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崇斌
郑源是在超市门口遇到吴鹏的。那时候,秋日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法桐树浓密苍翠的叶片,将斑驳的光影洒在大街上,也洒在郑源和吴鹏的笑脸上。
那一天是星期天,郑源在这家大型超市买了一些日用品刚出来,就遇到手里提着一大包药的吴鹏。他们是高中的老同学,虽然在一座小城,但因世事纷繁,也有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
“好久不见了,还好吗?”他们几乎同时说出了这句话。于是,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郑源发现吴鹏明显比以前消瘦多了,本来就高的个头,显得更加高了。那时候在学校,吴鹏因为个子高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但那时候他还很壮实,虽然不胖,但显得很结实。于是,他说:“你怎么瘦了?”
吴鹏说说来话长,真是一言难尽啊。于是他就说了自己毕业后的艰辛工作、生活的重负,父母长期卧病在床,有了孩子后的拖累,加上自己身体也经常生病,说着说着,眼光也越发黯淡,苍白的脸上也现出悲戚的神色来。最后他说:“你看,我这不是刚从医院出来吗,我手里提着一大包药呢,这些都是医生开的。”
郑源一看这些药大都是抗菌素和胃药,当然还有一些维生素之类的,就说:“这都是西药,那你没有尝试用用中药吗?”
他们后来走上了人行道,在法桐树荫下边走边聊。吴鹏知道郑源家是中医世家,郑源他曾祖父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名老中医,曾经应邀给一品提督大人治好过病,当时在这一带影响很大。然后他爷爷和他父亲也继承了祖业,他们家的药铺子“岐黄堂”很大,也很有名。
那还是中学时代,吴鹏经常去郑源家的“岐黄堂”,不是看病,而是和郑源一起做家庭作业,或者就是周末了找郑源玩。在他的印象里,“岐黄堂”古色古香的,一走进去,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药香,里面的装饰和陈设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中清朝的中药铺,古旧的药橱子,实木仿古的柜台,红木的太师椅、博古架,还有博古架上那些很考究的盛放中药的瓷器陶器。他记忆深刻的是药铺里面有许多古旧的字画,有许多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有几幅大约是写着“岐黄之道”、“悬壶济世”、“华佗在世”、“妙手回春”之类的。最让他觉得可笑的是郑家的医生们一般都穿唐装,他见过郑源他爷爷经常穿一身唐装、他父亲在诊脉的时候也穿,那些抓药的人也要穿。而药铺里挂着一幅画像,郑源说过那是他的曾祖父,则完全是一幅清朝人的模样,穿着长袍马褂,留着长辫子,白胡须也很长,但那双眼睛里却流露出一种淡定从容而又慈祥的眼神,整个人清瘦而矍铄,显得有几分道骨仙风。
吴鹏看着穿一身笔挺西装的郑源,忽然觉得他似乎有些发福。那时候在学校里郑源是一个小帅哥,因为他的长相酷似台湾小虎队里面的苏有朋,成了许多女同学暗恋的对象。有一年学校举行庆国庆文艺演出,郑源唱了一曲《叫你一声my love》,这是小虎队当时最新最火的主打歌曲,一下子引爆了现场的气氛,女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为他送花,惹得男同学嘘声一片,真是有几分羡慕嫉妒恨呢。大家都说郑源将来能当演员,看来他家的中医世家怕是保不住了。
说起他家的这个中医世家,就不能不说一下传承了。郑源他爷爷有四个孩子,就他爸爸一个男孩,因为郑源有三个姑妈,所以他爸爸就成了中医世家的传承人,接过了他爷爷的衣钵。到了他爸爸这一代,正赶上全国实行很严厉的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于是就有了郑源这个宝贝独苗。如果他不再从事中医行业,那么他家的中医世家真的就保不住了。
谁知道,郑源高中毕业却考中了上海财经大学,现在鬼使神差地从事了金融业。
想到这里,于是吴鹏问郑源:“你现在在银行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做中医师的打算?你们家的“中医神技”该不会失传了吧?”
“咳!说起来真是有点那个,那时候在学校总想摆脱家里的传统禁锢,总渴望能从事一些光鲜亮丽的事业,谁知道,现在才觉得自己当时是多么的天真啊!”郑源有几分无奈,长叹了一声。
这个吴鹏最清楚了。他知道郑源家里的家教很严,那时候他还弄不懂那些家教有什么意义,只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抑与灰色的沉闷,就像一走进他家的药铺,那无处不在的浓浓的药香气味一样。他就经常看到做完家庭作业,郑源他爸爸就让郑源背诵什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十八反、十九畏;还有八纲辨证、什么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还有许许多多的汤头歌,什么银翘散、桑菊饮、四君子汤、八珍汤、六味地黄汤等等。郑源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些自然背诵得头头是道,学几天就能倒背如流。但是他的内心里有一种叛逆,这个吴鹏隐约能感觉得到,似乎家教越严,他的叛逆心里就越重,这个后来在高考的时候得到了证实。
那一年洋槐花谢了,石榴花开了。那是高考前的一个上午,温热的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花香。穿过几条车水马龙一片喧嚣的街道,郑源腋下夹着几本学习资料来找吴鹏一起复习温课,在吴鹏家院子那棵花繁叶茂的石榴树下的石桌前,他们海阔天空地聊着,谈着各自的梦想,自己心仪的大学和对未来的憧憬。
郑源悄悄给吴鹏说,他爸爸让他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他不想报,但也不想让爸爸生气,应该怎么办?吴鹏笑着说,那你就哄你爸爸说已经报了不就对了,到时候把你想报考的学校写在最前面,哈哈!最后果然郑源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了,其实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这个秘密只有吴鹏知道。
那一年高考成绩揭晓,吴鹏考中了西安的一所理工大学。后来,郑源去了上海读财大,他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毕业后,郑源在一家银行工作,吴鹏在一家装饰公司上班。偶尔老同学会聚一聚,聊一聊当初自己的梦想和中学生涯,吴鹏有时候不由自主地会想:如果郑源他父亲要是知道了当初填报的自愿,不知道会有多么伤心呢!
正在这时候,忽然迎面走来一位提着一网兜蔬菜的中年妇女,只见她欣喜地说:“这不是小郑吗?我正要感谢你呢!你前几天开的那副药治好了你大叔的病了!”
“噢,王阿姨,不用谢,只要大叔病好了就好!”郑源从容而和气地答道。
“果然是中医世家的传人呢,你的药方真是神了,你大叔打了一星期吊针没有治好的湿疹,让你一副药就治好了,你知道吗,总共才花了12元钱!呵呵。”王阿姨感激地一叠连声地说着。
王阿姨走后,郑源解释说,他现在虽然不从事中医行当,但也经常给人义务看病呢,因为他去年已经考到了中医师资格证书,能给人开处方了。这个不是他爸爸硬逼着去考的,是出于自愿。他说他的转变是有一个心路历程的。
郑源说他上班后,才慢慢认识到身边的人们其实很需要好的中医师,因为他们往往会被庸医所害,被一个个为了赚钱的医院折腾来折腾去,不断地做各种各样的检查,花了很多医药费,病也不见好转。这时候,他就想能帮助别人医好病痛、恢复健康,那真的是功德一件!于是他想到自己中医世家的优势,就开始在业余时间读中医书,经常暗暗用功学习中医理论,有时候不懂了就去请教爸爸,老爷子那个高兴啊,恨不得把自己一肚子的祖传学问都倒给他。因为他觉得他家的中医世家终于有了继承人!而且,这孩子聪明啊,一教就会,知识面又广,加之古典文学功底好,学得快悟得也深,将来肯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于是,老爷子经常没事偷着乐。
说来也怪,那时候他经常头疼他爸爸整天在身边训教和灌输中医知识,现在有时候竟然觉得那些话语想起来也很亲切,因为没有一位老师会这样不厌其烦地给他的学生说这些,做到如此用心地言传身教。他还说,虽然他没有上中医药大学,但他祖传的中医家教加上他的自学,其实已经胜过那些在中医药大学上学的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比方说,刚才那位王阿姨的丈夫,那是他们单位的同事,上一周他去他家看望他时,看了他直喊痒的生满小红疹子的小腿,又给他诊了脉象,看了舌苔,问了问他的感觉和生病的时间等,就断定那是湿热下注所致的,应该用中医上的清热祛湿法,就按照传统经方“五味消毒饮”加减给他开了一副中药,连吃带洗(就是服药后用药渣洗腿),没想到竟然好了。这就是中医神奇的地方,古人说良医胜过良相,现在他常常想,能以自己的一点技能帮助别人摆脱病痛,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吗?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家的中医不仅应该传承下来,而且应该在他的手里发扬光大呢!
“哦,太好了!”吴鹏笑着说,“你终于回归本源了,看来你们家的这个中医世家能传承下去了!那你也给我看看,开上一副中药吧!”
两位好朋友正聊得渐入佳境的时候,这时候一位穿着运动服的小伙子蹦跳着走上前来,一把握住郑源的手说:“小郑哥,太谢谢你了,我的多年治不好的咽喉炎让你治好了!有一年都没有犯过!”小伙子一只手里拿着一幅羽毛球拍,额头冒着汗珠,看来是刚从体育场打羽毛球了吧。
“我听你爸爸说了,你的咽炎真的再没有犯过?那就好!那就好!”郑源随和地答道。
郑源说,那小伙子是他一位年长同事的孩子,正在上高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那孩子经常犯咽喉炎,一犯病咽喉疼得就要打吊针,一打就是三四天,经常影响孩子上学,孩子和家长都很苦恼。就对同事说他可以给孩子开一副中药试试,那天他按照望闻问切四诊法给孩子看了看,觉得这孩子是偏肾阴虚的虚火上炎症,后来就根据“玄麦甘桔汤”和“六味地黄汤”加减开了一副中药,没想到孩子不仅很快就好了,而且很久都没有再犯病。
“哦,你慢慢也成了神医了,都怪我一直没有找你看看,你看我现在就是经常爱感冒、平时也没有胃口,稍微一运动,爬几层楼梯就有些气喘……”吴鹏说,“我到底应该怎么治呢?吃什么药呢?”
“我其实刚才就看出来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我通过看你的相貌体征,听你说话的声音,以及和你谈了一番话,已经看出了大概,你这是一个典型的气虚症!”郑源说。
“哦,气虚?这是什么意思?”吴鹏不解地问。
“气虚,是中医术语。《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你是因为气虚才经常感冒,才少气懒言,吃饭也没有胃口等等……”
“好啊!那你给我好好看看,也开一副中药调理调理怎么样?”
“没问题!我保证你几副中药下去,身体就会棒起来!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