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续光的头像

董续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3
分享

老屋(续二十)连载

                 老            屋

                     续二十

                         26

做梦?是的,能不做梦吗?

那时候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初一十五没得闲。农忙时节出大汗,农闲时期去造田。一年下来,他们获得的收益,往往解决不了温饱,所以他们羡慕城里人,羡慕工人,羡慕脑力劳动者。活得体面一点,富裕一点,丰富多彩一点,是他们的梦想!

其实,也有招工,也有提干,还有推荐上大学,但没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招募制度,招募谁,是“长官”说了算,普通农家子弟,哪有这个缘分!当然少数退伍军人,尚能分得一杯羹,实乃万幸。

大家明白,实现跳出农门的梦想,不能指望读书了。所以人们对读书的热情不是很高,孩子们识得几个字,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过我对读书,倒是情有独钟!

因为一路走来,老师们反复强调的“又红又专”,让我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望。特别是,一次偶然的遇见,却让我坚定了对知识的追求。

老屋的斜对面,有座布瓦窑,新近住进一位老僧,他俗家与我同宗,属祖字辈。当年红卫兵大砸寺院,将他从五台山,遣返回了原籍。出家人哪里都是家,便安居在布瓦窑里。

我觉着新鲜,也随着垸里人去拜访。他似乎对我很熟悉,说:“你家祖上向善,积了厚德,后人会有好报。不过,你要多读书,改变命运还得靠自己,腹有诗书人自华!”

又鼓励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如能推荐你上高中,你要好好珍惜,如果不能,也不要消极,自学也是成才之路,成功属于执着追求的人!”

老僧的话,醍醐灌顶。那些轻蔑,那些讥笑,那些茫然,却变成了鼓励和希望。

阳光下,废弃的布瓦窑是那么典雅,那么明净、那么宽容。旁边那些湖田,返青了的晚稻秧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

几只喜鹊从我身边撂过,飘落在池塘边葱绿的树梢上,喳喳地叫过不停。敢问:当有喜事来临么?

                             27

让人热不可耐的持续高温,随着交秋过后的几场暴风雨而渐渐退去,老屋变得凉爽起来。

大队会计高兴地对父亲说:“恭喜,恭喜,你儿子入读大金高中的通知书已经到了,请顺便带回去吧!”

父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说:“开玩笑吧?”

会计将通知书递给父亲,说:“中学的陈水云校长和程维华老师,特的赶来我们大队,要求推荐你儿子上高中。你也知道,我们大队共有九个需要推荐,却只能推荐三个。好在你儿子是中学包送的,别人攀比不得,但手续还得我们办呀。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你的历史问题而影响你儿子的前程,虽然大队干部面对群众是有些压力,但仍然同意了中学的要求,推荐你儿子升高中!”

父亲拉着会计的手,激动地说:“谢谢大队领导,谢谢校长和老师!”

当然,大家心里都清楚,上高中,对孩子的将来,未必能带来什么光明,但作为家长来说,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被推荐上,这样就保住了孩子和家人的脸面。

经常挨批受斗,被踩在“脚底下”的父亲,早就没什么脸面了,但这一次,却因我能升高中,倒也光彩了一回。于是他对继母说:“再苦,也要让儿子把书读出来!”

大金高中,设在苏家脑旁边的土坡上,县区公路(土路)擦边而过,它的前身,是一座古庙。

远远望去,校门内,有一高高的水泥牌子,上面写着八个醒目大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校园内,一排排阔叶树,阳光下,挺拔葱翠。

教室,操场,宿舍井然有序。

校长崔俊明,极具教育和管理经验。他一脸严肃却又透着慈祥,师生们无不敬仰。

林子正、蔡炎坤、叶文生、舒怀、杨作豪,还有彭老师、张老师、刘老师等都是饱学之师。

校长说:“把失去的时间争回来,把失去的知识补回来!”

师生们的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

本应是小学课程,而又没有学过的汉语拼音,却成为我们高一的补习课。

英语课也开设了,我们则从A、B、C、D开始学起。

学校和班级,经常举行科目比赛。我们的精力,全都集中在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

每个星期六,我得步行三十多里的土路,回到老屋背米拿菜。

继母为了确保我每周能拿到足量大米,每日不得不从家人的牙缝里去挤,因此家里人,很少能吃到白白香香的大米饭。

尽管学校厨房里的菜,仅两分钱一份,却因家里钱少,我也不敢奢望。带来的咸菜,已经变味儿了,仍是难得的腹中之物。

正当我们心无旁骛,埋头苦读的时候,批林批孔批周公的运动开始了,校园里贴满了大字报,敢于反潮流的浪潮正在掀起……

           (待续,请看续二十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