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官恩和宋红莲的头像

杜官恩和宋红莲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5/08
分享

旺杆子秤

祁嫂有一句口头禅,她挺喜欢说“差不多就行了”。

祁嫂没念过书,只认得自己的名字和几个阿拉伯数字。她领取农村田亩补助能签字,却不能看合同,只能请信得过的人帮她看。她能算账,但都是算的“婆婆姥姥”账。当着熟人的面,可以掐着指头算。当着外人的面,怕丢丑,只能默默心算。都只能算个大略谱,不出左右,差不多就行了。

当年,如花似玉的祁嫂,找了一个黑黝黝的小伙子当对象。有人惋惜“鲜花插到牛粪上了”。祁嫂却心满意足,“差不多就行了。”

祁嫂心善,人缘很好。老公忠心耿耿,陪了她一辈子。最后是老公得错了病,无法医治,稍微有点过早地离开了她。但她从来不怪谁,从来不怨天尤人。

别人想安慰她,心胸宽阔的祁嫂却反过来说:“哪个人吃了五谷杂粮不生灾害病呢?”

祁嫂来到女儿身边,帮女儿带孩子带到了读初中住校。祁嫂无事可干了,不想吃女儿家的白饭,准备回乡下。

女儿挽留,“您回去能干什么呢?”

祁嫂说:“我能种门口的菜园子,能喂两只鸡。有一点农村养老津贴,能将日子过过去。我的心不大,差不多就行了。”

祁嫂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但女儿问,“感冒发烧了,找谁?我这儿有一大家人,我是回去呢,还是不回去呢?”

女儿说的也是现实。人老了,没病有时也会摔几跤,不是以前“差不多就行了”的日子了。祁嫂平时挺能宽宏大量,挺能找话说服人,这一次,被女儿说得卡了壳。

祁嫂说:“反正我不想吃你的白饭。日子长了,你不说,女婿不说。但女婿有父母,你们有隔壁左右,他们不说闲话吗?”

这也是一个问题。退一万步讲,这些人都不说,祁嫂也想求个“心安理得”。这就是祁嫂的个性,能不求人就不求人。

女儿说:“要不,就在我的酱菜摊子旁边,跟您也弄一个摊子?反正老霍要去帮儿子带小孩,早就不想干了,老在劝我接了她的摊子。”

祁嫂连连反对,“这不行不行,一年的摊子费好吓人。我害怕赚的还不够缴摊子费。”

女儿说:“有我替你撑着,不用担心。”

“那还不是在吃你的白饭吗?”

女儿不高兴了,“您老说吃我的白饭,那我小时候是吃谁的饭?”

祁嫂不说话了。

房屋不是码起钱砌的,生意不是算好了做的。赚钱不赚钱,先摆出架势再说。不管做什么,都是先图个“眼睛看着舒服”,先占住一个道理,再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来。

祁嫂卖菜,不会算细账,肯定有些为难。她又不想处处依靠女儿。

女儿卖菜,全部经过一台电子秤,一斤一两不会多,一分一厘不会少。

她在乡下赶集卖小菜,鸡蛋论个卖,青菜论扎卖,鲊胡椒论碗卖……简单,利落。收钱都是大概数字,差个几角块把钱,不能算作错账。

祁嫂顶替女儿干过一次。女儿交代时,她听得一清二楚。实际干起来,一台电子秤,弄得她晕头转向。显示屏上,一会儿要显示斤数,一会儿要显示钱数,一会儿又要按钱数调节斤数。最后,她干脆就按照她的老经验,论捆论个地卖,她心里掂量着差不多就卖了。

到晚上清账,亏了几百元。女儿喊:“我的娘哎,您这是在把女儿往外面贴呢!”

自此,祁嫂就不再跟女儿顶班了,宁愿自己出蛮力干憨事。比如,送孩子上学,灌煤气坛子,她都抢着去。现在要她负责一个摊子,自负盈亏,压力还是有点大。

但眼下,没有更好的路可以走。就像一条船放到了河里,不走也得走了。

女儿顺利盘下旁边的摊子,按照自己的菜品跟祁嫂“复制粘贴”了一份。

刚开始,祁嫂坐在摊子里,好长时间没有生意做。因为祁嫂使用不了电子秤,还是使着老式木杆铝盘秤,俗称“旺杆子秤”。一杆子进,百杆子出,一秤一旺,容易造成数量亏损。但顾客喜欢看旺杆子秤,秤杆子翘得越高心里越舒服。祁嫂收钱也依然采用以前的“差不多就行了”的策略,也被人称之为是“秤杆子翘得高高的”的做法。因为菜市场的摊子一般没有名号,顾客说起来会说某个特征。久而久之,顾客便直接将祁嫂本人以及摊子,呼成了“旺杆子秤”。

祁嫂的心态很平和,她是按照“大的生意三年不赚,小的生意三个月不赚”的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来看待眼前生意的。

两个月下来,几乎是“保本”,不谈盈利。

女儿说:“吃了这么大的亏,没有赚到钱。说明您这根‘旺杆子秤’不行嘛,还得学会使用电子秤。”

祁嫂说:“那怎么办,我只会用旺杆子秤?”

女儿想了一会,知道强逼祁嫂也不行,便说:“就这么着也行,不亏就是赚。”

女儿的话,不仅仅是指生意方面,也包含着另外一种意思。是说祁嫂在身边,女儿安心放心,也是一种“赚”。

天道酬勤。有时候,一些事情真是无法用嘴说清楚。

祁嫂按照自己的方式卖菜,过去将近一年,竟然慢慢积攒起了一些人气,光顾她摊子的顾客越来越多。

此事还是说明,一个人脾气好,人缘足,吃得起亏,到哪儿都能站得住脚,都能黏得住人。

有时,女儿的摊子上,顾客寥寥无几,而祁嫂的摊子上挤成一堆。

女儿轻声朝顾客喊:“可以过来这边买,都是一样的。”

而那些听到喊声的顾客,也只是扭头望一眼,继续等候。

渐渐地,和女儿一起到批发市场进菜,祁嫂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从开始的百分之三十,慢慢增长到了百分之六七十,数量也在天天增加。

祁嫂以数量占优,渐渐赶上了女儿的收入,并实现了反超。

祁嫂在女儿面前“得意”起来。“我说差不多就行了吧,还是我有道理吧?”

女儿说:“我是怕您太耗费体力了,受不住累。”

祁嫂说:“没事。力气是个憨子哥,今天少明天多。”

有祁嫂掺进来卖菜,进货量增加了一倍转弯,女婿原来开的电动三轮车装不下了。祁嫂和女儿一人出一半钱,购买了一辆一排半货车。

从此以后,女婿也跟着忙碌起来。女婿在一家单位上班,一下班就惦记着往家里跑,要急着去进货拖货。

至于女婿出的力气,祁嫂说:“那就不算钱了。”

女婿爽快答应,“行。您说,进些什么货吧。”

现在进货,祁嫂说了算。在生意上,她和女儿调换了个位子。原先是女儿帮她,现在是祁嫂帮女儿了。

进回来的货,也有了祁嫂的特色。能分装的尽量分装,能扎捆的尽量扎捆。祁嫂还是喜欢论捆卖,论袋卖。比如米酒,历史以来都是整盆子放在摊子上称斤数卖,而祁嫂却坚持要分装成一袋一袋卖。并且坚持每一份都留有旺头,旺头不多,一斤留个几钱儿。用旺杆子秤一称,量给顾客看时,数字好看,样子好看,脸上好看,都好看。

有时,祁嫂和女儿一干半夜。

祁嫂越干越有劲,反倒是女儿在劝了。“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太劳累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