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崇斌的头像

杜崇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30
分享

诗圣,浣花溪畔的诗圣

                                   杜崇斌

1、唐诗与诗圣

唐代,是一个令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朝代,其中之一就是灿烂的文化,而唐诗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从原始先民的歌唱——《诗经》的诞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终于成熟和繁荣于唐代。唐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就是诗歌,而唐代的人,三教九流,从上至皇帝、宰相,下到大小官吏、平民百姓,甚至宫女、僧侣、乞丐等等,都会写诗,因此,唐代流传下来的诗歌真是不计其数。就拿至今收录唐诗较全的典籍《全唐诗》来说吧,也收录唐诗四万八千多首,涉及诗人二千二百余人。真是灿若群星,灿若银河!

唐诗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最瑰丽的组成之一,是中国文学可以和世界任何国度任何民族的文学媲美的瑰宝之一。

直到现在,中国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国人的影响。

我敢肯定,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有唐诗的元素。是唐诗给了东方这些龙的传人三分高贵,七分儒雅。设想如果没有唐诗,现在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子?至少语言会少了许多诗意的美感,情感会没有那么多的丰富的内蕴,思想的田野会贫瘠许多。

在中国说起诗人,你永远无法避开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就是李白,另一个人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必然是杜甫。中国诗歌的发展成熟繁荣于唐代,而唐代的两座诗歌高峰分属于李、杜。我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杜崇斌著)之前,曾研究过杜甫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慢慢喜欢上了杜甫,我为杜家有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大诗人而自豪!

杜甫(712-770),一位伟大的盛唐诗人。他的名字和作品早就传遍了世界,至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中,都保存着不同文字译本的他的著作,更多的国家的文学教材中,也学习着鉴赏着他的诗歌。这真是应了他的一句诗歌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他活着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困苦啊,忧国忧民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也是穷困潦倒的一生,但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诗歌一样,熠熠生辉,永远闪烁在诗国的星空。

也许正是因为他太有名了,他的诗歌太伟大太厚重太博大精深了,除了仰视,我们往往不愿意更多地触及他。


2、诗圣:世界级的大诗人

几年前的一天,忽然听到一则新闻,说是我们瑰丽的唐诗被译成英文,出现在英国伦敦的地铁里,其中首选的就有杜甫的诗歌。昨天为了搜索杜甫诗歌的英语译本,忽然发现了一个国外的文学网站,其中就有我们伟大诗人杜甫的画像照片和诗歌专辑。当时很兴奋,虽然我的英语水平不高,但有几句诗我还是能读懂的,于是就转摘了一首他的《春望》的英语版本:

A SPRING VIEW

Du Fu

Though a country be sundered,hills and rivers endure;

And spring comes green again to trees and grasses

Where petals have been shed like tears

And lonely birds have sung their grief.

……After the war-fires of three months,

One message from home is worth a ton of gold.

……I stroke my white hair. It has grown too thin

To hold the hairpins any more.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些,真是应了老杜的两句诗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虽然这两句诗是他送给好朋友李白的,但用在他自己身上也一点不为过。

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人生理想的大诗人杜甫啊,也曾经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上下求索,但当后世的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纵观其一生,遍览其遭遇,不禁会感叹,那是怎样的人生啊,颠沛流离,历尽苦辛,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凄然死去。

往往合上他的诗歌读本的时候,我就会想,我不知道老杜活着的时候是否能想到今天他的文学成就,是否会想到后世对他的推崇,是否会想到21世纪异国他乡那些碧眼紫髯的外国人也会通过另外一种文字喜欢上他的诗歌。

对于这种荣誉,他是享受不到的了。我只希望他在九泉之下,忧郁的心灵能略微宽慰一点,因为他为中国文学赢得了荣誉,使我们这些唐人的子孙可以在诗歌艺术上傲视全球。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所以,大概西方人读起杜甫的诗歌,欣赏和喜欢的程度,就像我们今天阅读雪莱、拜伦、叶芝等大诗人的诗歌一样。

诗圣杜甫,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诗人!

这大概是饱经沧桑的老杜当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3、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

他太幸运了,生在了盛唐的巅峰时期,家境也算不错,父亲当过一个小官。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开明、最繁华、最富丽的时代,思想空前开放,物质空前繁荣,国力空前强盛。大唐的首都长安,成了世界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每天都迎接着前来朝拜的四海宾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原籍湖北襄阳。他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的父亲曾当过一个县令,据说他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他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由于家境不错,杜甫在三十六岁以前,主要以饱读诗书和漫游大好河山为主。这一个阶段,无论是学养知识、生活阅历和文学艺术的积淀,都为他后来的高超诗歌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后来他的一生来看,这一阶段,其实是他人生中最好的时期,无忧无虑的读书时光,涉世不深的单纯,年轻气盛的理想和抱负,都可从他的两首诗中看出来,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杜甫在三十六至四十六岁十年的时间,生活在长安。这一时期,杜甫曾在长安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弄权,说什么“野无遗贤”,那一年杜甫和所有的应试者一同落榜。后来为了求取功名,他曾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杜甫在四十四至四十八岁之间,主要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曾被叛军俘获,身陷长安贼营长达一年多时间,这使他有机会亲历和目睹了叛军的残酷杀戮和罪恶行径。

这期间,他创作了《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著名诗篇。后来他乔装逃出长安,不辞苦辛投奔凤翔临时朝廷,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后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兵败事件辩解,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被贬后,他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平叛战争,一路走来,所到之处,看到的尽是老百姓的悲哀和血泪,于是他以亲历者的眼光写出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巅峰之作:“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 在四十八至五十九岁的十一年,是大诗人杜甫生命的最后十一年。在此之间,由于官军在安史之乱中大败和关中饥荒,不得已杜甫弃官携家人开始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他的好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后,他又开始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漂泊生涯。后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可怜一生忧国忧民的苦难诗人只活了59岁(虚岁),就驾鹤西去了。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4、浣花溪畔的诗圣:

由于安史之乱中官军的大败,我们48岁已年近暮年的老诗人杜甫先生无奈弃官携家人开始逃亡。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只能在他的诗歌中约略知道一鳞半爪,但就是这很少的信息,都足以令我们为之伤痛。

正如他在《羌村》中写道“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还有,“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凡此首首诗歌,读后,无不令人为之掩卷长叹!

他们一家忍饥挨饿,徒步几千里,从洛阳到陕西华县,从华县到富县,再到甘肃天水,最后穿越秦岭,来到了成都,辗转流离漂泊,只是为了最普通老百姓的一点愿望,那就是在这个乱世能活下去。

在战争年代,活着,是一个艰难和悲惨的话题。

战争带给广大老百姓的永远只能是罪恶!

成都,天府之国。后世的诗人应该感谢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是她,在大唐的危难时期,接纳了我们这位贫困落魄的大诗人。到了成都后,在西郊浣花溪畔,他结了一个草堂(后世称之为“杜甫草堂”),过了一段虽然贫穷,但精神愉悦的生活。在这里,他写下了240多首风格清新,格调明快的诗篇。“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虽然是茅屋草舍,但我们的诗人有时候仍能写出这样的恬淡美丽的诗句,对一场如期而至的好雨,他仍能感叹着说“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浣花溪,是一条美丽的小河,河水清澈,河边绿草茵茵,开满了各种野花,这里远离闹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里,大概更适合诗人居住。

杜甫于公元759年冬天到达成都,公元765年仲夏离开成都,又开始了他在中国西南的漂泊生涯。这样算起来,我们的诗人在成都生活了近乎六年,其中在草堂生活了近四年。

浣花溪畔的诗人,一位临水而居的贫穷诗人,开始了物质贫穷而精神富足的草堂生涯。

这近4年的时间,是诗人一生中最后一段安宁、平静,也算幸福的时光了。

在成都草堂期间,有一个人对我们大诗人的帮助很大,后世研究杜甫的人,都无法忽略他。

他就是时任剑南节度使的严武(726-765)。严武是杜甫的好朋友,虽然一直从政,而且是武官,还比杜甫小14岁,但他对杜甫的诗歌很是推崇。他们都喜欢诗歌艺术,曾经互相唱和,现在的《全唐诗》收录严武诗歌六首。大概是因为共同的爱好吧,严武经常来草堂拜访杜甫,在生活上照顾和接济杜甫。后来,还邀请杜甫在他的手下做了一个六品的小官——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世称他为“杜工部”的原因。

还有诗人高适,当时曾任彭州刺史,也曾经帮助过杜甫。

年近暮年的大诗人,多亏这些好朋友的帮助,否则,我们后人就不会看到几百首杜甫的华章。

后世喜欢杜甫诗歌的人,都应该感谢这些善良的人。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写下了《蜀相》、《水槛遣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不见》、《江畔独步寻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远离了安史之乱的烽火硝烟,远离了战争的血腥杀戮,经过含辛茹苦的千里漂泊,老天有眼,我们诗人一家终于有了一块栖身之地,这就是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几间草堂。

草堂,对我们的诗人意味着什么呢?

在世人看来,几间茅屋,远离闹市,在荒僻的郊外,在一条小河的旁边。没有诗意,只是显得荒凉、落寞而凄清。

然而在这兵荒马乱风雨飘摇的乱世中,一个逃难的家庭,能有这么几间简陋的茅屋,大概也足以安慰一个贫困诗人的灵魂,那是一个伤痕累累的疲惫诗人的灵魂。

春天,一场濛濛细雨飘起来了。我们的诗人站在草堂的门廊下远眺,他看到了什么呢?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多么开阔美丽、富于生机而又幽静恬淡的田园风光啊,只有恬淡、安宁、闲适的心灵才能感受到这样的景物。可见我们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不错的,这正是一个诗人应该有的心境啊!真是应该感谢这几间简陋的茅屋了。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场如期而至的好雨飘洒起来了。

春雨,就像一位可爱的天使,知道世间万物需要雨露的滋润和浇灌,于是她就随着柔和的春风轻悄悄地来了,并带来了几多清新和诗意。一场好雨能使农作物丰收,能使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老百姓有一个好的收成,能给他们带来几多对明天的希望。

于是,我们忧国忧民的诗人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听他的叙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从质朴而清新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诗人的满心喜悦之情,他因为好雨而“喜”,也因为老百姓的希望而高兴。这是怎样的情怀啊!

杜甫大笑过吗?大概不曾有过吧。你可曾见过一位历尽苦难的忧郁大诗人的欣喜若狂?但当国家的危难命运出现转机的时候,他大笑了!

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永远注定不能偏安独处于一隅,在恬淡闲适中,只写一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歌。他要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心永远与苍生、社稷的命运一起跳动,这样就注定了他要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是,当大唐的军队收复了河北一带叛军所占领的土地,当叛军头目史朝义战败自缢身亡,当叛军的大小首领纷纷倒戈投降的时候,当安史之乱平息的时候,我们的诗人欣喜若狂了。

他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草堂的日子里,诗人没有忘记他的好朋友李白。

李白和杜甫,大唐诗坛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们闪烁在诗国的星空,永远遥遥相望,相互勉励,惺惺相惜。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诗国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由于山路迢迢,山水阻隔,他和李太白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但他的好朋友会经常出现在他的梦里。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由于错误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军队,李白当时被流放夜郎,正遭受着世人的非难和不公的待遇。于是杜甫在他的一首诗歌《不见》中,愤愤不平地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并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了诗仙李太白的豪放胸怀和出众的才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对人的评价是客观的,也是有水准的,但对于李白,他从不吝赞美之词,他曾在另一首诗中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总是用最热情最富于想象力的诗句赞美李太白的文学才华。可见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

在草堂生活的那一段时光里,他还常去锦官城外寻访和拜谒诸葛孔明。三国蜀相诸葛亮高风亮节,他不仅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地以超绝的才能和智慧治理蜀国,而且办理政务开诚布公、清正廉明,深得民心,后来他因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一代贤相诸葛亮一直就是杜甫的人格偶像,他爱诸葛亮,他景仰诸葛亮的人格精神,因此他在《蜀相》中哀叹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然,在风雨飘摇的尘世上,我们诗人那脆弱的几间茅屋,怎能抵挡得住暴风雨的疯狂肆虐呢?

看来,深重的忧虑永远也不会离开他的左右。

但当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屋内四处漏雨,苦不堪言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是小我的忧伤吗?是小家庭的忧虑吗?

不是!

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怎样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啊!只有忘记了小我,胸怀天下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可以说,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人文关怀的高度就已经达到了托尔斯泰和雨果的高度。因此,在今天,我们纪念和缅怀中华民族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我在创作长篇小说《大儒张载》 (杜崇斌著)的时候,就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因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也是张载的偶像。杜甫是一个真实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诗人,经历了人间的百死千难,一路坎坷,颠沛流离,走过了艰难困苦的人生之路,见证并记录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虽然一生艰难坎坷郁郁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特别是他从未放弃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政理想,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正因为他心里装满了苍生、社稷、黎民,他才会写出“三吏”、“三别” 这些关注社会苍生的不朽诗篇。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用诗歌写就的历史。

清瘦的诗圣的雕塑耸立在杜甫草堂,以炯炯的目光注视着人世间的苦难。

草堂内外,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清清的浣花溪水淙淙地流淌着,日夜吟唱着一位大诗人那不朽的诗篇。

浣花溪畔的诗圣,一座让人仰视的雕塑,也是一座矗立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如果仅仅因为他诗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就将“诗圣”这一桂冠授予他,大概也不能服众。

想一想,一个诗国,上下五千年,产生了多少伟大的诗人啊,但只有一个人能当此至高无上的殊荣,仅仅是偶然和幸运的因素吗?非也!

杜甫的诗歌转益多师,众体兼备,无论是律诗、绝句、古诗、乐府,每一种体裁,他都有上乘之作。而且他博采众家之长,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在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有诸如“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雄浑奔放;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郁悲凉;有“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平易质朴;有“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的辞藻多彩富丽;更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浪漫飘逸。

的确是这样,诗圣杜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注:此文发表于《三秦散文家》《有听读书》公众号,后被百度教育制作成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录入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网络点击超过100万人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