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官恩和宋红莲的头像

杜官恩和宋红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7
分享

一河水养一河鱼

从西荆河上分岔的双利河,是一条灌溉河流。两岸浇灌着成千上万亩良田和养育着成千上万的人口,是一条功劳比较大的河流。

由于西荆河连通着汉江,也连通着田关河,水源似乎特别丰富。一年四季河水长流,只存在水大水小的问题,这里呈现着典型的江汉平原水乡“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性格特征。

我的老家就是顺着双利河方向一字排开的村庄,与双利河只隔着一百多米的距离。中间是一条长垸形田野,可以直接埋设剅道涵管进行直流灌溉,不需要使用抽水机上水。很是方便,每年能节约一大笔生产开支。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自来水,日常用水都得从双利河里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大清早,每家都有人挑着两只水桶到双利河里来挑水。大约需要往返四五趟,才能将家里的大水缸注满。所以,每隔几块田,就有一条稍微宽一点的挑水道,几家共用。人在上面来来去去,将挑水道踩磨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像上过白桐油一样的发着光亮。

在双利河里挑水,是没有水埠头可用的。不是人们懒惰,实在是双利河的水涨涨跌跌,太过频繁,幅度过大,既便制造一个水埠头也不起作用。人们要挑水,都是从河坡上挖土坎,一坎一坎直接放入水中。河里的水草丰茂,覆盖着梯坎,也不会打滑。夏天打赤脚,冬天穿套鞋,越往河中间泅,水就越清亮,和现在的自来水一样的干净卫生。

我们住在河边,能寻找到许多乐趣。俗话说,流水不腐,活水养鱼。双利河每涨一河水,就会长一河鱼,大的小的无计其数。每涨一次浯到滩上来的大水,人们就会满怀希望,期望它赶快跌下去,好赶快下到河里去赶鱼,这是一个错过了就会令人惋惜的好机会。有的大人还会吩咐我们这些小孩,没得事就专门坐在河边等候,紧盯河水;河水一跌下去,露出了河边的水草,就赶紧跑回家去喊大人,赶紧拿赶罾子和别篓来赶鱼。

赶罾子不大,小巧玲珑,两根小竹竿交叉便可支撑开来。三面围网,一面开口,一只手可以轻轻松松拎着快速从水里起起落落。大人们一手拎赶罾子,一手执赶棍子,照着一簇簇水草下网,往往能得到不错的收获,几乎网网都不会落空。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水草越大,藏的鱼就越大。起罾时,看到一条条鱼在赶罾子里蹦蹦跳跳,心里也会跟着一起喜悦地蹦蹦跳跳。

赶鱼,当然是水越小,赶的鱼就越多越彻底。有时候,水稍微大了一点也有办法解决,会采取联合捕捞的方式。一般是三五个人一伙,横成一排,不留缝隙地兜过去。捕捞上来的鱼等结束之后再平均分配,这个时候是最能体现“团结一条心”的。

大人在河里赶鱼,小孩们就提着别篓在岸上跟随大人们捡鱼。有时候,鱼被扔进深茅草丛里看不到踪影,便会围拢一堆孩子帮忙扒拉寻找。

双利河里的鱼很多,涨水跌水又快,只要不犯懒,似乎一年上头都有鱼吃。有些年份,雪下得特别大,凌冰封住了双利河也可以捞到鱼。挑水的时候,需要用榔头敲一个窟窿出来,鱼们便会集中到窟窿口来透气。这个时候的鱼特别傻气,用筲箕随便一搂就是半筲箕鱼,有时用水桶挽水也能挽到鱼,十分有趣。

双利河的鱼,是野鱼,不仅品种多,味道也比家鱼的味道要长许多。

我们煎鱼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辣椒鱼。尽量多放青皮辣椒,让辣气爆炒入味。吃鱼时,额头冒出豆粒大的汗珠才算煎到了位。一种是水煮鱼,把白萝卜切成细丝,和鱼一起煮,汤汁去腥入味,柔软绵长。如果是天气寒冷的话,这碗鱼萝卜丝会变成鱼冻子,可以一块一块搛起来吃,津津凉凉,润喉入腹,又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

因为多了一碗煎鱼,人们心情大好,饭桌上的话语特别多,声音特别高。加上院子里鸡子猪子狗子的叫声,加上树顶上鸦雀小鸟的叫声,傍晚时分,满村沸腾。

这一天的热热闹闹,仍然劲头十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