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那么简单,2016年12月他投稿《微童年》有奖征文而加了我微信,2017年1月我给他发获奖红包而有了第一次沟通。无意、自然。之后每个月都有他的文被推送,我已不记得与他怎样约定的一个月一篇,但我记得他说过,一个月一篇,十年。
他是潍坊市寒亭区肖家营希望小学的一名老师,他的名字叫肖胜林。
我与文友闲聊的时候很少,除去有事沟通,与肖老师也是。
2017年1月24号,我的小文《“作家”的玻璃心碎了一地》推送后,他默默地转发到了朋友圈。此文引起了他的共鸣,他对打赏的看法和我高度一致,也因此我们有了第一次深入的沟通。他肯定了东微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说赏识成就了东微。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因为那时我经常面对“这样的文也发?”的质疑。
我喜欢肖老师的文,每一篇我都读过很多遍。他投稿东微的文章,大都温情脉脉,又蕴含为人处世及生活的道理,读完让人意犹未尽,心生一种安静祥和之美。他的第一篇作品《豆腐清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时候因经不住嘴馋而近似抢的形式抓了人家一块豆腐,母亲的打骂,父亲的暗自伤心,村里人好多年的指指点点,这些在他的心里刻下了一道深深的黑色印记,成了他以后遇上所谓“诱惑”时自然响起的警钟,长鸣于耳。
我欣赏肖老师的为人,低调、宽容、大气。有时候遇上拿不准的事或者文,我会请教他,他总是给我直言不讳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文,有时候他说:文笔虽弱,真情一片,稍微修修,发了吧;有时候他说:无病呻吟,词藻堆积,没有意义,枪毙;当然对于美文他也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我喜欢听他点评大家的作品,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非常受教。
肖老师的大气,我领教过很多次了。文友有时找肖老师指点文章,肖老师总会不遗余力地从题目到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方有时不能接受,在群里也偶尔会有出言不逊者,肖老师从不计较。他极少对我“诉苦”,倒是我看到他受了“委屈”而觉得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就冲他发牢骚,指责“挑衅者”,他反而会宽慰我,说以大局为重。
去年我打算专门为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注册一个新公司,在起名字时我请教肖老师,是东营还是山东呢。肖老师说,东营啊,地方的才是世界的……他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觉得,他虽然是一名乡村教师,但是他的思维和眼界是开阔的、有远见的。
尤其不能忘记肖老师对我作文的指点,开始的时候,他说,来,从标点符号开始……他让我知道了,我涂鸦了二十多年的文字,每一篇都错误成堆、漏洞百出。
肖老师曾经很严肃地指出我文章中的口语化问题,那些“俺、嘻嘻、嘿嘿、哈哈”等口头俚语都遭到了肖老师的强烈反对,他说既然是写文,就应该态度严谨,跳出自己的情绪,让语言更具文学性。我的文写得再垃圾,他也能从中找出闪光点,先表扬鼓励,再指出存在的问题。他说我的文字犹如美女穿了老棉袄,有内容,没形式。这些一针见血的剖析,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指点和鼓励,给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我感觉自己都小有进步了,最明显的进步是我摒弃了文章的口语化,而且现在读稿件的时候也会建议投稿的朋友修正类似毛病。
大家说,春天来了种棵树;对肖老师来说,春天来了,农活也越来越多了。身为教师的他,在教学之余,依旧踏踏实实种着他的几亩地,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因为我深知种地的辛苦和不易。去年棉花做桃的时候,一场狂风暴雨,减产三分之二。看到肖老师录的东倒西歪的棉花棵,我忍不住落泪了,因为我清楚地记得他说过,修剪棉花的时候,起初弯着腰,然后蹲着,再跪着,实在累了趴着……
去年暑假,群里的老师们讨论开启暑假慢生活的时候,肖老师还在地里挥汗如雨地收拾他的庄稼。我问,肖老师,地一定要种吗?他答,一定。“庄稼不收年年种,定有一年好收成”。他不指望土地生存,却对土地充满了深情。亦如他对文学的喜欢,他喜欢投稿很多的纸媒刊物,每年发表的稿件上百篇,稿费不多,但他乐在其中。我想他享受的应该是那种认可和成就感,那种耕耘的快乐和收获。不管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累的,但是从肖老师的作品里读到的都是以美为基调的内容。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生活境界,肖老师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最真实的写照。
去年8月份与文友的潍坊一日游,实则就是与肖老师和香姐、坤姐之约。当我坐上先行来接我们的香姐的车后,接了肖老师打给香姐问询走到哪里的电话,我问他,听出我是谁了吗?他说:听出来了,主编嘛。听罢有点小感动,并不记得之前有语音电话之类。因香姐也不知道目的地,费尽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在路边等我们的肖老师和坤姐。肖老师给我打开车门,虽是初见却如旧识,我给了肖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当然也抱了坤姐姐。
寒暄几句,顾不得多说,先带车到景点。大家下车,肖老师和他们挨个握手,也接受着拥抱,我在一边看他嘴巴快咧到了耳根,俨然已笑开了花,宽大的手不断伸向朋友们。他的脸被太阳晒得黝黑,胖胖的中等身材,憨厚朴实的农民兄弟形象,但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又像书生。
聚会现场,他朗诵了东微文友写的诗歌《东营有个微文化》,普通话标准,感情真挚,发自肺腑的声音,看得出他对东微的喜爱之情。可惜时间仓促,人多,没顾得和肖老师说几句话,就匆匆道别了。遗憾的是没能看看他的棉花高粱地,没能听他上一堂作文课,这也是我此行未了的念想,留待来日再圆。
东微虽然普通,但是打造了一批“名人”,肖老师算一个。潍坊之行后,肖老师更是在东微“名声鹤起”,收获了一大批肖粉。鸢都之约,在湿地入口,肖老师郑重其事接过王松林手里的东微大旗,高高举起,用力晃动着……这个场景经常在我的脑海里重现,每一次想起都是满满的感动;每一次想起我总想说,东微有您更精彩!
这是最美的遇见,有你,有我,有大家。因文学而相识,因喜欢而执着,因真诚而相互扶持。这应该是《东营微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