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官恩和宋红莲的头像

杜官恩和宋红莲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6/15
分享

不醉米酒

逗人喜欢,就有人反复念叨你,有时甚至跟你取个绰号,比街上的广告车都叫喊得亲热响亮。卖米酒的丁嫂,就被人取成为“虰虰嫂”。就是那种下雨前,在屋门口飞得特低的蜻蜓。本无他意,但跟丁嫂的模样一结合,就能明显看出来,是说丁嫂身材矮小,长得瘦削,说话的声音也不大。但丁嫂很乐意接受,人家说得贴切,谁叫自己姓丁来着?

最近,虰虰嫂也想跟米酒起个名儿。按照吆喝惯例,应该是“米酒,米酒,某某米酒。”

有人说:“你的名儿已经够响亮了,不必再打广告,照样卖得出去。”

虰虰嫂指了指电喇叭说:“图个响声,图个轻松。俺也要跟上时代不是?”

以前,虰虰嫂蹲集市串街口,靠的都是她那细嗓门甜叫声。虽然清晰入耳,毕竟传得不远,“开拓力”不足,稍显欠缺。

有人说:“这还用想啊,就叫‘虰虰米酒’就成。”

虰虰嫂直笑。微笑中将顾客已经拎在手里的塑料袋打开,再剜一勺米酒倒进去。

每一个来买米酒的人,只要提到广告名儿的事,她都会这样操作。她想的是,不关心你的人不会提起,剜上一勺是自己的心意。

于是,虰虰嫂跟米酒起广告名儿的事,在顾客中悄悄传开。大伙儿多少会动点脑筋,朝虰虰嫂表明那个喜欢劲儿。

做米酒,是个很普通的手艺。平原水乡的农家,人人都能做,自给自足。不喜糖的人,可以加水煮着吃。喜欢糖的人,则可以直接生吃。冬天煮沸,喝一碗热心暧胃。夏天冰冻,喝一碗,嗓子眼滑爽一条路。

但要真正拿到街上卖钱,一般人又缺乏耐心了。酒曲子要做一大堆,天天要锯柴升火。天天煮糯米,时时盯火候,软了不行,硬了不行。做出来了还要推出去卖,人忙得像坨螺转。

虰虰嫂的儿子就看不来这门生意。他埋怨母亲,“光见些子鬼,忙得死人,又赚不到两个钱。屋里屋外堆得人都走不动。”

所以,儿子自己在外开餐馆,开水果超市。哪怕效果不怎么样,也一直躲避着,不想插手母亲的小生意。

虰虰嫂也不管儿子的嫌弃,依然故我。做了米酒,用一辆三轮车推着,上集市,走乡村。

虰虰嫂卖米酒,不是天天走重复的路,而是将所有地方分成了许多条线,四五天一个周期,循而往复。每天就那么多,想着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卖完,不出左右。多了容易形成积压浪费,也累人。少了又搞不来开支,赚不到钱。虰虰嫂这些年,摸索出了一整套经验,恰到好处。

儿子的餐馆垮了,水果超市要死不活。只有虰虰嫂的三轮车,天天准时出发,准时回家,跟墙上的挂钟一样准。儿子一闹亏得没有生活费了,全靠虰虰嫂拿出来维持。

有时候,儿子无所事事,坐在屋里盯着一摊做米酒的家伙什儿,发出疑问:“我是不是舍近求远了?是不是只有做米酒卖的命?”

儿子要关水果超市,虰虰嫂说:“别关,房租我来出!”

虰虰嫂针对儿子的情况,又开发出了新产品。说是新产品,其实也非常之简单。原先,是整钵整钵的放到三轮车上卖,谁要多少现场称量。现在,按固定称量,固定价格卖,一五一十,免得现场手忙脚乱。买了两个冰柜,将成品放入,像冷饮一样,顾客可以当场吃。虰虰嫂对儿子说:“你跟我就在屋里招呼。有事做,没事就玩,这还不轻松?”

儿子问:“这也算一门生意吗?”

虰虰嫂说:“管他是不是生意,先试一下再说。试都不试,你就知道不是一门生意?”

有切身经历,儿子不得不相信母亲,才老老实实在铺子里卖他的水果,卖他的米酒。

每天外出卖完米酒,虰虰嫂也不回家了,就坐在儿子水果店的门口。将三轮车摆在树荫底下,她坐在旁边,按照已经形成的固定间隔频率吆喝,”米酒……米酒……“。嗓音线性,穿透力像针。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不时有停下来和她搭讪的。

”虰虰嫂,你怎么在这里卖了?你搬到这里来了吗?“

虰虰嫂回答,”是啊,这是我儿子的水果店,是自己的位子,不愁人撵。“

”那,想买不是随时可以来了吗?“

”随时来,随时有。“

有人来买,虰虰嫂会引进水果店,从冰箱里拿。如此这般,为水果店引流了不少顾客。

生意看似有一搭无一搭,不过,积少成多,月底下来,比儿子光卖水果还是高劲了一篾片。这有点像”WIFI增强信号“,儿子增强了信心,觉得手机都开始流畅起来。

儿子看虰虰嫂辛苦,跟她买了一个电喇叭,像超市菜摊上汪啊喊的那种。儿子说:”你把它放在这儿替你喊,是一样的。“

虰虰嫂说:”这能一样吗?它能看得到人吗?“

儿子哑火闭言。

虰虰嫂说:”做什么事都不能光想着自己轻松,首先要想到怎么将这件事做好。年轻人,力气今天去明天来。“

有一天,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匆匆走过来,”虰虰嫂,我跟你想了一个蛮好听的名儿。“

这是虰虰嫂的一个忠实顾客,特别爱生吃米酒,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买两回。

虰虰嫂笑了。”说说看。“

男子说:”就叫它‘不醉米酒’吧。“

虰虰嫂问:”是怎么想起来的?“

男子说:”昨天中午,我吃过米酒,正想午睡,却来了事情。忘记吃过米酒了,直接开车出门。等碰到交警才反应过来,糟了,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我听你说过,你的米酒不是酒,不醉人。交警一查,嘿嘿,还真没事儿。我觉得,你这种米酒就是好,爽劲儿浑身跑。如果像有的人掺便宜酒进去,我就完了。今天特来感谢你的。“

”啊,是这样啊。不醉米酒,这名儿听上去倒是挺顺溜的。“

”我是说啦。“

男子又买了两大提米酒,虰虰嫂甚至还加送了一大提,作为酬劳。

男子连声谢谢而去。

虰虰嫂也觉得”不醉米酒“有点合乎心意。就用电喇叭录了,”米酒……米酒……不醉米酒。“反复播放。

虰虰嫂张起耳朵听,是像与她单纯的”米酒……米酒……“相比,抑扬顿挫,有劲儿,有味儿,带有明显的节奏感。

此后,虰虰嫂就一直使用电喇叭代替她叫喊,穿行在大街小巷和东南西北的集市菜场里。

销量大了,儿子又不老实,又动起歪脑筋。糯米可以大量采购,但顾客喜欢吃的”伏子酒“却只能在酝酿中产生,成本高起。儿子准备用沸水煮白糖的方式,增量”伏子酒“。通过控制加量大小,口味足以以假乱真。可以说成是新配方,不怕食品监管部门监督检查。这可是一条来钱的”康庄大道“呢。

虰虰嫂坚决阻止。”你把别人当傻子,首先你自己就是个傻子!“

儿子在虰虰嫂的相教下,学会了怎样做米酒,怎样卖米酒。

儿子那个门店维持了下来,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步入了正轨。

虰虰嫂年纪越来越大,身上的病痛不可避免的多起来,再也经受不住风吹雨打了。她终于将晃荡了半辈子的三轮车交到了儿子手里。儿子很顺利地接棒继续。

大街小巷,集市菜场,顾客虽然看不到虰虰嫂的人,但听得到虰虰嫂的声音,听得到”米酒……米酒……不醉米酒“的吆喝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