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崇斌的头像

杜崇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6
分享

一位古稀老人的朴素心愿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他的祖先是北宋的一代贤臣赵瞻,而他是这位北宋名臣赵瞻的第36代孙。

他已年逾古稀,中等身材,微胖,满头白发,一身朴素的衣着,说话声音洪亮,但显得谦逊而内敛。他微笑着对我讲他这些年来四处艰辛奔走的历程,谈着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要为他的先祖赵瞻出一部书。他说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弘扬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小的方面来说,也是为了记住先祖的丰功伟绩,让湮没于千年岁月中的一位贤臣重见天日。

那么,赵瞻是何许人也?

打开《宋史》,就会看到《赵瞻传》: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父刚,太子宾客,徙凤翔之盩厔……

盩厔就是今天的西安市周至县。赵瞻的故园如今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二曲镇北辛头村,这个家族如今已传至第36代,赵瞻的第36代孙名叫赵存安。

赵存安先生就是现在坐在我面前的这位白发老人。

赵瞻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生于1019年,卒于1090年,他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任职,一生历任县令、屯田员外郎、知州、判官、户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副职),可以称作四朝元老了。他忠君爱民,直言敢谏,选贤举能,胸怀宽广,为人坦荡,一生颇有政绩。他的为人和作官都堪称一代大贤和楷模。在他去世后,太皇太后流着眼泪说:“可惜了,他是一位忠厚君子啊!”哲宗皇帝停止上朝两日,对他进行祭奠。去世后,朝廷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懿简。

赵存安先生今年73岁了。他是县林业局的退休职工。这些年为了保护赵瞻这位周至的文化名人,他先是倡导本族后裔集资,重新修建了赵瞻墓园,在墓园里安放了墓碑、赵瞻的石雕塑像,并对墓园进了绿化美化等,使毁于文革期间的赵瞻墓园又重新出现在北辛头村。该墓园现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着,他又不辞辛劳,多次自费出行,四处寻找发掘先祖的遗迹,他乘火车多次到山西万泉县、夏县、河南开封、四川成都、永昌县、重庆大足等地,拜谒和寻访先祖的遗迹。这些地方都曾经是赵瞻任职的地方,比如赵瞻在做万泉县令的时候,大兴教育事业。当时,政府想修建一所学校,但苦于找不下合适的地皮,后来县令赵瞻主动捐出自己的一块用于祭祀的私有土地,用来建校。受到当地老百姓称赞。再如,赵瞻在做永昌县令的时候,为了解决当地老百姓长期以来争水灌溉农田的问题,兴修水利,举全县之力,修筑了六条堰渠,解决了几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此举,不仅仅是使农业大获丰收,而且每年减少老百姓的赋税几十万,百姓对他交口称赞,把他比作周朝的贤臣召康公、杜伯。而重庆大足则是有一个《赵懿简公神道碑》,这个石碑很有来历,原文属于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103号石窟之中,而且碑文是由宋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撰文,书法家蔡京书丹的。

这十几年的辛劳,如今凝结成了三大本厚厚的文字资料。他给这本书取名《北宋宰辅赵瞻》。

他把这些资料从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放到我的桌面上,然后笑着对我说,您是作家,又写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赵瞻和张载是同时代的,所以我希望您能帮我看看,帮我修改一下。

我打开这些资料,认真地翻看着,这些资料大致包括赵瞻年谱、宦游(做官历程)表、来自于《宋史》的赵瞻传记、《赵懿简公神道碑》碑文、赵瞻的诗文、来自于历朝历代各种典籍史料的赵瞻生平拾贝、还有从报刊中搜集的当代人书写的关于赵瞻的名人轶事、故事、散文等,还有他自己和后裔们写的对先祖赵瞻的缅怀文章等等。

虽然我的工作很忙,还有自己的业余创作计划,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我看着这位白发老人眼神中流露出的深深的信任,和真诚托付心愿急切的样子,又听完他这些年为了实现自己朴素愿望而四处奔走充满艰辛的故事,真的不忍心拒绝他。于是,我用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帮他一页一页地看稿,认认真真地改稿,直到今天,终于修改完成了。

我看着书桌上这厚厚的三大本资料,想着一千年前的周至大贤赵瞻先生,他的形象在我面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和立体了。他似乎从书里走出来了,向我颔首微笑。

其实,认真研读和修改完这些资料,我不光觉得赵瞻有雄才大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忠君爱民的好官,甚至觉得他耿直的性格,直言敢谏的胆略,还有为人幽默风趣的谈吐,都有几分可爱和可敬。的确,他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先贤!

今年刚好是赵瞻先生诞辰一千周年。《北宋宰辅赵瞻》这本书就要面世了。我想,赵瞻先生如果在天有灵,也应该舒心地微笑了。

此文收录于《北宋宰辅赵瞻》(西安出版社2020年出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