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饮食当中,一直有一个重要角色:辣酱。在什么菜都没有的情况下,只要有辣酱,我也能够吃饱一餐饭。
辣酱分很多品种,主要的有“农村三大酱”:豌豆酱,豆豉酱,小麦酱。而我特别青睐剁辣椒,也就是没有掺入任何配料的原酱,也有人喊作清酱。父母制作辣酱时,会专门为我留出两坛子。
之所以喜欢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喜欢它的味道,一个是喜欢它的长期陪伴。
喜欢剁辣椒的味道是相对而言的。我不太喜欢豌豆酱的酸,豆豉酱的咸和小麦酱的甜,唯独喜欢剁辣椒的香。
制作辣酱时,有一种“盐多不酸酱”的说法。依此法做出来的辣酱,往往过咸。如果失手,就会咸得落不了口。一坛辣酱就会吃得上盐花,长黑霉。最终结果只能倒掉,倒得农家人心痛半天。
而剁辣椒就有所不同了。也许是没有掺杂一些别的佐料进来,可以少撒一些盐,而不会发酵变酸。最大程度保持了它的纯净,保持了它的新鲜和原汁原味,特别惹人喜欢。
做剁辣椒,有一个很清晰的字眼:剁。意思是说,非得用手工剁,而非用机器磨。
小时候,看父母做酱都是用手工剁的。
辣椒红了,父母会大篮小篮摘一大堆倒在屋里。剔除老过了头的,长得不瓜溜的和一半红一半青俗称“半边脸”的,用以保证辣酱的质量。老过了头的辣椒,保质期不长,容易坏一整坛酱;不瓜溜的辣椒,因为褶皱含泥,不太容易洗干净,吃到嘴里会硌牙;半青半红的辣椒,则会影响成酱的颜色,毕竟颜色鲜亮好看,也可以增加人的食欲。
而现在,许多人做辣酱时,图省事,图快当,喜欢使用机械磨制,出来的成品有点稠粥状态。这样的辣酱,不仅缺少了鲜亮的颜色,更失去了片状的视觉冲击。味道因为调料混合过多,相互串味,从而失去了植物原有的清香味。
我喜欢剁辣椒,成了一个情结。我的初中高中时期,日日夜夜都有它的陪伴。
上个世纪六七年代出生的人,恐怕都会有这种记忆。
那个时候上学,一个星期放一天假。放假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让学生回家背米拿菜。
米很好解决,菜就不好说了。什么菜都经不起吃一个星期,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会背几罐辣酱回学校。
我每次都是用水果罐头瓶子背两罐,节省一点,可以混一个星期。
现在学生都是吃食堂,幸福无比。可能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星期两罐辣酱,日子是怎么过的。
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吃到纯粹的农家制作的辣酱了。超市里都是“豪华酱”:什么牛肉酱,鱼籽酱,芝麻酱,蕃茄酱……名堂不少,都是一些调口味的细菜。如果讲炒菜实用的话,没有一样能赶得上“农村三大酱”。对于我而言,离剁辣椒更是“差之千里”。
我每一次上超市,总是感叹:“怎么就没有剁辣椒呢?”
我无心的嘀咕,被一个营业员听到,她说:“你说的是清酱吗?有啊。”
我惊喜道:“有吗?在哪里?”
营业员很熟练地带我到一条货柜前,拿下一罐剁辣椒。
我一看,商品名称直接写的“剁辣椒”。片状大小,颜色鲜度,正与我记忆里的“思念之物”吻合。
回家以后,我急不可待地打开品尝,味道正是我的“魂牵梦萦”。
我笑起来:喜欢剁辣椒的,并非只有我一人。从字面上来看,说明这个厂家的老板,对于“剁辣椒”的情结更甚。有“过之而不及”的“嫌疑”,以至于将其当成了产业来发展。
我应该感谢他,让我的“思念”得以缓解。从此以后,我就成了“剁辣椒”的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