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晓辉的头像

杜晓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6
分享

寻觅武功古城

一个雨声嘀嗒的午后,我和张翔开着车子从周至马召出发向西奔去,行止有个写着“西骆峪”牌子的下面,张翔便给我们讲起了有关西汉末年的赵朋率军从古骆国追杀王莽至武功县城的故事。这个话题让我陷入了沉思之中,长期以来,纠结于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此时又在他的故事中开启了尘封岁月的锈锁,露出了追溯的曙光,在脑海里不断地变换闪烁。我又一次在追问,在思考,在推测,在判断,武功县是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设县的,至今已有2366年的历史,而《武功县志》只记载了“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七月又在中亭川筑武功城(即武功镇)”的史实。 那么,北周之前的九百多年里武功县城又在哪里?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她的文明又是怎样的产生、怎样的传递?为什么志书史料中没有记录下来呢?

利用休闲时,我翻开随车带的好些史料文献,又一次对秦时代的武功县城以及后来的城市作了详尽的解读。历史上的武功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地理概念,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采先祖武公‘设县’之本,于十二年,围咸阳,筑冀阙,徙秦都,聚小乡,集大县,第一次在全国设四十一县。武功县为其中之一”。这或许是秦孝公感恩武公大德、大行、大功、大举而用先祖之名设县、命山、改河,旨在加以弘扬祖辈功德的缘故吧!长期以来,有关“武功山”和“武功县”的来由说法彼多,一说“武功”一名的由来是周武王伐纣有功而来,一说因“武功山”而名,还有说是苏武持节十九载有功而来,等等。不管从时间概念上有无颠倒,那都是人们对地名历史寄寓美好想象谈论的一种说法而已。但,要知从时间叠进上,周武王伐纣时代“县”级政权还没有诞生。《周书》上虽有:“武王灭商后,文王曰‘武之功莫大于克商’。”的记载,也没有产生“武功”这一地理名词。而至于“苏武持节有功于匈奴十九载”那是秦代以后的汉代前81年的事情,那时,武功置县已经269年了。关于武功山《水经注》里写道:“太白山南连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水库碑志》则云:“石头河,古称武功水,发源于太白县鳌山、太白山北。”这些史料的列举只能说明秦置武功县当时有很大的管辖区域,包括今天的眉县全境、太白县北部、陈仓区的东南部、岐山县的渭河以北大部和南部、扶风县南半部、周至县青化以西的广大地区,今天的杨陵区和武功县的武功镇全部都是当时武功县的势力范围。这么一个大县,其治所必在县域中心。《太平寰宇》云:“武功古城,在眉县东四十里,渭水之南”。

虽弄清了当时大概的管辖范围,但对其在那里设县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与定位,我只有从《续志》里看到“武功城在周至和眉县之间”和《宝鸡县志》记载的“武功城在眉县横渠和齐镇间”以及《武功县乡土志》里提到的“武功故城在眉县槐芽镇”等的记述。这些千变的文字倒激发了我前去探究的兴趣与激情,我将想法告诉了张翔、欣宇,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于是,我们在看完了古骆国的石碑与西骆峪水库后,车子沿着关中环线向西行进。一路上大家在热烈地探讨着武功古城的方位与规模,这时,张翔根据我说的“武功古城在周至和眉县之间”的话题,展开了他的猜测与判断,古骆国是黄帝的第三个儿子骆明的封地,传说在此立国年代久远,他说,原先能看到的宫阙殿柱、庙宇楼碑、街坊巷道现在全都被六十多年前修的水库给淹没了。的确,周至在秦孝公十二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350至前222)长达128年的发展中属武功管辖,虽然单立置县,但在东汉建武三年(27)又并入武功县长达286年,直到西晋建兴元年(313)才又回复了周至县,周至前后四百多年并入武功,先贤们有可能将骆峪古国作为武功城邑去加修、去改造、去发展,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他所著的《古史新证》中说的“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中不免有所掩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往往有事实之素地。”要不,汉时的槐里(今兴平)赵朋,在新莽居摄二年(7),率军过万,自称将军,杀邰县的右辅都尉、烧骆明庙、斩武功县令,把个英雄王莽追剿的四处逃窜。而这个有勇无谋的一介草民勇夫,最终还是在攻打骆城时死在了王莽的刀下。

我翻看着史料,他俩边说边走,车子从汤峪右拐北上行进在横汤旅游专线上,时间不大并入了310国道上,继续朝西前进。两边满目绿色,葱茏青翠,装修新时的民居随着树荫的倒移一晃而过,宽阔的道路上车辆跑西奔东来回穿梭。横渠镇到了,我们坐在这张子故居的繁华小镇,简单地吃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饭菜,算是中午的主餐,便坐上车子又开始了寻城之旅。刚出镇只见路北一块黄里透着血红纹理的石碑上刻有“古城村”三个红色大字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快看,这是一个古城村!”当时的心情真是激动到了顶点,如果能找到两千多年前的武功古县邑,那我们今天的路就算没有白跑。在我的要求下,车子顺着村石脚下的路向北奔去。这条水泥路干净而笔直,上面还分节横挂着彩带旌旗,像是刚过了什么节日或举行过隆重的欢迎一式一样,村子中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那里,在阳光滋润下享受着聊天的乐趣与幸福。我下得车来,向一位老妈妈询问着古城村的来历,只见老人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村有村史馆,去那里看看。”说着用手指了指前方,我们顺着手势,向前走了十米不到,一个气派恢宏的新时代农村文化广场展现在我的眼前,几个穿着讲究而整洁的中年男子在那里谈论着什么,我们上前作了自我介绍,对方在互相握手的礼仪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交谈中才知道他们是古城村的师书记和马主任,当他们知道我们是寻觅武功古城,高兴地让我们参观他们的村史馆,师书记领着我们边说边走,并动情地说,“古城村就是原武功县城旧址,要么,我们这个村为啥要叫古城村呢!”我们在师书记的引导下向村史馆走去,只见“省级文明示范村”的奖牌悬挂在村委会办公楼前,师书记看我目光移到荣誉牌上便笑着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检查的各级领导,或参观的单位和群众。”说笑间,我们进了村史馆,整个展馆从建村到村中历代走出的名人和村中大事记,有实物陈列,有照片展示,有文字说明,有雕塑复原,可谓具体全面,生动活泛。师书记指着陈列在馆内的《眉县志》让我们观看,只见志书第13页第一编行政建置的第三节,县名初考上写着“武功县是战国时期商鞅助秦孝公变法时设立的,以境内有武功山、武功水取名,当时的县境全在渭水南,县城设在今眉县横渠乡古城村,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至东汉初(25)第一次撤销武功县,历时375年。”看罢文字,我心里升起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丝丝快意。随着师书记的讲解,我看到了古城复原后的全貌,不知是我的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感动了师书记,还是我们认真诚恳的态度感染了古城村的领导,当我们从村史馆出来后,他和马主任不厌其烦地陪同我们又去村里,看千年的老槐,欣赏悠久的马家碑石,参观古老的张家戏楼,识别秦时清水河的龙口码头遗址和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挖掘出来的城墙遗迹,以及捡拾起来的云纹砖、平行线纹砖残块,还有简瓦、板瓦碎片。这时,师书记指着西南远方的高山说:“大家顺着我的手势手看那山顶上白色发亮的就是武功山,我们也叫她太白山,那上面的白色是积雪,终年不化,为关中‘八景’之一。平时天空朦胧,看不见山顶积雪,今天武功山终于显山露水,这说明你们寻访的精神感动了武功的山神。”他幽默的话语,一下子活跃了现场的气氛。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诗句。不由得自诵了“太白积雪六月天,初秋炎热也感寒。更喜寻到武功城,古城村里心适然。”的诗句。师书记看我们回过神来,又介绍说,“据这里一代一代的人们传下来说,原武功县城依这里南高北低的地形,建造了这座背靠秦岭面朝清渭二水,坐南向北,气势非凡的城邑,城邑东西长超过千米,南北也有近千米,南城墙不留门,一是堵山洪,二是防匪患,只设东、西、北三面开门,北面开一大一小两门,大门为北,小门为南,面朝西北拱卫京都雍州,也就是现在的凤翔县。”听着这神奇的传说,看着秦时留下的武功城,作为武功人此时此刻我是多么的自豪,多么的激动,心情像蓝天飘起的白云一丝丝,一朵朵,向前慢移,舒畅不已。

可以想象,秦孝公纳谏设县,筑城作邑,在此设武功县,是为了保护秦国实力,储备军需,大练兵马,加强武功,图谋东扩的战略需要。是保卫已有疆域,守卫京都安全,维持地方稳定,防患于未然的果敢担当。其在此锻造出的精锐之师为秦朝走向富强、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难怪《新五代史》记载着朱温这句话,“邑名武功,真武功也”。我认为朱温的这句话是军事胜利才是县名的真正含义。而“以境内有武功山、武功水取名武功县”,则是说今天的太白山,古称武功山,今天的石头河,古称武功水,这个故事都与周文王有关。说是文王姬昌感恩于长兄太伯南迁发展让位于他,随将此山用太白命名。后来,文王听到武王灭商大捷,率军东进,他在东迁时来到石头河前,仰望皑皑积雪太白高峰,更念武王克商辛苦之功,随将太白山以西的高峰命为武功山,将石头河水改为武功水。古城村至今还流传着“东武功山,西武功山,中间马梁四十里宽”的顺口溜。难怪诗仙李白也留下了“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赞美武功的著名诗句。

武功古城地势险要,背有莽莽秦岭做基,前临清河流与滔滔渭水为伴,两水并流,灵其妙生,码头繁华,船舶交织,人头攒动,商贸兴隆,四通八达,万物生荣。原野上绿荫成林,一片蔚然。城楼下人们出出进进,一派和平景象。来到此地我的脑海里生成这一幅幅美图盛景,这块肥沃之地让人看后倍感亲切,更觉熟悉。总觉得家乡的县城原貌如此之精、如此之美,非常符合风水学中人类居住、办公、经商对地形、山水、气候、风向、景观、生态、防攻、避难、御敌等的选择要求与协调的理念追求。我对古人在那时就已经将风水选择学运用得出神入画,炉火纯青而深表敬佩与叹服。站在这里,草木皆秋,群山朦胧,遥想远古,这里是炎帝姜姓的封地,那时候,大地空芒,许多事物都是人类命名,少女姜嫄整天劳作在被传说中炎帝命名的姜水畔上的田野里,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着田地。记录着《诗经》里“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的真实。又是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一位风度翩翩且柔情似水,名叫帝喾的男子闯入她居住的姜水边,演绎着《诗经》里描述的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传奇爱情。虽经波折,但总归花熟蒂落。春日,一对有缘人终结连理,少女姜嫄嫁到黄帝部落的邰城里(今天的武功县),与帝喾勤劳过日,情系民众。从此,炎黄结盟,同根发展,并封姜嫄“有邰氏”以壮族威,姜嫄淑贤,生子名弃,因在邰地教民稼穑有功,尧封后稷,专司农业生产与农田灌溉,并协助大禹治理水患,从那时有邰国名播九州,誉满华夏。这就是《说文》所载的“邰,姜姓封地,周弃之家也”。至今,在武功县民间还流传着“咱武功是后稷他外家”的口语,那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人们流传下来的,当时,姜嫄就在今天眉县的范围内曾经生活过,因为她是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为人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千千万万的人们敬仰尊崇的中国母亲。人们这才给她建祠庙、塑真身,供奉叩拜,代代称颂,万世相传。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我们还听到有关西汉平陵侯苏公将军的苏家方城,这让我想起了英勇善战铁将军苏建的高大形象,就是这位不屈的武功人杰培养和造就了爱国英雄苏武,苏武父子的爱国精神也作为教育和启迪后人的动力源泉而书写了好多书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的光辉典范。传说方城是汉武帝给苏建封赏的,方城砖墙上长着三棵巨大的皂角树,每到夏季人们都坐在下面乘凉,为砖墙上能长出这么大的树,而墙面无有被憋裂的痕迹而称奇。可惜的是秦武功古城和苏公方城在元朝时被鞑靼人彻底摧毁!现在的遗迹上已经成为果园和庄稼地。只是人们在作物庄稼时起出了刀把、箭头、盔甲片这些古代战争中用过的兵戎残骸。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书写了古代的辉煌文明,难怪武功城池在此立县375年之久,在武功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突然,我从师书记和马主任他们坚毅而热情的目光中,淳朴且又真诚的行为中,看到古城人民经过千百年古武功遗迹的熏染与侵蚀,从血管里已经潜生出了和现在武功人一样的顽强、勤劳、勇敢、仁义、果敢、憨厚的性格与做派。

那么,这个曾装精兵千百万,守卫雍州的古城池,这个曾是保护志向高远的秦孝公的城头堡,这个曾经飘扬过秦、汉旗帜的老县城因何又二次搬迁呢?我又一次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试图总想从人物变换与历史事件中寻找到搬城迁县的蛛丝马迹,但是,没有找到一丝线索,就是回家后,翻阅了几天的资料都没有结果。无奈,我只有从过去的战争、瘟疫、天灾中寻觅迁城的文字。但,均没有记载,唯有一个条目让人浮想联翩。那就是《武功县志》中“东汉初年(24)七月,60天大雨,县邑民房均塌”的文字,顿时,我眼前出现了倾盆大雨的场景,随着如注的暴雨,我好像来到四壁露水的城池,齐腰深的流水把我冲得左右恍惚,只见街面上混浊的污水如巨蟒奔腾,从南向北怒吼而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板材、巨木、衣服、树枝随水流向下漂去,房屋都在翻滚的恶水中挣扎着露出头颅,一些房顶上还有拼命地挥动着手臂的人们,在向城墙上避难的人群发出求助的呐喊,时间不大,只听周围“轰”、“轰”、“轰”连声的闷响,好多房屋和想活命的人们支撑不住无情洪魔的冲击与浸泡,便软软的随着响声化了一道烟雾,消失在滚滚的洪流中。正当我在水中发蒙之时,突然,从城墙上传来众人的惊叫声,“城墙动弹呢,快给两边跑!”,“地震呢!”人们乱成一窝蜂,喊爷的叫娘的,还有声嘶力竭叫着娃名字的男人声和女人声,时间不大,又一声巨大的惊天声响,噢,北城墙的小门被冲塌了,一些不幸的人们也随着墙倒城塌而被疯狂地水流卷走。而县衙那阵便临时搬到城邑东南六里许的高坎子上的大禹庙内,据说是武功县令求拜大禹长老显灵治水。从而以后,人们为了生存,求得平安,在县城中心建有古镇寺,烟火不断,香客不绝,善男信女们就将这个寺院供养了下来,古镇寺在城中,时间长了,居住在这里的先贤们就叫她古城村了。

东汉建武元年(25),武功县衙东移。这或许就是《续志》里记载的“武功城在周至和眉县之间”的记录。当然了,我们在西骆峪村和村民交谈时,更多的是听到在生产或建房的过程中挖出的陶罐、麻钱之类的琐碎之事,没有县邑搬建的传说故事。只有《眉县志》“永平八年(65)在故邰城(今杨陵区杜家坡与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之间)置武功县城”的记载。造成这四十年建县的断档失误,不知是当时因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还是人为的因素而就,我们不得而知!我想这次迁县绝对与渭河两岸战乱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发展农业有关,与姜嫄和后稷创造传统农业有关,这是汉明帝刘庄治理国家,执政为民与富民的一种超前理念,他能知道“民以食为天”的含义,更懂得“无农不稳”的哲理。故而尊重古人选择,继承和发扬先贤“精农、务农、强农”古训之精神,以远古的有邰氏族传统农业发展的方式去“追终慎远”,稳固江山,定位农业,发展农业,将武功县迁至姜嫄嫁到的古邰城,后稷教民稼穑的水促地肥的土地上,其意是扩大和巩固农业种植面积,显示东汉当朝尊重与推动发展农业的决心与信心。为此,朝廷颁布的“圳田于农”的政策就可以看出刘庄皇帝是用了多么大的毅力与勇气做发展农业这件事。邰地武功迁置后,也出台了“多丁奖农”的相关措施,可见当时的当政者不仅把武功县的地域东移扩大,而且,他是沿着姜嫄初农、后稷教农的线路来发展农业繁荣和划分行政区域、设县建邑的。现在我们说武功老县城武功镇的教稼台是汉代时,官家在古邰城上建好了武功城邑后,又在后稷封地的原址上重建了教稼台,这一事实较为真实。我想当年不知是那位有良知的官员,出了“以农为本,教民试农”的良苦用心,而在古老的漆水台地上重建了古朴、灵秀、凝重、沉稳、庄严的教稼台,延续了远古的冬闲时间的拉粮谢恩会,最终让她变成了影响中国西部的冬季物资交流大会。历代都有对武功农业改革发展的记录与批示,就像近代于右任、杨虎城和焦易堂等国民党元老在杨陵设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一样不胜枚举。

从东汉永平八年(65)到北周天和元年(566),这一立,就是501年,武功城谓其辉煌,谓其卓越,谓其精彩;又谓其叹息和伤感。然而,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建的是,建在古邰城上的武功城邑因何遭到毁坏,致使北周武帝于天和元年选址中亭川,派尚书苏绰中亭川重筑武功县城。是周武帝宇文邕凶残暴虐,为了夺下关中平原,将武功城池化为乌有?又不愿落下骂名?不让写史人真实记录真相?还是因其他原因?这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写武功故城时,在武功镇采访杨老先生时他给我的答复,听老人们传说下来,宇文帝这个人生性多疑,反复无常,杀人无数,谁如果不合他意,杀无赦!

有意思也是值得让人研究的是,武功城先后搬迁了三四次,每次筑城都是有一面不开城门。在古邰城上筑的武功城坐北面南,南墙上开两门,中间为正南门,靠右为东门,两门隔渭水与茫茫秦岭相望,城门楼前巨松木板做的高大的门框、门扇、门楼,木牌坊,在石条台阶的透视下,渭河码头与城门楼垂直相对,气势非凡。东城墙不开门,言说撞上了武功出了个驸马的乳名和官气。就是北周在中亭川筑起的武功城,也是西城墙没有留门,西门开在南墙上。武功历代三个城池在建造时,分别都有一面墙不留门,这是不是有什么璇玑,还是按照八卦的曲势走行,来安排县邑的建立,护佑百姓民众的安危!

一个秋日,我独自来到杨凌杜家坡与扶风县揉谷镇之间的一段路面上,这里已经被宽阔的厂房和高楼大厦所替代,只有通过步行来感受其地面北高南低的落差。秋风吹过,柳絮丝摆,看着这地脉厚重,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城池遗址,因了她原先的大美大丽便被战争伤害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甚至消失了身影,没有了昔日的风采与魅力。让这个有着五个世纪的历史,闪烁着东方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华夏城邑成为炮灰。眼前出现了血腥的厮杀场面,是不是公元271年正月,刘猛叛逃出塞,欲打武功城劫粮,而火烧武功东门和南门!是不是东晋末,匈奴人赫连勃勃马踏武功城邑,杀我骨肉亲人,兄弟姐妹,在此欲设北秦州!是不是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宫廷内变,拓跋宏率军攻城剿灭异己的一次追杀!我不得而知!

而至于该城咋样被化为恢尽,民间有个神奇的传说。北周在西安建都后,武功归其管辖,这时武功有个县令欺男霸女,一手遮天。一日,他来到街市面馆,要吃鱼肉海鲜,小小面馆哪来这些食品,县令不行闯进厨房搜查无果,便令县城所有饭馆,全要给他做鱼肉海鲜的饭菜,否则,重打三十大板。结果,没有一家饭馆做出来,气急败坏的县令便召集来所有衙役和全县的地皮、流氓、无赖,要一家饭馆的抓人,县令便命先抓他去的那个饭馆的掌柜,这些恶人跟着县令来到饭馆,只见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在饭馆内打扫卫生,县令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强行拉到内房要将女子占为己有,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拳头大的冰苞一下子像从天上倒下来一样,不到一根烟的工夫就将武功县城填满了。第二天,救援的人们来到城里,只见县令和那些恶人全部被砸死、冻死了,而唯独没有见到那女子和城里的百姓,人们正纳闷中,只见那女子和众百姓外面回来参加救人。原来,下冰苞时那女子和善良的人们被一股暖风全都给吹走了。这一奇事是仙姑聂云肖看不惯恶人在家乡的县城里横行霸道,施法所为。这事虽说救了百姓,杀了坏人,但县城年久失修,经不住这一夜的强冻,加之酒水浸蚀墙根,砖石便从里面给损了,时间不长,城墙崩溃垮塌了下来。这事报到朝廷周武帝那里,他便叫来尚书苏绰,让其择址重建县邑。

虽说传说无法考证与查找,但我还是坚信,城池如庞然大物,不是说轻而易举就搬走的,她的消失一定和战争与天灾有关。无奈,我来到了武功故城,站在西原高处,望着下面枭枭如烟的故城,只有把追梦的满腔热情倾诉到离我们有着1450年的武功古镇,看着家园,看着武功人的根,看着这里包含着岁月记忆的一街一巷、一宙一塔、一院一堂、一砖一瓦、一树一影、一草一木,此刻,我是多么地想从她们的身上,她们的嘴中,她们的眼神中看到、知道、解读到古城昔日的酸、甜、苦、辣和遭遇的所有不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