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千篇征文中,能让我读多遍的并不多,而《我的青春用心走过》是其中之一。文章开门见山说,自己是根正苗红的“煤三代”,实际上在他们那里叫“窑花子”。如此直截了当的开篇,很简单地吸引着我看到了结尾。一个煤矿工人的奋斗史在我眼前铺展开来.......看完是满满的感动和佩服......此文获得了三等奖,我因此认识了作者吕娟娟,在去年的五月份。
娟娟被我拉入“东营微文化”群时,正遇上我在群内求编辑。娟娟说,我能不能试试?我答应着好好。实际上我一点希望也没抱,因为之前有两位外地朋友试过,我语音教半天,都没学会而放弃。娟娟又能怎样呢?我把网址发她,文发她,大体说了几个作用,然后我就忙去了。第二天她就完完全全地编辑了一篇,无师自通之速度让我叹服。并且她还擅长琢磨,解决了困扰我的问题。后来我想,娟娟对电脑的操作应该是熟练的,而且也善于研究和变通。
我尤其佩服娟娟的火眼金睛,不管谁的文,不管写得好孬,只要她编辑就基本没有错别字,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更别说病句了。尤其记得有一篇文里作者有“飞机玄窗”,这个"玄”字,她就在编辑部讨论半天,最后还是她查的字典为“舷”。当时我觉得那么专业的一个词,谁会在乎到底是哪个字呢,音对了就行了,而到她那里就不行,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她才罢休。我一直奇怪她怎么发现的呢,后来我问她,她说,苏轼词里有“小轩窗。正梳妆。“天啊,这女子赋予她博学多才这个词可能有人会以为有点夸张,但是我觉得并不为过呢。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联想丰富呢?
她有时间校对的时候,经常从我编辑的文内发现错误。我佩服之余,就奇怪她这到底是啥眼,怎么这么煞地呢。她可谓是有文字洁癖,我想这应该算一种本事,足能说明她文字的基本功是夯实的。她真的是一位难得的校对人才。
娟娟有一杀手锏——字典,她编辑的时候,对拿不准和生僻字总会查字典落实,而不像我,问度娘。因为网络里的东西有很多错误,字典才是最有力的证据。很多时候,我想,现在用字典的还有几人呢?可见娟娟对文字的态度有多严谨了吧。
娟娟语言思维发达,人风趣幽默随和,宽容大气。我有不痛快有时候会给娟娟说道说道。她虽小我6岁,可比我敞亮多了,让她分析分析,安慰安慰,我心里就亮堂了,比顺气丸还好用。娟娟就是那个“恶语不传”的人,也不好打问事,我一直觉得她的心很安静淡然。
娟娟一直很虚心,在东微发了几篇文后,感觉高手如林,毅然决然地不发了,她这种空杯的心态,是很难得的,也使她不断进步着。时隔半年,我建议她该展示一下才华,她算应付我拿出了《父亲的茶壶》,看的我目瞪口呆,可谓一个质的改变,此文有了大家风范,让我羡慕不已。
娟娟曾经说过,从2009年她老公调任内蒙工作后,两个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从此她的日子是按轮计算的,因为她老公是50天休班一次,包括来回休10天,实际上在家呆8天。一年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不到50天。9年啊,说起来是一个数字,可里面包含了多少漫长的等待、牵挂和不得已啊。
九年里娟娟的付出可想而知的,特别九年前孩子才四岁,经常感冒发烧,而那时又该是多么的无助、担心和心力交瘁呢。可是娟娟战胜了自己的脆弱和痛苦,用坚强和乐观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且硕果累累,现在老公工作出色,儿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娟娟闲暇时喝喝茶,听听歌,看看书,偶尔聊个小天儿,那日子惬意呀。但做东微编辑,耽误了她很多时间,无形中她忙碌了许多。我虽常心怀不安,却一直处于“空等待”的状态,等待东微赚钱了,把她们几个“收”了——发工资。可是一年过去了,这个想法不过算梦想之一罢了。可是她们依旧默默付出着,没有半句怨言。
机缘成就了美好的遇见,温暖于此,感动于此,知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