺着青石板,青砖小瓦窄长的老街老巷,我又想起了过去,想起了我的母亲!

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