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侄子不让大哥一个人骑自行车进城以后,我就很少见到大哥的面了。尽管可以用微信视频通话,都讲不了多长时间,都说的是一些关怀问候的话,远没有促膝相谈来得惬意。
最近一次跟大哥通话,大哥说:“老五啊,你就那么忙吗?这么长时间了,你都不回来看我一下?”
我这才想起,上次答应大侄子要回老家的话还没有兑现,大哥心里惦记着呢。于是,心里便有了一些小小内疚。
以前都是大哥来看我。现在,大哥老了,骑自行车出门不放心了。是不是应该轮到我要积极回到老家去看望大哥了?所有的“忙”,在大哥的渴望中都是借口。
想到这里,我对大哥说:“近一段时间忙得好一点了,我正打算到你那里去一趟呢?”
大哥很高兴,“你来的话,就说定日子。”
我说:“好,就这个星期六吧。”
大哥是伯父的大儿子。我们是一个大家族,所有的男丁都以“老几”排队,显得亲热团结一些。我是“老五”,我们家族一直排列到“老十”,十全十美。我们平时通电话,都是“老三老四”地喊,喊得很有“兄弟感觉”。
我回到老家,第一感觉就是找不到入村的路口了。我老在文学作品里读到这种情景,总感觉是作者写得有失为夸张。轮到自己身临其境,才知道别人说的是真话。
从城区过来,一路国道县道,宽宽整整,平平坦坦。公路等级一致,都是油渣刷黑路面。两旁的行道树,绿荫连绵,像在穿越绿色遂道。甚至连公路旁边的房子,都是清一色的小洋楼。要想分清哪一幢是谁的,有点难度。记忆中的轮廓,完全消失……人们说的美丽乡村,很有视觉冲击力。
从这里出去的人,居然还要停车下来,找人问路在哪里,我哑然失笑。
我的老家,傍着一条老西荆河。有了一条笔直的新西荆河之后,老河就被人弃用了。老河一段一段被人“旧物翻新”,当着鱼池在利用。
而我回来,发现那段旧河堤竟然“凭空”消失了,变成了一片一片“田成方,树成行”的田野……我曾一度怀疑走错了地方。
这么长一段弯弯曲曲的发源于汉江的老河,历经千百年,两岸土方量巨大。将其平整为田园,这么大的工程,这要多大财力?好像不是一个村子能够承受的举动?
大哥说:“是的啦,你不相信有这么大的变化吧?这是一个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
我不太相信,“国家级?落在一个小村里,不夸张吗?”
大哥说:“眼见为实,不是你写小说发挥的想象。”
大哥的话,把我的话压得结结实实的,不容争辩。
大哥的乡村,田亩较多,加上土地整理出来的一批田亩。村里人只要有力气,只要肯干,多弄几个钱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村里出去打工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挣到了钱,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大哥的屋门口,有一条等级比较高的乡村公路。我一路开车进来畅通无阻。
大哥说:“你就是开到田间地头都可以。”
大哥说这话时很骄傲,我也不再提出疑问。乡村新变化,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我们这里是平原水乡,这些年,成功地摸索出一套“小龙虾养殖”模式,结束了不知延续了多少年的“水稻+油菜或小麦”的低效益模式,全国闻名。大哥的乡村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田块都挖成了虾池,所有的农民都变成了“虾农”。这种变化天翻地覆,不身临其境,很难体会出这种气魄。
大哥家的变化,十分明显。既包含生活方式,也包含精神层面。
我看了大哥家里的装饰。城里人是怎样生活的,大哥家就是怎样的生活。水电气都是从镇上接过来的,消费价格也和城里一样。原来的土锅土灶,搁在厨房里,成了一种摆设,一种回忆。
尤其看到大哥家里摆着几个大冰柜,我吃惊了……就是在城里,也很少家庭里有这么多冰箱冰柜。
我问大哥:“家里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冰吗?”
大哥笑着说:“有啊。去年杀了一头猪就占了一个冰柜……”
“以前不是都制作成腊肉挂在房檀上吗?”
“现在没有房檀了,也不做腊肉了。”
腊肉是高盐食物,长期吃对身体有一点危害。腊肉挂久了,容易发黑,容易麻口。放进冰柜里储藏,确实是乡村生活的一大提高。还有平时田里收上来的新鲜菜,来不及吃,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随便扔在地下,任其发霉变质,都会收进冰柜之中。有时候,喂养小龙虾需要的药物,也会放进冰柜存放。
明显看出来,大哥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与以前相比,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这次回老家,大哥还跟我提了一个新要求。大哥说:“老五啊,你写了这么多年,能不能跟我们写一个新剧本呀?”
我有点儿不明白,“什么新剧本?”
“就是皮影戏的唱本。”
哦……我想起来了。大哥年轻时,喜欢跟一班人出门唱皮影戏。大哥负责搜罗剧本,也喜欢修改剧本。现在想起来,大哥也有点儿文学细胞,这应该就叫“文艺创作”。后来,迫于生存压力,大哥他们放弃了。现在大哥他们几个“老干将”,又捡起了当年的爱好,很受一些农村老头老太太的欢迎。
尽管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两回事,我还是选了两部范本,准备拿回家来好好研究,再“比着葫芦画瓢”写一部新剧,我不想让大哥失望。大哥也希望我们两兄弟能合作出一部新剧本,能留下两兄弟“齐心协力”的成果,“流传后世”。
大哥的乡村,环境宽松,空气新鲜。我感觉大哥的日子过得相当快活。
如果,我们这些“老五老十”,能经常回来看他,大哥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加甜蜜。
(此文刊发于今年9月4日《潜江日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