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文
闪古烁今,闻名中外的爱晚亭,我梦寐已久,终于在世纪初的一次长沙诗会与它邂逅。那时我在浓浓的秋光里,兴高采烈地小游了一回。
那天诗会结束,我从毛泽东文学院出发,浏览了岳麓书院,脚步便直逼爱晚亭。我来到岳麓山脚下的时候,已近傍晚时分。只见一条窄窄的斜路,曲折蜿蜒。清水潺潺的涧流伸向树木茂密的山林,巉岩突兀的山峰显得峻奇磅礴。那座二百多年历史的爱晚亭,巍然屹立在半山腰,飞檐斗拱,琉璃卷瓦,一种奇崛凝重的风骨,豁然岳麓时空。苍褐厚实的石桌石凳,古朴典雅,廊柱护栏与之相映衬,显得尤为协调和谐。凭栏远眺,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这时候,天边的夕阳在白云里踯躅,余辉胭脂般抹在岳麓山的浓林上。秋之灵光在林中漫步,在枫叶的摇曳中闪烁,而晚风抚摸枫叶的声音在荡漾,让人感受着秋的颂歌,秋的磅礴。
深秋的天空高远宁静,那清澈的池塘,起伏的山林,悠悠的白云,远处的人家,尽收眼底。此时此刻我的诗兴在翻飞。
可惜时间太仓促了,步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短暂的停留。巡礼式的浮光掠影,令我的思绪像一只发现猎物的苍鹰,掠过岳麓山衍生名篇佳句的景致,越过爱晚亭的历史云烟。
夜幕将垂,夕辉缕缕。晚霞流丹的岳麓山,似乎一副先圣神容,尤显崇高、庄严。爱晚亭是岳麓山之胜景,自古至今,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留下的诗文多若星辰。
爱晚亭没有浮华外表,从其身上看不到像华山、黄山、峨嵋山那些仰目苍穹亭子的磅傲,看不到像苏州园林亭子那种娇贵,更看不到北京石景山万春亭那种逼人的匠气,倒颇有几分西北边陲那些被烽烟熏染,风沙打磨亭子那种苍拙。其实爱晚亭蕴存的是硬朗的人文历史风骨。
爱晚亭因唐诗而得名,因地灵而闻名,因人杰而盛名,因历史而深邃。只要了解爱晚亭文脉渊源的时候,你才惊诧爱晚亭底蕴的深厚而庄重;你才发现爱晚亭闪耀着共和国历史的光辉,在华夏大地千千万万亭子中唯爱晚亭尤为璀璨。
我将要离开爱晚亭的时候,却被那条通往爱晚亭的斜径的清幽吸引,仿佛它一头直通时光的深处,一头连接历史的深扉。我的好奇心和对斜径深邃的思索更加强烈。
此刻,从斜径直通时光的那头传来隐隐约约车马声。他来了,那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时光,马车驮着一位满腹才华的诗人,时快时慢的笃笃马蹄声,时高时低的佩玲声,衬托着他那寂寞落魄的神情。这位胸怀远大抱负而被人排挤的晚唐诗人,是来岳麓山拜访朋友的,路上那山路,那溪泉,那白云,那人家,那撩人心思的清脆鸟鸣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而岳麓山傍晚枫林的旖旎,却令他停下车,来到爱晚亭旁。他先一个人沿着青石小路,攀上爱晚亭小憇,然后令书童端来一杯清茶一樽老酒。这时诗人惊喜发现在夕辉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令这位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的诗人兴致勃勃,那寂寞落魄的神情早已随风而去。
诗人的诗意如红叶一样燃烧,像泉瀑般喷涌飞扬。他那张满是岁月刀痕的脸已被翻飞的诗情烧得通红。他捋着须,魁梧的身影被夕阳拉得斜长。已有几分酒意的诗人已抑制不住诗兴的喷涌,他拿起笔在亭壁上自由挥洒:“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挥洒完便悄然离去。这首七绝就是晚唐诗人杜牧留下的被世人吟颂千古的《山行》。
然而这一小段梦般的时光在错位,但诗意与爱晚亭的情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仿佛在一千年前杜牧就为爱晚亭绘就,而我与爱晚亭的邂逅是早年的心灵之约,恍若磁石于铁的感召,使我来也迷醉,去也缠绵。眼前的爱晚亭让我觉得其内蕴充满唐诗的丰腴,宋词的瘦劲。迢遥的诗人啊!迢遥的爱晚亭;迢遥的诗意啊!迢遥的梦,使我在烂漫的情怀里品味着记忆中的梦幻时光。然而在陶然中,亭畔那挺拔的树,气宇轩昂,展示凛不可侵的气节,令我景仰同时,轻叩爱晚亭的历史门扉。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最早叫红叶亭,又叫爱枫亭,后取杜牧《山行》后两句诗之意改名爱晚亭。
那时,爱晚亭是岳麓山上默默无闻的山野亭子,尽管一些文人墨客赋予它灵魂,可它倒像一个闲云野鹤,其境界只局限于清风朗月的吟哦,翰墨丹青的缭绕,淙淙琤琤动听的溪涧鸣响,以及岳麓山季节的律动。
到了清末,时代嬗变的云烟,似乎让它长出了时代的触须,它俯视过湘江的水逐风云,听过湘水拍打江魂的涛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列强铁蹄践踏山河的悲酸,令它难以在山林里独善其身。其实,自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国门咆哮那一刻起,它就不再是供人们观赏的风景玩物,而它的灵魂注目着民族的存亡。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它抖开书卷气与深闺的懦弱,投身时代的滚滚洪流。一九二一年七月,嘉兴南湖的红船扬帆启航,革命的洪流波澜壮阔,它看到了起航的红船一路劈波斩浪。南昌起义的枪声,更令他敞开胸怀,伸出臂膀,迎接革命风潮的到来。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它见证了青年时期华章经纬的毛泽东,在此冒着血腥风雨进行革命活动的历程。它洞悉了一代伟人韬光养晦,卧薪偿胆的胸怀壮志;预见了一代伟人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风采。在革命大潮中,它感受过秋收起义的喜悦,也担心过湘南起义前的漫漫长夜。爱晚亭就这样在革命洪流跌荡起伏的波谷中不断充实着,丰满着,锻造着铁铮铮的风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那段旷古罕有屈辱史让炎黄子孙心碎,那血泪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被挨打。
一个民族能长期地一如既往地以史为鉴,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前进动力。传奇总是出现在历史转折处,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其星星之火,能燎原之坚毅,成为中华民族的救星,成为历史的传奇。一个世纪过去,爱晚亭铭记着那段历史的疼痛,更珍藏着新中国建立的光辉历程,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诞生不久就将爱晚亭重建;历史更加不会忘记,一九五二年,作为共和国开国元首的毛泽东主席,日里万机,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曾为自己遮风挡雨的那座屹立在岳麓山腰上的亭子。他庄重地提起那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笔,写下“爱晚亭”三个遒劲大字。伟人的墨宝镶在亭额之上,从此爱晚亭蓬荜生辉,闪耀着共和国红色光环,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近百年来,自春至夏,自辰至暮,来自各地的人们带来无数人无限的敬意,来到爱晚亭,亲近一代伟人留下的足迹。
我肃穆地站立着,仰望着爱晚亭的历史高度,感受着爱晚亭的神圣,从中看到了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脊梁,民族的尊严,民族的气节,民族的希望。随后我满怀敬意地将这些思绪以及我拾起的一片红叶揣进怀里,与爱晚亭依依作别。
然而,此刻岳麓山团团跳跃似火的枫叶似乎是爱晚亭溢出的盛情,温暖着深秋的寒意,而整个清风塘峡谷显得寂静而空灵,寂静得可以听得出风爬过树叶的声响;空灵得可以感受到时光在行走。而天际那抹晚霞仿佛是杜牧没有远去的燃烧诗意。
与爱晚亭短暂的邂逅,却是一次灵魂深度的浸润,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平凡之躯浸染了神圣之光,心底也有一股岁月的激情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