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人的头像

乌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1/02
分享

重出江湖的马原令人遗憾


                                                         乌   人

    怎么说呢?知道马原这个人,还是在86年底《北京文学》在京举办的“全国青年作者改稿班”上。那一天,《北京文学》编辑部为我们来自全国的10位青年作者请来了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和陈建功,以及青年批评家张陵和李洁非,和我们一起座谈。当说起每个人喜欢的作家时,林斤澜先生问我:“宋志强,你最喜欢谁?”我说:“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不多,只有几位。一个是钱钟书,一个是沈从文,另一个就是汪曾祺先生。”然后又问其他几位,有回答这个的,有回答那个的,都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位我却连名字也没听说过。这人就是马原。我记得当时林斤澜先生还就此说了一句话。原话记不太清了,但大意还记得,意思是这也不能强求,每个人有每个人喜欢的,这很正常。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留意起了马原。后来,也就是大约十多年前吧,我的朋友张高有一次到北京居然给我花了十几元钱买回了马原的四卷本特价文集。这让我喜出望外。

    看了马原的这套四卷本文集,我对马原的小说的确是喜欢之极。我觉得马原的小说,让我看到了另一番天地。尤其是马原的文字,以及由他所构建起来的小说样式,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美学享受。如果让我具体述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信马由缰、扑朔迷离、挥洒自如、天马行空,似乎都不足以准确地表达出来。魔幻,对了,还有魔幻。总之,从那以后,马原便成了我为数不多的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就在这时,马原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一消失,竟然达十几年之多。

    前些时,我从网上得知了马原重出江湖的消息。我便买了一本刊登马原重出江湖后刊载他的长篇小说《牛鬼蛇神》的2012年《收获》第2期。

    品读之后,总体感觉,这部长篇虽说还有些许马原原来的风格,但已风韵不在。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马原在这里居然犯了一些常识性的毛病,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一些遗憾。举个例子: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家在东北的大元和家在海南的李德胜大串联在北京认识后,十三岁的大元说李德胜的名字犯了大忌。他说:毛主席就曾经叫过李德胜,你怎么也敢叫这个名字?这就有点离谱了。其一,那时的人们如果和毛主席的名字一样,那简直是一件非常荣耀和自豪的事情,怎么会让人感到害怕呢?不仅不会让人害怕,而且还是一件让所有人羡慕不已的事情。其次,一个刚刚十三岁的小孩子怎么会懂得这是犯了大忌呢?其三,那年我也正好将近十三岁。而且,后来我还是我们学校红委会的委员。那时的我根本什么也不明白,每天放学后,只知道领上一些纸张笔墨,学着写一些打倒这个打倒那个的口号标语,然后和同学们抬着糨糊桶到处去张贴,根本就不懂得其他。而马原却把大元写成了一个很了不得的孩子,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其四,知道毛主席曾经叫过李德胜还是我74年参加工作好几年以后的事了。当然,我也承认我不知道,就不能代表十三岁的大元就一定不知道。大元有可能知道毛主席曾经叫过李德胜,但知道归知道,总不会像马原写的大元那样,大元会有那样的觉悟——李德胜不该叫和毛主席一样的名字。这就背离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另外还有一些现在的词汇,也在小说中常常出现。我一下想不起来了。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点瑕疵。把现在的词汇安到那时那个背景下,起码是脱离了那个时代。按说,马原这么一个成熟的作家,是不应该出现如此低级的毛病的。但他就是出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一点小小的遗憾。于是,我又想起了另一位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余华。他前几年写的那部长篇小说《兄弟》,上部写得非常精彩,但其下部就很失水准,简直可以说是胡来之作。当然这部《牛鬼蛇神》还没有刊登完毕,后面的怎样尚不清楚。我先写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