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官恩和宋红莲的头像

杜官恩和宋红莲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4/12
分享

像读一篇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散文

当老师让人羡慕,有暑假和寒假可以自由支配。

也确实如此。陈雅芬谈对象时,首先问熊点龙,“你有没有时间陪我出去逛的?”

陈雅芬喜欢写诗歌和散文,平时利用假期深入生活到处跑,天南地北,想起哪里是哪里,没一个准儿。

在国土资源局工作的熊点龙说,“可以,每年有公休,我申请调到七八月份就行了。"

为此,两夫妻很多地方做到了同步,那个幸福感觉“刚刚的”。

陈雅芬写文章,要么没有标点符号,要么喜欢“一逗到底”。她喜欢那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一写起来就忘记了一切。而熊点龙在办公室写材料,时刻要记住用句号。追求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有力量,有气势,事情一件一件交代清晰。他俩好像都有点过于钟爱自己的“嗜好”,都说对方是“缺陷”。于是,熊点龙跟陈雅芬的作品断句号,陈雅芬跟熊点龙的材料加逗号。两人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如一首歌曲里面的两个音符,奏响的乐章,琴瑟和鸣。

然而,这种日子过了近二十年,还是被打破了。

那天晚上,夫妻上床,熊点龙喊了一声,“陈雅芬。”

陈雅芬从手机上抬起眼睛,“吔……今天全名称呼,是什么大事,值得这么郑重其事?”

熊点龙一笑,“也不是什么大事,是有事商量。”

“说吧。”

“我们局下来了两个驻村扶贫名额,我想报名参加。”

“这还不是大事?没事没事,你报名吧。吔……我感觉,你不是报名,而是已经批准了申请。要出发了,是不是?”

“知我者,妻也!”

“那就去吧。”

“那我们今年出门的计划就没有了。”

“没有公休了?”

“规定上有,可能实际上没有了。”

“没事,没有就没有了。”

说是如此,真正不能出门时,又有点失落了。有同事夫妇约陈雅芬,“我们一起出去吧?”

陈雅芬一笑,“谢你好意。我夹在你们中间不像个样子。”

有开校外补习班的同事约陈雅芬,“反正没事,你就到我的补习班代课吧。”

陈雅芬更是拒绝,这是违反禁令的事。“我没得你的胆子大!”

陈雅芬的儿子已经在念大学,马上要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留给她“自由的日子“越来越少,此刻显得弥足珍贵。

时间整块整块留给她,反而写不出来文学作品了,跟平时写文章”忙里偷闲“的状态完全两样。

陈雅芬打电话给熊点龙,开口喊的是平时很少喊的“老公”,显得有点儿心事,有点儿不欢快。

”怎么了?“

”这两天写东西没有感觉了。“

”没感觉就不要硬写。多做一些好吃的,多到外面活动活动。“

”好像都没意思。“

”那你到我这里来吧?“

”也不想。你那里像什么呢,要什么没有什么?“

熊点龙那里,陈雅芬去过几次,其中第一次送行李的印象最深。

头次进村,村子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村路坑坑洼洼,石子儿刮汽车底盘,哗啦哗啦响,刮得她心痛肉痛,生怕坏在路上。熊点龙只得下车跟行,减轻重量,很是奇葩。

熊点龙说:”哎,几年过去了,现在不能这么说了。你这是否定我的成绩,也是否定你的成绩。你不想看看,这两年你写的这篇大散文吗?已经成篇了,修改好了,你过来读一读,感觉感觉?“

这样一说,陈雅芬心里又有些痒痒了。

熊点龙驻村扶贫,其实也有陈雅芬的智慧在里面,有点”问计于媳“的意味。

熊点龙进村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村支书老婆的小卖店在村口堵路的问题。几十年了,无人敢言,形成了顽疾。大车进不来,小车出不去,村里想修路,还得绕一个弯儿。村委会几次开会商议都没拿出方案。

陈雅芬说:”不消开会得,让事实说话就行了。“

”怎么说话?“

”现在不是适兴网上购物吗?在你住的旧学校那儿建一个中转站,让送报纸的邮递员捎上邮政快递的货下乡。既完成任务,又增加收入,人家肯定干。又能多联系群众,又能帮老百姓省钱。多鼓励网上下单。小卖店没有生意,自然就废了,自动拆除。“

这个主意出其不意,效果显著。村支书老婆虽然有意见,只能闷在心里,说不出来,明面脸上还得顾忌。老百姓都在偷偷发笑,偷偷朝熊点龙竖大拇指。

熊点龙把”大拇指“转赠给了陈雅芬,”人高计也高!“

陈雅芬个子有点高,快与熊点龙并齐,长得俊秀。熊点龙给的是”双赞“,是不失时机,给夫妻之间加点”佐料“,让生活更具滋味。

每想起一件事,就像给陈雅芬想写的散文增加一段叙述,增加一份魅力。陈雅芬开始收拾衣物用具,暑假两个月,她完全可以陪熊点龙一起生活。熊点龙那儿的农村,不是风景区,但因为熊点龙的存在,因为她的参与,在她的心田产生了一种风景区一样的吸引力。她创作文学作品的每一次萌动,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积蓄而来的。

扶贫过去了一年,熊点龙的压力越来越大。别的扶贫组多多少少都见了点成效,向上级写汇报材料时,信心满满。只有他的汇报材料是满版的问题研究和实施举措,看不到多少实际影子,被领导约谈了两次。

”怎么办?我好像真正踢到了一块铁板。“

熊点龙进驻的村子就叫”铁板村“。村里特别贫困的农户没有几家,特别富裕的也没有几家,好像是大面积的地域性问题。这在扶贫工作中,属于硬骨头,不管从哪个地方“下嘴”,都要有一副过硬的“钢牙”。如果是山区扶贫,可能会考虑整体搬迁,但这里是平原水乡,给人的印象是田肥水美。

“我来帮帮你。”陈雅芬说。

陈雅芬利用假期在村子里转悠了很长时间,在电脑上搜集资料分析对比,又和同样在参加扶贫工作的几个同学研究讨论。她发现,村子后面是一条大河,可能是千百年来筑堤取土,使这里的地势低洼,地下水丰富,所有的田块成为冷浸田。不管种什么,都达不到高产,即便挖成鱼池搞养殖也喜欢“僵苗冻龄”。

有一年,铁板村人跟风喂养龙虾,别人赚钱他们赔钱。铁板村人只能摇头叹气,祖祖辈辈的热情就是这么磨灭掉的。

铁板村在村口的一条河里筑有一个土档,平时用来通行和起水时排渍。但恰恰就是这个只安了一道粗涵管的土档,挡住了积水顺利清排,造成了田地长期低温冷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应该是这个道理吧。

”是这个问题吗?“熊点龙仍不相信。

”十有八九。“

村委会开会商量这事,十有八九也不相信原因竟然如此简单。最后决定,不管是不是这种问题,先扒了这条土档再说,因为铁板村人也不知道穷根到底扎在什么地方。

还别说,自从扒了这个土档,铁板村人仿佛开了窍一样,又齐心合力清洗了一遍河沟淤泥。一些多余的水日夜不停的往这条河沟里吊,土地干爽了不少。就是下几场大雨也被吸进土壤,也是热雨。如果雨水太大,整个地方都淹了,铁板村也不能”独善其身“,那就算水灾了。概念不同,解决的思路也不同。这个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好主意都是”四两拨千斤“。

熊点龙喊:”陈雅芬。“

”吔……又是什么事?“

”跟你发个奖状!“熊点龙边说边呶嘴跟陈雅芬“盖了一个瘪公章”。

生活中的好参谋,工作中的好助手。陈雅芬无意之中跟着熊点龙成为”扶贫组一员“。

陈雅芬笑起来。这次来到熊点龙住的学校,可以算是真正的”假日扶贫“了。

她到旧学校来过。陈雅芬从念书到教书,只是换的不同城市,不同教室。看到农村旧学校,不免诧异万分。”当年,你们就是在这种学校念书吗?“

熊点龙说:”正是。这还是好学校。“

”这怎么能住人呢?“

”怎么不能?“

陈雅芬揭开缸盖,”没看到水龙头,哪里来的水?“

”在河里挑的,清亮得很,不像城里有时候还能闻到臭味儿。“

”烧火的灶呢?“

”你旁边就是。“

”哦,这么大两口锅呀?“

”一锅烧饭,一锅烧水。“

”没有燃气管,烧什么?“

”烧硬柴,在外面。“熊点龙抬手指了指门口不远处一堆木柴。”全是杉树枝,烧的饭可香啦。“

”算了算了,别说了。“这样的地方,陈雅芬肯定生活不下去。她含泪回城,连一夜都不曾留宿。

这两年,熊点龙的生活环境一点点在改变。每次,他都很积极地拍摄视频发到陈雅芬的微信里。用意很明显,这是在“深情呼唤”。尤其这次,更加殷情,想一鼓作气,”攻下“陈雅芬。

夫妻情分,不用忸怩作态,陈雅芬发出微信,”两个小时后,我到。“

熊点龙回了一个搞笑表情:把手伸过来,我扶你!

陈雅芬驾车来到村口,进村之路已不再是坑坑洼洼,已经打成了混凝土路。

限于条件,旧路很窄,修不成两车道。会车时经常有人掉到河里。熊点龙从市交通局弄来一笔专项资金,想改变原有设计,将河两边都修成道路,划成单行道。恰好管农村公路设计审批的主任是陈雅芬的同学,不用说,这事又得她来”担当主角“。陈雅芬“怂恿”一个做生意的同学组织起一次”同学聚会“。

会上,陈雅芬不动声色地坐到这位“交通局同学”身边,不动声色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同学之间,酒酣耳热,说什么都是好好好,有时候连说的什么都没听清楚。

“交通局同学”当即表态,”下个星期就到现场去勘察。“

“交通局同学”到现场看到熊点龙,疑疑惑惑地问:”你是陈雅芬的爱人吗?“

”是的。“

”嗨,都是为了工作,何必绕这么大一个弯子!“

熊点龙以笑作答。这不都是为了加快速度吗?

单行道修成了,进村出村的路一溜通畅,东边可以一直通到村里,北边可以一直通到村子后面的大堤上去。

现在,好的农产品哪儿都有,但好的景色却不是随处可见。

喜欢美丽山水风光,是人之共性,稍微有点特色都会吸引来无数热情目光。

铁板村后面那道堤,高高大大,无形之中成为游人的视觉点,成为人们向往之地。春季风筝花海,夏季游泳搏浪,秋季风吹麦浪,冬季赏雪画景。节目不断翻新,花样层出不穷。

今年,铁板村人又搞出了一个”观光种植“新概念。在一批大学生设计制作下,在一片广袤的田野上,利用小麦和油菜花的颜色差异,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巨幅”麦圈“。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如痴似狂,拍摄视频的无人机满天飞。也把铁板村人惊得一愣一愣的,如同一块铁板被人撬起,发现底下还有许多宝贝那样的表情。

陈雅芬到了熊点龙住的学校,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方位,是房子的大小没变。陌生的是里面的装修设施像换了一遍新的。水缸水桶不见了,锅灶柴草不见了。大理石灶台,抽油烟机,水龙头,一切应在尽有。再看旁边,会议室,办公室,也一应俱全。可以预见,熊点龙的日子过得不比在家里差,好像还有点长期驻扎下去的样子。

熊点龙不在屋子里。

陈雅芬发了一个微信,”我已经到了。“

熊点龙回话:”好,我马上回来。冰箱里有冰好的‘三匹罐’。“

陈雅芬曾读过一篇散文《家乡的”三匹罐“》,说的是一炊壶茶,泡三匹土茶叶。作者怀念小时候喝大碗茶的情景,声情并茂,不觉让人闻香而动。

熊点龙说:”这有什么?我那里天天都在享用‘三匹罐’。“

其实,这是熊点龙”甘于吃苦“的乐观精神。现在条件改善了,再喝”三匹罐”,就是一种回忆,一种享受,像读一篇散文,读一篇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散文。

熊点龙心细,特意制作了这份“三匹罐”,“以飨”陈雅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