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跃文的头像

何跃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1
分享

家乡的黄土

在黄土高原,我们的先民开垦黄土,第一个发明了粟作农业,就在黄土地定居下来。一位西方学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曾把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称为“黄土的儿女”。

我家乡的人们,就是黄土的儿女。作为黄土的儿子,我忘不了家乡的黄土。远离家乡,来到黄河口已经三十多年了,我脚下的新生地,就是黄河千里迢迢,搬运故乡的黄土,填海造陆形成的,所以,我曾安慰自己说:“你不曾离开故乡!”

从我们打地坑窑洞可以发现,我家乡的黄土有趣结构:最上边一层是富含腐殖质,适于种植的垆土,有三十四公分厚;往下就是质地均匀的白土,有两米多厚;再下层就是五六十公分厚的“料姜石”——红色的黏土夹杂着些白色不规则的硬核;继续往下,又是白土。继续往下会有啥变化,我不得而知。

垆土对于种植,是非常珍贵的,人工平整土地时,在设计好的水平面,先下挖一个槽子,将顶层的垆土掘填平槽,垆土下面的生土,才能装架子车拉走,填在低洼的地方。

白土非常细腻,入口竟不那么牙碜,我们就用它放在锅里,倒入玉米、黄豆炒,由于它的包裹,受热均匀,炒豆酥脆,格外好吃。

料姜石层湿的时候,还好挖掘,干透后,坚硬如铁,打地坑式窑洞,就将这层置于窑顶,窑洞就更坚固,不会坍塌,增了安全。

黄土在黄河文化起源、发展、广大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先民们,在黄土广阔温暖的怀抱里,探索前进,发明了以“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有了稳定的生存来源,就在适合的地方,掘穴、挖窑、造洞、建房定居下来,酥松的黄土,给了他们营家安居之便。黄土高原多样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季节分明的气候,保养了众多的动植物资源,给他们培育品种多样的蔬菜、果品、粮食作物,驯养猪、狗、牛等动物,提供了可能与便利。

专家说,西安以西的半坡文化遗址,发现的以泥墙为特征的房屋,是我国早期土木结构的代表。半坡文化先民正是利用这丰富的黄土资源,发明了最早的土木建筑。这一切与西方那种以砌石为主的无柱式建筑相比,不能不说存在较大优越性,故而发展至今的建筑成就,其中也应包含东方建筑思想的贡献。

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也是龙山文化时期氏族先民的一大创造。窑洞具有遮风挡雨、牢固安全、经久耐用、防寒避暑功能,深厚的黄土堆积,无疑为这一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黄土断崖为其提供了理想的地理条件。这一切也是我亲见、亲历、亲身感受的。

数千年来,窑洞建筑一直在黄土高原广为流行,成为黄土地带人们最为喜爱的传统建筑形式,特别是在物质生活不那么丰富的年代。

据建筑史专家研究,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走过了一条从穴居、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筑之路。穴居是从横穴居开始的,而窑洞就是由横穴居发展而来。到龙山文化时期,真正的窑洞就在黄土高原广泛流传开来。

我家乡因为位于关中平原北仲山根台地,黄土深厚,就普遍流行一种区别于山区土崖窑洞的地坑式窑洞,这也是因土崖窑洞启发,没有土崖,深挖,在地下成七八米深方坑,方坑四周垂直黄土壁,便似土崖,挖洞进去,便成冬暖夏凉的窑洞。

老家造房子,也离不开黄土。用黄土打一种叫“胡基”的土坯,垒砌房屋的墙面。土坯实际上就是一种日晒干砖,看似简单,却大有春秋,为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先民发明。

有的盖房子、扎院墙,直接使用版筑夯土墙,也很好。夯土墙需要挡板、锤子,工具差不多。别小看这夯土墙,可是有历史了。据考证,我国传统的建筑工艺中,夯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也是黄河流域先民发明的,相传共工治水,就有丰富的版筑堤坝、版筑城郭经验。

夯土台基建筑的出现,是龙山文化在建筑技术上的一大成就。利用这种夯土技术,曹操在河北邺城修建了铜雀三台—金虎台、铜雀台和冰井台。虽说只被称为台,却也成了黄河流域建筑文化艺术的光辉典范。

家乡的黄土是优质的天然建筑材料。挖沟、掘渠、筑坝,不怕水冲流洇;围墙、打窖、池蓄,坚固防塌防渗;藏军秘,建冷藏,防空袭,样样显优势。

在我老家咸阳市泾阳县南程村,死了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墓。打墓时,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或是死者生前的好友,带领几个年轻力壮的劳力完成这件事。

家乡的黄土深厚而温暖,一如它在自己的子孙活着的时候给了他们充足的生活和舒适的居所,死后它仍然敞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他们。

家乡的黄土,就这样黄灿灿地在我心里,不会掉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