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大庆的头像

王大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01
分享

满城书香

王大庆

近日,应一家社区之邀,到那里参加每周的读书分享会,并有幸诵读了自己的新书《心灵的星空》的有关章节。诵读者中,有活力四射的学生,有崇德向善的党员,有默默奉献的楼长,还有带着宝宝一起来的贤内助等,他们精心挑选了能打动自己的文章,与每位聆听者分享书中的哲理和情思。

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唯有诵读者与聆听者的心灵交融,那每次诵读完的热烈掌声,就是最好的心声共鸣。

眼前书香飘逸的情景深深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勾起我年少时读书的回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所在的小城刚刚有了图书馆,我也开始上小学,当时图书馆就几间平房,书籍报刊也不多,但我还是欣喜若狂,每天放学后都跑图书馆,选读心仪的少儿书籍。正是透过图书馆这个窗口,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六十年代中期我上中学时,阅读了一些现代长篇小说,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青春万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书陶冶了我的性情,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读一本书,就是一次灵魂的旅行。有书为伴,让我比同龄人更早体会到世界之大和人生精彩。

六十年代末,我响应号召“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个特殊的“书荒”年代,想读文学书籍很困难,幸好邻近大队有位南京知青藏有手抄本《第二次握手》。我软磨硬缠,终于借来。《第二次握手》是一本描述知识分子曲折的事业生活爱情的小说,它塑造了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形象。在六十年代人们已经习惯于阅读以工农兵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之际,能读到这样一本描述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此手抄本让我爱不释手,便找来条格信纸,连续奋战十夜,抄了一本,用牛皮纸做了封面,用鞋线装订成册。凭着这本手抄书的资本,我四处活动,明查暗访,终于又在其他知青那里换借了手抄本《一双绣花鞋》《梅花党》《绿色的尸体》《余飞三下南京》等。

靠读手抄本,我度过了10年艰苦的农村岁月。从农村回城时,抄录的几册手抄本,已磨烂书皮缺角少页,仍被我当作宝贝似地随身携带。无论生活多么动荡,迁徙多么频繁,别的都可以舍弃,这些手抄本却如影随身,不忍割舍,恍若一个失去家园的人守护着硕果仅存的故什。

曾几何时,文化大繁荣,各种优秀的文化读物、思想读物、儿童读物、中外名著、文学期刊等都相继出版,人们再也不用为读不到可仪的书籍而纠结了。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实施后,我所在的小城更是掀起了全民阅读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扩建设分馆建新馆,中小学图书馆(室)、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流动书屋等进一步增容升级提升服务效能。

公共图书馆在原有5000平方米大楼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步行街城市书房、人民公园城市书房、高新区城市书房等3个馆外服务窗口,同时在完善城市各社区图书室的基础上,建成覆盖14个乡镇的镇分馆以及36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并在市文化馆、政务中心、交通局、人民银行、新华书店、党史办、边防大队等开设了分馆。而总投资2.2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含阅读、藏书、会展、演艺、科普、学术交流等多元化的新图书馆也已竣工运行。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场场微阅读活动,服务于各类人群,贴近群众生产生活,不断“走进”群众心里。

每到周末,你漫步各村居书屋,就会听到书声朗朗,就会看到百姓以阅读为乐,各村居根据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及阅读层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广大百姓增长了知识,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追求了梦想……

街头的城市书屋,不论寒冬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每天的开放时间更是坐满了崇尚读书的人群。

假期的书店里,孩子们席地而坐,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大人带着孩子一起读书,努力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从城市书房到24小时书吧,多少书香,俨然一朵朵盛开的花儿,丝丝缕缕渗进你我的眼中、心中,渗进这座城市的风骨。

读书让生活更加多彩,阅读让城市更有温度

行走在充满希望的家乡大地,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花果幽香,更有那缕缕不绝醉人的书本馨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