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作芳的头像

刘作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1
分享

匠人系列:篾匠(首发于《滇池》2014.2)

篾匠

篾匠在乡村里的形象,定然永远是宁静而内敛的个体。他们用柔韧、粗糙而又灵巧的双手,激活了乡村色彩斑斓的生活。持久,原真,草根味十足。

竹,作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很早就在中国文人心里扎根生长,以至于葳蕤一片。咏竹、赞竹乃至于贬竹的诗词歌赋文历代以来就层出不穷,以达到文人墨客们以竹言志目的。

郑燮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亲民爱民之情溢于言表;“一节复一节,千枝戳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则表达出清高脱俗的意味。

苏东坡爱吃猪肉,特别是自行烹制发明的“东坡肘”,更是一路吃下来,滋养着人们的味觉,经久不衰。但苏轼的爱竹与其爱肉比起来,后者却退而居其次了,不是么?他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所表达的中心内涵,就是把精神滋养放在第一位的。

然而,在篾匠眼里,更看重竹子的物质功用。

工业品未曾发达之时,居家过日子,竹器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簸箕(乡民们把小一点的名之为簸簸,大一点的名之为斗腔。譬如要表达一项任务很难周全,就用“谁端着这个礼信簸簸都难!”来传达;你家的牛把我家的包谷吃了斗腔那么宽的一堂)、箩篼,包篼、提篼、背篼、蔴篮篼、竹碗篼、笆篓,淘箩、蒸笼、筲箕、撮箕,斗笠,旧雨伞,暑天乘凉的篾枕、竹席、竹床……,大型的还有竹楼,晒簟;筛子、皮撮、刷把、甑篦子,篱笆围栏……农村,哪家房前屋后没有几丛竹子?没有那些必备的竹器家什,农村的生活还真的应付不过来!

编织竹器的篾匠,在乡间当然就或缺不得,市场广阔。家家户户都具备着生活必需的实用篾器,用烂了就得添补或是新置,自家不会这门手艺,就得延请篾匠到家,砍竹、剖篾、编制。篾匠一般都是由40岁以上的男人担当,但乡间篾匠几乎都不是专职的,他们的本位是农人,平时侍弄自己的庄稼活儿,在农闲时有人相请,才去给人家编制篾器。主家管饭,好酒好肉一日三餐。主家给的报酬也没有一定之规,有的是互换工时,有的是给现大钞,有时甚至是帮忙不要报偿。然而,不管怎样,德行高尚手艺精湛的匠人,给别人做活儿总是比为自己做还要一丝不苟——丢得起架子,丢不起名声。

精巧的篾匠,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基本功样样扎实,件件通晓。剖出的篾片,粗细大小均匀,青白分明;编的篾器,美观大方。

我们乡间,篾匠的篾刀不外乎两种:沉而大的用来砍竹剖竹,轻而小巧的用来剖篾片篾丝。

钓鱼茨、笞颠茨、硬头篁、水竹这些品质极佳的竹类是最受篾匠青睐的,好做活儿,做出来的活儿也经久耐用。那一丛丛竹林,经过主家精心侍弄,态势葳蕤繁茂。一年青太嫩,砍竹要挑选两年青或是三年青,做出的活计才坐实、沉稳、不易变形。

老父亲在我幼小的时候就曾经对我说过,下雨天不能去砍竹子,否则那窝竹子就可能会开花,一旦开花,那窝竹子便走向败绝。苏东坡那时代的竹子真的不开花吗?

父亲就是一个乡村篾匠,记得他去砍竹子时,我几乎每次都屁颠屁颠地跟在他身后。走进屋后那片茂密而翠绿的竹林深处,在鸟儿清脆的欢唱中去挑选竹子。如果在春夏季节,偶尔还会在砍倒竹子的竹枝间隐藏着一个鸟窝,窝里有鸟蛋或者叽叽直叫唤的幼鸟儿,那便是我意外的惊喜了。

篾匠不多的工具里,有一个用硬青杠木做成的“十”字形卡子,用时起着楔子的作用。砍回来的竹子根据需要裁锯竹筒后,用大篾刀在末梢一端砍开方方正正的“十”字形口子,拿出卡子楔进去,用刀背捶打卡子,“嘡嘡嘡”几下那竹筒就一分为四了。再根据所需进一步剖成小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分成了青篾(竹皮)和黄篾,黄篾再分剖为头黄篾、二黄篾、三黄篾,最里的一层已经没有多大柔韧性,乡民们称之为篾屎。黄篾大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如晒簟,斗腔。

竹篾中最好的当然是青篾,最适合编织各类细密精致的极具美感的篾器。因其柔韧度强弹性好,根据需要还可以剖成细细的青篾丝,如编制蔴篮篼、筲箕、斗笠、甑篦子等等竹器都需要用青篾丝精心编制。

农村收庄稼时,必须得有个场地或是大型篾具晾晒粮食,有的人家在搪好的石灰场坝或是水泥场坝里晾晒,没有场坝的就只能用晒簟晾晒了。这东西宽大,只要有个平整的地方都可以放上去,倒上粮食。晾晒完毕,可以卷起来捆好放置在恰当的地方,方便,还比较灵巧,是农村里特大型篾器了。

记忆中,邻家请父亲去给他们打晒簟,用去了主人家十多根上等钓鱼茨竹子。剖篾片就用了三天半时间,编织又用去三天半时间,整个工程耗时七天。晒簟长二丈四尺,宽一丈六尺。

数九寒天,那时又缺衣少食,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与寒夜鏖战。寒风萧萧,一阵紧似一阵,临近子夜,就觉着有东西重重地砸在屋顶,弄得屋瓦翻飞脆响……推门一看,好大的雪!雪花“簌簌簌簌”的下着,菜园里的各种蔬菜已然变得洁白臃肿。乡间的寒夜也被大雪映射透亮。待到天明,房屋,高山,草甸,庄稼地,河汊,山沟到处一派银装素裹。房前屋后的竹子大部分不堪重负被压趴压断。待到雪霁,父亲就开始忙活了,急着把压趴压断的竹子砍回来编制篾器,或是自用或是拿去上市场,反正不让竹子浪费掉。

农闲没人延请时,就用自己家的竹材编制些日常用的篾器,拿到街上换几个盐巴钱,背篼、撮箕、筲箕、皮撮、炕笼等等这些物什就是农民家常用的了。背篼,一色的青篾,用蜡篾锁了边口,用老水竹在底座上了勥,扎实,耐用……

工业品的越见繁盛,在见证着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遏制着一些有生命力的原始文明的发展。层出不穷品类繁多的塑料制品,几欲取代农村原始的篾器。倡导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健康越发受到重视,毕竟生命才是最为本位的。许多塑料制品,总是让人们疑心其体质了隐藏着毒素。返璞归真,还是倾心于篾匠手制的篾器用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最为关键的是:绿色,环保,养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