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达文的头像

陈达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02
分享

白莲洞揽胜

俗话说,广西是无洞不成山,言其溶洞分布之广。来到广西之后,才知道这话并非言过其实。除峥峥奇峰、嶙嶙怪石之外,异趣横生的岩洞则是一大奇观,七星岩、芦笛岩、依岭岩早已名扬遐迩,但我们这次去的白莲洞博物馆,则是一般游人鲜见的独特去处。

白莲洞的风韵比其它岩洞更胜一筹。它清幽静雅,超凡脱俗,绿树苍郁,小径纵横,富有南方园林气息。游人步入庭园,迎面是伟岸的白面山,山麓逶迤处亚热带的丛莽之中,猿人塑象和剑齿象等古代动物的巨大石雕星罗棋布,在树影绰约之间如怪兽出没,使人仿佛置身于史前时代的荒野。

这里确实曾是一片荒野。它虽然距柳州市区只有12公里,但几年前仍是人迹罕至的荒郊。1984年4月,著名的人类家裴文中教授来到这块宝地,慧眼识珠,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发现潜在的科学价值,提议加以开发。经过一年多的开创,即初具规模并对外放,成为一座独特风格的洞穴博物馆。

博物馆的主要展厅白莲洞,延绵于白面山山腹之中,洞的入口在山麓之下,而出口却在半山悬崖之上,洞内迂回盘旋。我们沿着长达1870米的游览栈道,观赏了六个层面的瑰丽结构,石幔如瀑布凌空飘逸,似山穷水复,但钻过狭窄的石罅,又豁然开阔,顿感柳暗花明,原来这是一座可容千人的大厅。大厅上穹石钟乳垂垂累累,如晶莹的葡萄,但又似固化了的水珠。俗话说“水滴石穿”,但这里则是“水滴石生”的天国。石钟乳上冰冷明澈的水珠儿,正在不舍昼夜地溅落,生于毫末之微的怪石,铸就了奇伟壮观的图画。

广西地处亚热带,降水丰富,溶洞内暗河纵横。白莲洞就是一条长达370米的地下河。导游说,在雨多的春夏季,河中可泛舟畅游。可惜我们来时已是枯水季节的初冬,源竭流断,暗河已成死水一潭。但见清澈透底,寒气袭人,以投石试之,则闻水声嘭嘭,在寂寥的洞中震耳回响。水波渐息之后,许多长约半尺、眼晴已经退化的“盲鱼”在石隙暗穴之间游戈从容。与洞中盲鱼为伴的,是成千上万的蝙蝠,麇集在洞顶穹窿处,手电筒光照到它们,忽地哗然飞起,吱吱有声。这些洞穴的最早居民世代繁衍,已不知多少年了。

此时,我们似乎沿着时间的长河,回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叹空间之杳杳,时间之无穷。我想起一位苏联作家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把地球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生命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两个月出现的,人类大约出现在最后一天的23时45分,而有文化记载的人类历史只相当于这一年最后的几秒钟。也许在古代,当人类还不会建造房屋的时候,象白莲洞这样的天然洞穴,就是他们理想的御寒、避兽、赖以栖息之所。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就设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而我国南方的猿人化石柳江人就是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洞穴中被发现和命名的。当年发现柳江人的通天岩离我们现在驻足的白莲洞相距不远,可惜时间仓促,我们不能前去一睹其风采。

柳江人出土的环境告䜣我们,并不是所有岩洞都适合原始人居住。从白莲洞的条件来看,它的洞口高出地面几米至几十米,既可防水淹,又可御猛兽,它洞口朝南,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常年不干涸的暗河作为生活水源,它完全可能成为猿人理想的聚居场所。而白莲洞也确实发掘过古人类及其与之有关的鱼及河蚌化石。博物馆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白莲洞的优越条件,以发掘物为线索,布设了古人类生活场面。在暗河边,有手持木叉捕鱼的猿人群象。在河蚌化石出土处,塑立猿人烧食河蚌的情景,其情其态栩栩如生。

作为一个洞穴科学研究博物馆,除人类学外,它的研究对象有民族学、岩溶学、地质学、矿物学以及水文学等与洞穴有关的分支。它系统地陈列和展示了广西古人类研究的成果和有关洞穴的科学知识。这种学术和科普相结合的构想,给观者以深刻的印象。

我们用了一个多小时,饱览了洞内奇观后,来到半山腰上的洞口。在这里,迎着初冬和煦的阳光,南国的碧绿和温馨尽收眼底。洞口边的崖壁上,镌刻有许多书法家、学者的题壁和墨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文中教授的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的中心……。”从题词可见,裴教授对白莲洞博物馆属意之深,寄望之厚。前瞻博物的远景,它将进一步完善和恢复古代原始森林和生态环境,成为一座“史前动植物园。”

1991年冬写于湛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