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也是唐代的两座诗歌高峰,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李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被后世文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也来谈谈这个话题。
高山流水遇知音。杜甫一生都对李白很热爱、很敬重,也很崇拜。这不仅仅是因为诗歌的原因,还有人格崇拜和对友谊的珍视,当然深层次的原因,还有灵魂和精神深处的默契与交融。这些,均能从杜甫写给李白的十几首诗歌中可以看出来,比如赞美李白的诗歌才华:“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人生的看法:“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对李白的规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对李白的苦苦思念:“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对李白的同情与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对李白人生成就的高度评价:“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但是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歌却寥寥无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大约只有两三首。因此,有人说,杜甫一直是李白的崇拜者和粉丝,但李白却没有把杜甫当做真正的好朋友对待,感觉杜甫一直是“单相思”。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从现存的李白写给杜甫的三首诗来看,我认为李白对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在李白的眼里和心里,对杜甫的友谊都是很珍视的。
李白是天才级诗人,被称为“诗仙”和“谪仙人”,他的诗歌浪漫瑰丽,狂放不羁,而又潇洒飘逸,有吞吐日月,包孕宇宙的气象,所以无人能模仿与超越。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一生都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思想的自由,所以可以说,李白是以气质作诗的,他的诗歌只能令我们仰望与仰慕,抑或惊叹,却难以学习与模仿。但杜甫就不一样了,杜甫的诗歌集前人诗歌艺术成就之大成,重视写实,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民间疾苦,悲天悯人,沉郁顿挫,慷慨而悲壮。杜甫的诗歌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也有章可循。
杜甫比李白小11岁。杜甫虽然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美政理想,但他怀才不遇,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苦辛,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凄然死去。可以说,杜甫在活着的时候,并不出名,他的知名度甚至还不如王维、孟浩然、高适、王昌龄等诗人,当然更是与“谪仙人”的李白相差甚远。杜甫的“诗圣”地位的确立是他去世多年以后的事情,当然这与后世的诗人的评价有关,比如元稹、白居易、韩愈、王安石、闻一多等人曾对杜甫给予高度的评价。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被称为太阳遇见了月亮,老子遇见了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事件。当然李白和杜甫,也被后世称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这样的一个很早就成名、诗风飘逸浪漫的“谪仙人”,也是一位追求自由,不循规蹈矩的艺术狂人,在他的眼里,杜甫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会把杜甫当做真正的好朋友吗?
请看李白写给杜甫的三首诗歌:
1、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2、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3、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
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歌第一首应该是唐朝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写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那一年秋天,杜甫在漫游齐梁时,与李白相遇,他们共同游览大好河山,骑射、打猎、豪饮、吟诗作赋,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候杜甫是34岁,还没有入仕,那时候他的状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当时李白是45岁左右,刚刚离开长安,正处在人生的失意阶段。李白曾在唐王朝任“翰林供奉”的官职,经历了人生大富大贵的阶段,但他后来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恃才傲物,得罪了权贵,于前一年(公元744年)被赐金还乡,离开唐王朝权力的中心长安。 写过这首诗后几天,杜甫就与李白分手了,杜甫去了长安,李白留在了山东。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这首送别诗没有忧愁和伤感,李白以“诗仙”狂放不羁的豪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杜甫真挚的友情,诗歌以“醉别”开始,豪饮干杯结束,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有人以鼓舞和希望。特别是“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一联,慷慨豪放,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与杜甫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生活气息浓烈,极富于感染力。
过了些日子,秋意深了,秋声萧瑟,触动了李白的情感,于是他提笔写下了给杜甫的第二首诗歌《沙丘城下寄杜甫》,写得情深意长,情景交融,感情非常真挚。特别是最后一联“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托物言志,以一河浩浩荡荡的汶水,表达自己的对友人杜甫那汹涌澎湃而又绵绵不绝的思念,意境壮阔而深邃,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种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是增添了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第三首《戏赠杜甫》至今还有争议,有人说作者不是李白,但我更相信这是李白所作。因为它收录于《全唐诗》,作者为李白。至于作诗的时间,一说是李白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初夏,出长安在洛阳与杜甫相会时所作;一说是作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我认为是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因为从诗的内容来看,大约只有友谊深厚的好朋友,才可以这样毫无顾忌地随意开玩笑吧。
这大概是他们的最后一次相遇吧,此后他们就如飞蓬万里征,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这一次,李白又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戏赠杜甫》,在轻松幽默中流露出几多关怀、同情和劝慰,感情也是真挚的。特别是这两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一问一答,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仔细品读,就会想见,大约只有真正的知音朋友才可以这样毫无隔膜地开玩笑,才可以这样随意而开心地说一些玩笑话,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所在。
读了李白写给杜甫的三首诗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李白对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李白也把杜甫当做真正的诗友。“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可以说,只有感情很深的好朋友才能如此重视分别,甚至在别后触动思念之情,写出这样富于想象力而又情深意长的诗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灵魂其实是孤寂的。而且,在那个时代无人能理解和欣赏他们。 他们孤寂的灵魂,就如同大儒张载一样。我在创作长篇小说《大儒张载》 (杜崇斌著)的时候,就经常思考这些问题。但是,李杜两人具有几乎同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都有伟大的匡扶社稷的美政理想,也都具有超绝的艺术才华,他们怀才不遇,他们恃才放旷,他们悲天悯人,他们志趣相投,他们也都爱喝酒,他们都爱大好河山,他们在艺术的瑰丽世界里做梦与飞翔……
李白和杜甫,他们其实是互相欣赏对方的。比如说杜甫,在整个大唐诗坛,他是最理解李白的人,从他写给李白的许多诗歌中可以看出,那是心灵深处的理解与精神上的交融,无人能及。当然,在李杜的短暂相遇与漫游的那一段时间里,李白凭借着天才的艺术才华和眼光,一定是能看出初出茅庐的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不同凡响的,他在内心深处,对杜甫更多的是钦佩与欣赏,还有大哥哥对小弟的一份呵护。可以说,他们无疑是大唐诗坛的一对知音。
注:此文发表于“唯美文学园”公众号和豆瓣网
2024年12月19日22:30作于碧云天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