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作芳的头像

刘作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25
分享

雄关古隘豆沙关


       (首发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地名》2018年12期)

 

刘作芳

这里是云南省盐津县豆沙镇境内的千年古镇豆沙关。这是一方鲜活,深沉神奇而古远的土地,厚重而而沧桑,朴素而传奇。

这里因受关河深切,两崖峭壁对峙,状若石门,又称石门关。有“锁钥南滇”、“咽喉巴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滇川通道的重要驿站。豆沙山川形胜、壮丽神奇,矿藏丰富,民风淳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进入云南、贵州等地的交通要隘。时光流走,江山易主,皇位频换,关名几经更替。唐宋李赵王朝定名为石门关,元明之时易为罗佐关,清代初年又改为豆沙关。历代都是军事、商贸的要塞。

“石门开,开天地;道通,通古今。

这里有傲屹千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人悬棺留下千古的谜踪;五尺道上马蹄深深的印痕,演绎豆沙沧桑历史;依洞建筑,以崖为壁,斗拱重檐的佛门胜地青莲洞观音阁,是消夏、祈福之地;木板串架瓦盖的民居,保留着古镇风貌;还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古朴独特的人舞蹈,独具匠心的牛灯艺术,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脸谱新颖、舞蹈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等民族风情,赓续着历史的回音。更有石门、长胜两溶洞,天造奇观。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险奇的自然风貌,引得历代高人韵士驻足咏叹,或泼墨丹青、或吟诗赋对。

当你驻足这片圣土,一种恢宏而悠远的、令人肃然的历史感,便会从这巍巍雄关的苍颜中,浸肌入里的漫入你的心尖。让你的身心,感受到圣浴般的洗礼,致使你彻底折服。注目雄关,你情不自禁会意绪奔涌,——为雄关的过去,为雄关的现在,为雄关的将来。

关河滔滔,雄关无语。

就让我们从浩繁的卷册中,任意翻拣几张历史的画页,再次浮光掠影的演绎心中奔涌的记忆。

时间深处的五尺道

 

洪荒远古,莽莽苍苍,云峰崔嵬,千仞绝壁,倚天中开。

打开老黄历,我们翻检出先秦一章开始浏览。战国烽烟四起,战祸连年,一轮轮弱肉强食,剩得七雄争霸,强秦雄踞西边,睥睨四方,远交近攻,在占据巴蜀之后,让蜀郡太守李冰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办法,开山凿岩,修筑了一条从中原内地到云南的通道,其时称道,绵延逶迤三百公里,从四川宜宾(其时为道县)经石门关,一直南下昭通(千顷池)。“六王毕,四海一。”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中原之后,派大臣常率修筑队再次拓宽延伸了这条道路,一直修到曲靖(建宁),路宽五尺,“五尺道”之称从此开始。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五尺道就成了中原南下滇中、夜郎的一条大通道。

汉时,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又一次对五尺道进行拓展,“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两千多年来,五尺道沟通了昨天与今天,使时间的隧道畅通无阻;拉拢了中原民族与云南民族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亲切对话;把文明与蛮荒引向了谈判桌,使愚昧和落后不再肆意横行。

时代的风雨,曾一度把五尺道湮没于荒草野径,一任风霜的打磨,逐渐在时间的夹缝中消隐。在豆沙关关口崎岖蜿蜒着长约350米,宽约1.7米的完好的五尺道。这是迄今发现的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的古驿道,那243个由一代又一代千千万万匹马留下的马蹄迹清晰可辨,有39个竟然深达十几厘米!它们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静静的向世人昭示着曾经的商贾云集,展示着一代代马帮的聚散消长,展示着古道上历经的风霜雨雪。它曾经,曾经牵绊着历代多少白发老人盼儿早归的目光,牵引着多少春闺梦里人的殷殷企盼!

而今天,当你驻足这雄关古隘口,古今五条道路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五尺道古拙幽深,石阶乌黑发亮,深深浅浅的马蹄窝里承载了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绝壁深谷中,朱提江滚滚北去,清朝雍乾年间多次疏浚,通航以后,部分东川铜、朱提银都从这条水道运进北京,舟楫往来穿梭,商贸繁荣,古渡码头至今依稀可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筑通的昭(通)筠(四川筠连)公路、70年代中期筑通的昆水(富)公路,都从关隘的半山腰间穿过,车辆川流不息;2003年10月,内昆铁路贯通,汽笛响彻石门;水麻高速公路从高山上如彩虹穿山而过。时空跨越千载,飞渡石门,五条动脉并行不悖,承载着各自的使命,形成了交通史上的千古奇观。

 

铜墙铁壁——隋代古城堡

 

一锤一錾开凿出来的豆沙关古城堡,扼住滇川之咽喉,雄踞于豆沙镇石门村南约500米处的五尺道间,是古代中原入滇要道的关隘。始建于隋唐年间,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险峻耸拔,下临绝壁、关河,易守难攻。

城堡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门内地面为自然山体,被马帮、行人磨得青光发亮。靠南端有一个直径20厘米的门柱圆孔。那时,城南为南诏国土,城北为中原南疆。只要城门一关,两国之间的联系和往来可以就此中断!洞开的石门透着飞速流动的卷云,似有一面面飞飘的旌旗翻卷而过。当你站在箭楼一般的古城堡上,极目远眺,壮丽的山河尽收眼底时,人的精神顿时感到异常振奋,心胸也倍加宽阔,油然兴起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万丈豪情。在城堡的门额上,刻有当代书法家楚图南所书写的“石门关”三个古朴苍劲的大字。

这古城堡巍然屹立于关隘,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外敌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疆土。今天,虽然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那些发生在它身上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仍然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热情。

千古雄关,卡住了咽喉古道,使得互市的商旅、长途跋涉的马帮蹙眉,使历经沙场的勇将也心惊胆寒。城堡固若金汤,在干戈不息、狼烟肆虐疯狂的岁月,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从箭楼的深孔中射出了断喉的利箭。仰观城堡的青灰古朴、凝重庄严,再怯弱的人也会感到豪情万丈。

唐碑题记摩崖群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就从豆沙经过。在隋代古城堡往北近百米处,有一亭名曰风雨亭,其功用是保护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即唐碑的。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御史中臣袁滋奉命远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为记其行,于是摩崖题记。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122字。专家学者称这块题记是“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和大理的“南诏德化碑”堪称“姊妹篇”。它具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证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史料价值。唐摩崖原文如下大唐贞元十年 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 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

手抚石刻,遥想沧桑岁月留下的串串驼铃声响,那分明是一串串响亮的音符,你仿佛就听见了历史深处摇响的旋律,抑扬顿挫,浇灌着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搏击。飞扬的思绪左奔右突,跟随谷底朱提江巨浪涛声融入远古的一缕缕雄风里。

1965年省人委公布唐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唐碑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奇险的自然景观,引来历代高人韵士驻足咏叹,临风作赋。石门关古城堡两侧,沿五尺道错落雄奇的悬崖石壁上留下了许多名人学士的石刻题记,字形大小不一,书法正草隶篆各体皆有,随石就形。一幅幅一字字都是大家手笔,或秀丽含蓄、神韵天成;或刚劲古朴,气势雄浑;或欹侧弩张,狂放雄健;或流畅飞扬,迭宕遒劲,堪称书法集锦。

 

风中的沉睡——悬棺

 “一个死去多年的人/他想飞,他在岩石堆起的天空/咀嚼盐粒和木头/像所有的梦睡在一起/他不知自己死了多久……”盐津本土诗人樊忠慰在刊发于1997年《十月》(第五期)中的《悬棺》一诗中如是说。

悬棺,千古之谜。石门关五尺道对岸,千仞绝壁,岩壁中下部有一左高右低的天然石槽,下临关河60余米。石槽内现存有悬棺9具11件。棺材是由整木凿空而成,里面葬的是人。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据史料说,人乃夏朝遗民,后来成为商代的战俘,人骁勇善战,善骑射。到武王伐纣之时,人为歼灭商纣立下汗马功劳,于是武王就封人首领为侯,在戎州(宜宾)建立“侯国”。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后来居有定所,就成了农耕民族。农业和畜牧业都十分发达,尤其精于种植果木。战国之时就富甲一方,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对人发动了毁灭种族性的战争,人就改名换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从此,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了。现在,现在我们只能远远的仰视他们留在绝壁上的悬棺!这些悬棺历经千百年风雨的淘洗,仍然还在见证着自己民族的兴盛发达与神秘传奇。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种种精深玄奥。

临江的高岩之上,悬棺用不死的精神眷顾着这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一生一世在风浪里颠簸,灵魂早已疲惫,何处安歇?耗尽一生仰望千仞绝壁,一直仰望成最后的归宿。超凡脱俗的高处,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用久远的睡眠枕江而歇,心灵里世俗的铅铧早已洗尽。为什么还不高枕无忧?

一条崎岖蜿蜒的道路,自远古走来,贯通南北,承载起历史和现实、过去和未来。时间和机遇把古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汇入石门关这个大熔炉,经过淘洗磨合,创生出了独特的朱提文化。独具特色的锄禾民歌,人舞蹈,傩戏,芦笙舞。各类灯会和关河号子挥洒出了本地洒脱的风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花山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四时有良辰佳节,每个佳节都能书写出美妙华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