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隆冬,天气严寒。从外面回到家,直冻得人手脚冰凉、浑身发抖。若是在这个时候,能吃上母亲刚从锅里舀出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搅团,这种幸福的感觉,暖胃、暖身,又暖心!
地处渭北旱塬北部的千阳人,对搅团这道农家吃食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喜爱。尤其是生活在山塬川地里的农村妇女,她们能把搅团当做家常饭来吃,隔三差五就要打上一锅,解个馋,权当是改善一下已经有些油腻的口味。
上了年纪的人,早就把搅团吃怕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像小麦这样的主粮十分欠缺。所以,人们吃食以杂粮为主,而诸多杂粮当中,以吃玉米面为主。艰难生活里的聪慧千阳人,粗粮精做,用玉米面做成的搅团,就成了那个时代人们饭桌上难以忘怀的记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千阳人早就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为吃穿发愁了。生活富足之余,时不时地吃上一碗搅团,成了家里最幸福的美味。不知不觉中,搅团这道曾经饱含岁月酸甜苦辣的饭食,如今又时兴起来。不管是城里的家还是农村的家,还是慕名到农家乐来得外地游客,甚至在有些高档饭店里,都能吃到装扮一新、别具风味的搅团了。
搅团好吃是好吃,但要把搅团这活做好,不仅考验人的体力和耐心,而且还要检验人对“打”和“搅”这种技术的掌握以及对火候的把控。打搅团,先要体现在“打”,字上。所谓的“打”,就是要把力量用足用匀,绝不是使蛮力。打搅团,最让人觉得妙不可言的就是“搅”了。搅团搅团,就是要会搅、多搅,就像农村里的俗语说的那样:搅团要好,就要多搅;搅团要䔳(ran,劲道),屁股拧圆。
打搅团就和做人做事一样,功夫一定要下到。蜻蜓点水不行,毛里毛躁不行,浅尝辄止不行。干啥事就要扎啥势,做啥饭就要过啥序,把心操到,把劲用足,不偷懒,不减工,沉住气,静下心,就一定能打出劲道光鲜的䔳搅团。生活中那些身怀绝技的打搅团者,大都是家里的主妇,她们在外做事能独当一面,在家做饭能五味生香。开始打搅团了,只见她们左手端着面粉,右手拿着擀面杖,把面粉均匀地撒入锅里,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拿稳节奏,不紧不慢地搅着,把全身的力气使匀在擀杖里。边搅边观察,随时把控火候,如此反复。感觉搅拌的差不多了,拿起汤勺,在锅里舀上一勺搅团,向空中一提,试看搅团的软硬度。只有面粉和水的比例在反复打搅当中,最终才会完美融合,打出来的搅团才会软硬稀稠合适、韧性十足。
一锅的䔳搅团打成了,剩下的事就是看怎么吃了。 搅团做法单一,但吃法却丰富多样。千阳人吃搅团,和关中许多地区一样,根据季节时令、气温变化等特点,无外乎分为热吃和凉吃两类了。
所谓热吃,农村人叫吃热䔳搅团,城里人则叫水围城。把从锅里打好的冒着热搅团,舀上一大老碗,添上早就调好的酸辣汁汤,放好煮熟了红的萝卜条、绿的菠菜叶、浅黄的豆芽菜,然后从碗边开始,用筷子夹起一块一块热搅团,往汁汤里一撩,送入嘴里,这种酸爽烫心的感觉,让人大呼过瘾。
所谓的凉吃,也有两种基本吃法。一种是漂鱼儿,就是把刚打好的热搅团,通过家里专有的漏勺,漏出像小鱼一样的面条段,在凉水迅速降温。拿起笊篱,捞上一碗光溜溜的小鱼儿,调上汁汤,放足红油泼辣子及各种颜色配菜后,就可以美美地享受了。凉吃搅团的常见吃法,就是把热搅团从锅里舀出,平摊在案板上,待热气消失殆尽放凉后,把溜光劲滑的凉搅团,切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放好汁汤配菜后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凉搅团,在酷热天气里去吃,那种舒爽的到心里的感觉,让人飘飘欲仙。
无论搅团怎么吃,汁汤的调制非常讲究。醋必须是上等醋,不可马虎凑合。蒜泥必不可少,量要适中。其它的如香油、辣椒面、姜末、芝麻等,能有的都应该有。吃搅团时的配菜也很重要。菜不一定是贵的,但色泽一定是养眼的。千阳人吃搅团时的配菜,大多切成粗细均匀的条状,红的是萝卜,绿的是菠菜,黄的是豆芽,白的是白菜。把这些菜在开水锅里煎煮一阵,不能太烂。捞出把水漉尽后,和搅团一起,呈现在食客的面前,别说吃了,就光这些亮眼夺目的颜色,就能把人馋的口水直往肚子里咽。
一碗碗搅团,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食,而且它也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常言道,走到哪,吃到哪。对于那些在异地他乡的千阳人,他们对故乡的记忆和思念,不仅仅是对故乡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的记忆,更有对老家各种醇美吃食的依恋。当他们久别故乡回来吃上那么一碗搅团时,在久违的味觉记忆中,品滋着岁月流逝的沧桑,感受着千百年早已凝结在这方热土上的厚重和乡愁。
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千阳人来说,搅团搅团,团团圆圆。在数九天气里,一家人和和美美,围坐在一起,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搅团,吃在嘴里,暖在心里。回味的是我们生活在幸福年里的温暖和感动,融在我们血液的是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