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义坤的头像

邓义坤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9
分享

走近仁义《香草园》

 

人间四月天,走近仁义《香草园》,你感知到了什么?

在城市里的人们,出门看到的是树,或者是城市公园里的人工园林,这已是人们努力改变环境的结果。是人们打造宜居环境的得力之作。但是人们智慧的发挥,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类自然的造化,或许你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致,感知到绿色生命自然延续的伟大。

四月二十一日,区作协文友一行二十人左右,到仁义《香草园》采风,大家的兴致正浓,似乎都有一种捕捉春天气息的强烈愿望。不是吗,头一晚还是暴雨滂沱,担心雨的继续让文友扫兴,舒不知这是杞人忧天,因为组织者说风雨无阻。当日的天气,高高的太阳挂在头顶,让我们一行喜出望外,文友们一路谈笑风声,脸上的笑容足以证明他们对天宫的赞赏。

往北出行二十里,香草园的静也许是你的第一感觉。稀拉的几辆车停留在香草园门前,让你不由得发出感叹:“咋这么少的人呢?”也许这不是旺季或者不是开初时那么的火爆。而文友的感觉却不一样,他们不在乎游人的多少,也不在乎香草园里花草繁茂,他们想看到的是自然的变化,他们想感知的是自然生命的延续,他们想体味的是人类最真实的田间劳作。

入园,的确没有游人如织的景象,黄黄的土地露出了脊背,花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盎然,玫瑰花的妖娆,月季的脱俗,蔷薇的簇拥没有给我们心动的感觉,因为少而不成团,但那一朵朵蓄势待发的花蕾却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美好就孕育在其间。所以香草园里的花已不是我们采风的重点。

也许是组织者的初衷,我们眺过了园里的许多人文风景,那园里独特的一尊孔子塑像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伟大的东方文化圣人,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化精髓——“仁义礼智信”等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这或许是香草园的设计者们的独具匠心,让我们在赏晰了香草园的美景同时,不要忘记先人们的教诲,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呵护了自然,自然才给你展现美,才能给最大多数人展现最真实的美的一面,倘若只懂得粉饰表面,不敬畏自然的力量,破坏生态,人类就会受到惩罚。打造《香草园》可谓是仁义当政者与实业家发展经济、改善人文宜居环境的典范。这就是农民与自然的结合,农民得到了实惠,自然也得到了改善。看得出,文友对孔子的敬畏,也就是从心底里对做人的一种崇拜,我想这才是我们组织者最终的目的吧。

说到此,我突然想起了我们来的时候,约定早晨九点,大家守时约定,到达了共同的目的地香草园,这让组织者很欣慰,因为我们每人都遵从了约定,这难道不是一种孔子推崇的诚实守信的表现吗,我们一行中有几位西南大学的文艺青年,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让文友中的老同志轻轻松松地行路,观景,他们争着抢拿横幅,为大多数的作家们拍照留影服务,这不就是文艺青年“礼让”精典的最好体现吗。过吊桥,走栈道,是香草园里一大景点之一,文友们一路相互搀扶,体量,安全第一,我看到了大家的团结友爱。这些无疑不是我们文友们的发扬传统美德的表现吗!古人先贤的智慧的传承,成了我们一行不自觉的行动,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最底层的现状态,这是我们民族的之幸,国家之幸。

也许为了展现作家们创作最真实的一面,我们到了香草园的三角梅种植园,想看一看农家妇们在地里香草园除草的真实场景,初看她们劳动起来象一阵风,似乎一点也不累。但我们中有几位作家借用农妇手中的锄头试了几下才真正地感触到了劳动的艰辛。我们不能说几位作家是在作秀,体验才能有感知,感知才能真实,真实才是作家们最能打动最大多数读者的文笔法宝。我渐渐地感悟到,当初对他们试锄不屑一顾是多么无知,组织者将几位劳作休憩的几位农家妇女与我们站在一起合影,这是多么地明智之举,尊重劳动,敬畏劳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深入基层,走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我们才能找到最真实的、最动人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就在自然乡村的一瞬间,或者在农家那最深情的眼眸里,因为我们的作品是拿给他们看的,他们眼睛才是我们的作品动不动人,真不真实的标准。

快到采风结束时,我们在一家古老的农家小院里遇见了一位九十高龄的老者,旁人说他是济世乡邻的得道高僧,只是由于三奇寺庙的毁损才隐居于此,大家都争着与他合影,寻求长生之道,我想一个人的生命长生于此,与他与邻为伴,与人多福,躬耕田亩是分不开的吧,那就是善事多做,心安理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长生之福。

人间四月天,就是把大地覆盖,把山水染绿的时刻,当你看到田间地头那一片片绿时,无形中,她就会让你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生命的希望从田间地头开始,我们追寻着她的足迹,深入农村生活,把文学与艺术的种子播下,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的明天将会变得更加精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