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秋天,科右中旗的五角枫在微寒初霜的原野上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如一簇簇高举的火炬点燃了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也点燃着科右中旗25.5万各族儿女新时代火红的日子。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火热8月,由中宣部具体指导,中央电视台出品,自治区宣传部、科右中旗旗委、政府协助拍摄的34集电视连续剧《枫叶红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开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赢得良好的收视率与口碑。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22部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之一,《枫叶红了》以科右中旗脱贫攻坚事业为原型,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韩立带领群众脱贫摘帽的动人故事,反映出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草原儿女栉风沐雨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
剧中主人公第一书记韩立的故事原型是2015年从科右中旗交通运输局选派到双榆树嘎查的驻村第一书记韩军。虽然主人公原型是韩军,但是,电视剧里的脱贫故事是近年来科右中旗选派的809名驻村干部深入12个苏木镇173个嘎查开展扶贫驻村工作的总集合,电视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是这些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的奋斗影像。
在科右中旗,包括韩军在内的809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们,扎根农村,与村干部、各族群众齐力攻坚,为决胜脱贫攻坚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2018年,科右中旗贫困发生率降至0.8%;2019年,科右中旗退出国贫旗序列;2020年,科右中旗正以全面进军小康社会的昂扬姿态前行着。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是《枫叶红了》在科右中旗拍摄的主要原因,更是中宣部与自治区宣传部帮扶科右中旗脱贫攻坚上取得的重大成果。
沿着电视剧的主线,我们真正深入到科右中旗大地上采访,深切感受到科右中旗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自治区厅局帮扶之后,硕果累累。
2011年至2020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口帮扶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西日嘎嘎查。
从呼和浩特到科右中旗,跨越千里,历经9年的时光,只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风雨无阻,携手同行,9年的帮扶时光,乌逊嘎查、西日嘎嘎查由曾经的“穷乡僻壤”蜕变成今天的“美丽乡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并发挥良好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向好发展,多姿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极大促进了乡风文明向上向善,集体经济破题起步持续发展并逐渐成为当时的经济支柱;9年的帮扶时光,这片五角枫映红的土地上留下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及干部们的足迹、汗水和真情,这份沉甸甸的关怀与帮扶,使乌逊嘎查和西日嘎嘎查正朝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场景而凝心聚力、拼搏奋进,正全力建设农牧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
乌逊嘎查:一个贫困嘎查的“脱贫样本”
乌逊嘎查位于巴彦呼舒镇所在地西25公里处,辖乌逊、何家两个艾里,嘎查总土地面积4.62万亩,共257户863人口。2017年,这里还是一个有60多贫困户的典型贫困嘎查。2020年,嘎查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还有了产业支撑。昔日的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样板村。
走进乌逊嘎查,绿油油鲜亮亮的花草树木、宽阔齐整的柏油路直通村民家中,整洁规范的街道、簇新的民居,这是乡村吗?恍惚中仿若是走进了旅游小镇。
乌逊嘎查第一书记杜玉兰笑着说,曾经的乌逊嘎查非常落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来到这里帮扶,成立嘎查集体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拉动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农牧民种植黑木耳……多元化产业帮扶惠农利民,让这片土地焕发了勃勃生机。从此,农牧民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发生很大的改变,精神面貌、村风民风焕然一新。2018年10月,嘎查4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2018年,乌逊嘎查荣获科右中旗创建幸福家庭示范单位、新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示范嘎查、兴安盟“改变生活从庭院做起”专项行动美丽庭院示范村、兴安盟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一)草原绣娘”的“指尖经济”
在科右中旗,有这样一群心灵手巧的“绣娘”们,她们用手中的多彩丝线将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优秀的蒙古族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进一件件色彩斑斓的绣品里,成功地推动了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使蒙古族刺绣扶贫产业真正成为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乌逊嘎查积极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打造蒙古族刺绣产业村,目前建有一处占地面积4000㎡、建筑面积300㎡的“乌逊嘎查蒙绣产业实训基地”,一次可容纳60人开展集中培训。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户建设工作,将10户开展订单刺绣的示范户,通过农家小院进行串连,集中打造成为刺绣产业示范户带。红砖小路、蒙古族元素小拱门、农家菜园,还有绣娘们舞动的针线,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纯朴的乡村生活尽情展现。
乌逊嘎查在开展订单刺绣工作中,注重发挥刺绣志愿服务队的作用,通过定期举办村级刺绣培训班,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旗、镇两级刺绣培训班,宣传动员嘎查妇女利用闲暇时间从事订单刺绣,增加家庭收入。自2017年3月开展订单刺绣工作至今,乌逊嘎查先后有500多人次参加刺绣培训、考核、评级,现有的65名成熟绣娘中一级绣娘7名、二级绣娘43名、三级绣娘15名,年人均收入提高到2000元至8000元不等,最高的个人收入达到2万元。
乌逊嘎查依托旗级“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采取的“协会下订单、免费供原料、绣工接订单、计件算收入”模式,妇女们不需要投资本钱,只要投入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就能用双手耕耘技能、获得收益。嘎查刺绣志愿服务队每周按时派志愿者到旗刺绣车间领取面料、织线、花色样式,同时将验收合格后的织品交给车间,折算价格。平常的日子里,绣娘们三五一堆围坐在一起,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讨论针脚、颜色,为创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气息感染着彼此。如今,乌逊嘎查的绣娘们能够绣出40多种花鸟鱼虫的图案,订单累计达到8000多件。乌逊嘎查妇女们通过学习刺绣技能,在生产生活闲暇时间一针一线绣出的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是促进邻里和睦的沟通交流。蒙古族刺绣,不仅“绣”出了乌逊嘎查近百名“技能型妇女”,更是走出了一条传承民族文化,拉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乌逊嘎查的蒙古族刺绣带头人王金莲就是其中优秀的一位。王金莲家的墙壁上挂满她的绣品。有代表五畜兴旺的犄纹,有象征福寿吉祥的蝙蝠,有吉祥如意含义的云纹……件件精美。
为什么要学习刺绣?王金莲告诉记者,4年前,她的丈夫出了车祸,家里一下子窘困起来,她扛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为了补贴家用,她干完自家地里的农活后,还要去帮别人种地、放羊。微薄的收入在付完丈夫的医药费之后所剩无几,还要咬牙供孩子上学,王金莲因此经常自己偷偷掉眼泪。后来,她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科右中旗的组织绣娘培训班,她积极报名参加。勤奋和悟性让她脱颖而出,成为旗里的一级绣娘,也成为村里绣娘们的“师傅”。
没想到的是,刺绣为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成为全家脱贫致富的关键。2017年,通过制作刺绣半成品,王秀莲就赚到1万元。2020年,王秀莲的刺绣收入突破4万元。一家人的生活终于迎来了质的改善。随着丈夫身体渐渐好转、孩子大学毕业顺利就业,全家终于实现脱贫。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刺绣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
在科右中旗还有很多像王金莲这样情况的绣娘。白喜荣也是其中的自强的一位。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坐在家中的炕上聚精会神做刺绣。几年前,白喜荣的爱人患脑血栓,丧失劳动力。照顾爱人和两个孩子的重担落在她一人肩上。为了给爱人看病,她向邻居、亲戚借过钱,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7年,白喜荣加入乌逊嘎查成立妇女手工刺绣工作室,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的白喜荣很快就成为了一级绣娘,更为可喜的事,她的作品《芍药绽放》作为“国礼”走出国门送给了马耳他驻华大使。
第一书记杜玉兰介绍说:“白喜荣还搞了种养殖,是贫困户的榜样。”在扶贫干部帮扶下,2018年,白喜荣养了9头猪、6只羊,年底卖了3头猪,直接收入3000多元。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自力更生脱贫户,白喜荣是乌逊嘎查的一个缩影。
(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集体经济”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投入帮扶产业资金125万元,帮助乌逊嘎查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集体经济”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成立了科右中旗乌逊嘎查宝力根高勒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养牛业、开展订单农业,拉动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占地面积33325㎡,建棚圈1080㎡,建储草棚500㎡,秸杆转化厂510㎡,青贮窖1920立方米。现有农牧民入股户95户、注册资金达500万元。
合作社主导的产业方向是养殖基础母牛、育肥牛。目前,合作社存栏规模为160头牛(包括繁育的仔畜),带动巴镇地区4个嘎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81人口入股分红,分红资金为每年17.1万元。2018年嘎查集体经济破题起步收入达到6万元。同时,宣传发动农牧民种植黑木耳、订单豆角,积极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妇女利用闲暇时间缝制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产品,增加家庭收入。扶持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05人口种植黑木耳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牧民群众试种订单豆角13户、11.5亩,亩均增收4000元。这种庭院经济产业扶持方式,投入资金小、劳动强度低、种植技术好掌握,农牧民群众过去“等靠要”思想逐步转变,大大提振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记者走进李田宝家宽敞干净的新房里。他正端坐在炕沿一角,静静倾听着曲调悠扬的“好来宝”: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双书记例会制度……
46岁的李田宝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妻子患再生性障碍贫血,他一边劳动一边照顾妻子,生活拮据。2017年年底,李田宝将3.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每年按照股金12%分红,生活开始有了质的提高。同样入股的还有白喜荣等47户贫困户。“合作社有4个嘎查76户18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入股。”乌逊嘎查书记张宝玉说,合作社发展养殖业同时,流转农户耕地开展订单农业。2019年嘎查39户参与订单农业,其中贫困户11户,1700亩耕地种植了订单高粱、玉米等,推进嘎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乌逊嘎查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集体经济”模式,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好抓手。在杜玉兰看来,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既保障基本家庭收入,还能解放劳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庭院经济。
在产业扶持下,村民李田宝2019年种了20亩果树,3年后便可上市销售。“还种了2亩订单豆角,收入2000多块,还有4000多元分红。”翻看李田宝家的账单:全家享受低保等救助资金7800元,2个孩子上学享受每年12870元教育补助……
2018年,按照科右中旗发展“半亩菜、一亩果、2口猪、20只禽”的“4小产业”庭院经济要求,乌逊嘎查通过以奖代补、金融扶持、品种改良等推进措施,带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二次覆盖。
2020年,乌逊嘎查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05人发展庭院经济,大大提振了脱贫致富信心。
(三)“农村富、农村美、农村强”的乌逊嘎查发展目标
乌逊嘎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帮扶下,近两年,实施了住房保障工程。他们投入166万元在乌逊艾里和何家艾里实施屋顶改造及防水处理工程,惠及157户,大大改善了农村牧区居住条件;投入资金300万元,修建完成了巴彦呼舒镇西日嘎嘎查至乌逊嘎查通村公路5.5公里柏油路工程,协调解决嘎查农牧民通户水泥路7.2公里,改造院墙21280延长米左右,建门垛176对,安装大门216副,安装铁艺围栏6000米;投入资金40万元安装路灯100盏,栽种各种树木花草,让嘎查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将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作为促进嘎查精神文明建设和助力脱贫攻坚、维护稳定的有力抓手,同日常工作一同落实、一同推进。
通过在嘎查内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孝老爱亲家庭创建、公益电影放映、学习讲堂宣讲等活动,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力营造精神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乌逊嘎查组建了90人的业余乌兰牧骑队伍,结合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与日俱增。每年平均开展文体活动15场次,参与群众达千余人次。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两届迎新春文艺晚会暨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表彰晚会,评选表彰了25名年度素质提升优秀农牧民,以点带面,增进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荣誉感、自豪感。以落实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的乌逊嘎查“文明团结超市”,以赚取美德积分兑换商品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农牧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素质提升工程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年参与人数近200人次。组织100余名农牧民群众赴通辽市考察学习养殖业、庭院经济、村容村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拓宽了视野,从而进一步促进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嘎查先后评选出文明实践户12户、最美庭院33户、推荐旗级幸福家庭3户,农牧民“比、学、赶、超”氛围浓厚,生产生活素质明显提升,营造了向善向上的良好发展环境。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投入资金6万元帮助嘎查办公室实施太阳能供暖系统,使文化活动室冬季能够正常使用,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冬闲”文化生活。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给予教育补贴5.7万元
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是凝聚力量、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政治核心。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关键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帮扶工作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农牧民群众凝心聚力,促进嘎查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让群众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投入300万元,新建800㎡嘎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7000㎡的文化活动广场,包括:嘎查两委办公室、便民大厅、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多功能室(基层大讲堂)、小舞台、文化长廊等。嘎查“两委”班子带领农牧民党员从教育引导、贴心服务等细节处入手,不断强化党员联系农牧民群众、服务农牧民群众工作,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抓党建助脱贫成效明显。截止2018年10月,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34人口全部实现了正常脱贫。
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引下,嘎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提升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带领团结农牧民群众以建设美丽乌逊嘎查为奋斗目标。
嘎查“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党员和农牧民群众按照“农村富、农村美、农村强”的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加强家风文明建设,改变生活陋习,进一步发挥农牧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召开会议评选聘用了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牧民群众为保洁员,每周开展集中清理嘎查垃圾工作,并开展日常清理维护工作,嘎查环境卫生进一步提升,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在荒山造林栽植4-5年生山杏700亩,2018年在嘎查部分水土流失地块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嘎查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和巩固,小流域治理项目区绿化面积达到7000亩。持续做好“三禁”工作,发挥嘎查护林员作用,加大巡逻力度,落实好饲草、青贮、棚圈补贴政策,做好到村入户的政策宣传。同时做好农牧民教育引导工作,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多措并举推进秸秆回收转化利用。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有声有色。乌逊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以来,推动了乌逊嘎查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正朝着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育新型农牧民的方向努力奋进。乌逊嘎查组建了素质提升、政策宣讲、环境卫生、文体活动、科技科普、移风易俗、健康生活7支志愿服务队伍、50多名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听取农牧民群众需求并按需开展志愿服务,及时解决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关切的事情。同时,充分发挥妇联、团青年、老党员等组织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嘎查男女老少齐上阵,团结奋进建设美丽乌逊的良好发展氛围。
乌逊嘎查贫困户脱贫离不开帮扶单位扶持,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嘎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并成立嘎查集体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订单农业,拉动嘎查集体经济破题起步,让贫困户真正脱贫。同时,通过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孝老爱亲家庭创建等活动,调动农牧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营造精神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乌逊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19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实现了由昔日贫困村向脱贫示范村的美丽嬗变。
2
西日嘎嘎查: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清凉的甘泉从扶贫井中喷薄而出,滋润了碧波荡漾的标准化农田,滋润了百姓心田;平坦的水泥路仿佛玉带通村连户,连接着希望、连接着幸福,伸向远方;一排排整齐的路灯像一队队士兵,守卫着乡村的夜晚,守护着甜美的梦乡;一座座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装点着新农村新生活,让今后的每个冬天不再寒冷;安全饮水工程,让农牧民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文体广场,让老百姓像城里人一样有了健身娱乐的好去处……这是2014年,中国扶贫网上描写的西日嘎嘎查在自治区宣传部帮扶三年后的美好景象。
西日嘎嘎查位于巴彦呼舒镇西15公里处,嘎查总土地面积5.3万亩,其中耕地0.84万亩(水浇地0.16万亩),林地0.03万亩,草牧场3万亩。嘎查共208户649人口。2011年时,有贫困户93户249人口。现已整村脱贫。
2020年的西日嘎嘎查,用老百姓的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越到后来难度越大。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
(一)驻村扶贫干部:责任重于泰山
2011年,按照上级要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把帮扶点转移到巴彦呼舒镇西日嘎嘎查。当时的西日嘎嘎查,连续7年干旱,50户人家被迫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干部驻村扶贫是精准化扶贫的重点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此安排已有5年扶贫经验的外宣处处长温都苏巴图在嘎查蹲点,专职负责帮扶工作。
根据温都苏巴图详细的调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了“农牧结合,以养为主,为牧而农”的帮扶思路,帮助嘎查发展畜牧业。
2013年9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帮扶资金购买了第一批1014只基础母羊和优良种羊作为“扶贫羊”。按照贫困户每口人3只羊的标准分配,并和村民们签订协议:3年内保证不杀、不卖,并达到90%以上的接羔率。
就这样,先后两批2400多只“扶贫羊”分发到贫困户和养殖大户。西日嘎嘎查新建了饲料加工厂,通过抓典型,做示范,推广饲草料加工和使用技术,鼓励扶持牧民发展现代畜牧业。2015年这里牧业年度大小畜总头数达到2万头,彻底消灭了“无畜户”,人均年收入越过6000元。
立足西日嘎实际确定了走“农牧结合、以养为主、为养而种”的脱贫致富思路,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可容纳20户规模的养殖小区;建设9600平方米的嘎查集体养羊基地,配套建设了棚圈、青贮窖、药浴池等设施,引进优质基础母羊2400只(其中,为贫困人口人均分发10只基础母羊);为92户农牧民新建棚圈,建成日产10吨颗粒饲料加工厂;在西日嘎嘎查建立了全旗第一个“科学养羊示范基地”,一系列举措为促进肉羊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温都苏巴图了解到,除了自然条件艰苦之外,一些群众甘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当地贫困落后的症结所在。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从提高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思想认识入手,改变贫困农牧民的精神面貌。
2013年,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和温都苏巴图的不懈努力,北京小鸟爱心基金爱心企业家来到西日嘎嘎查,将87.34万元的爱心捐款送到112名贫困学生手中。牧民白斯日古楞说:“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几年来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还借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十多万元,当我把捐助给两个孩子的4万元钱抱在胸前时,都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
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温都苏巴图带来电脑、音响、民族服装、扬琴,由他倡议成立的玛拉沁艺术团,在该村新建的3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首演。群众高兴地说:“过去闲下来没什么娱乐,年轻人三五成群不是赌博就是酗酒,如今咱每天晚上都会聚集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娱乐、锻炼两不误,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为了改变嘎查群众根深蒂固的“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观念,改变“等、靠、要”的懒汉式的做法,为提高群众致富本领,几年来,温都苏巴图陆续组织嘎查村民代表等去外地参观考察开眼界,并成立了“格日乐蒙语讲堂”,邀请专家讲授“饲草料加工和实用技术”“畜牧业防疫和治病技术”“畜牧改良和育肥技术”等,每年受培训人员累计都在1500人次。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西日嘎嘎查实施创建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嘎查工作,改变群众精神风貌。“三八”妇女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扶贫工作组在帮扶点西日嘎嘎查举办庆祝“三八”妇女节“美好家庭”“好媳妇”评选暨文艺演出等活动。活动中,由西日嘎嘎查全体居民打分评比,选出“美好家庭”和“好媳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觉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文明程度和自身素质。
10多年间,温都苏巴图先后被评为“感动兴安盟人物”“自治区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温都苏巴图的蒙语意为“坚硬的扎根”。他说,“我在扶贫点上十年‘扎根’,源自组织的重托,源自工作的连续,更源于贫困群众的期待”。
自治区宣传部对西日嘎嘎查的帮扶由点及面,有浅入深,从“输血”到“造血”,真正做到了“智志”双扶。自帮扶初始,便陆续派出5批50多人次的工作组到扶贫点进行至少一个星期的调研。这些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对全嘎查208户农牧民逐家逐户进行排查,征求意见,了解民情民意,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仅摸清了村情,使帮扶更加对路和精准,帮助嘎查理清了发展思路,还制订了《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关于帮扶兴安盟科右中旗西日嘎嘎查工作规划》和年度扶贫发展规划,为嘎查发展划出了长远的宏伟蓝图。同时,通过慰问、救济等方式为贫困户捐资12万余元,捐资助学98万元。
(二)“富而思进”“富而思美”,着力打造新型示范嘎查
帮扶初始,自治区宣传部帮扶队员在帮扶上就从农牧民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入手,危房改造中:新建99户,维修房屋180户,让农牧民群众住有所居。同时,为260户农牧民全面维修改造自来水管网,确保饮水安全。
嘎查古稀老人张振国和老伴早已住进了新房子。回想起当时住在已有50年房龄的破土房里时的情形,他感慨万千。他说,当年生活困难,一直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随时都面临着房倒屋塌的危险。帮扶干部温都苏巴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建议他们老两口到旗福利院去安度晚年。可是,人老了,总是不肯离开“老窝”。记得2013年7月20日晚上,大雨倾盆,温都苏巴图冒雨跑到他家来查险。后经多次协调危房改造事宜,温都苏巴图终于帮助他们搬进了40平方米的新砖房。老伴乌仁其木格逢人便夸:“我们住进新家,全靠自治区领导,全告温都苏巴图啊,他们是好人!”
治标更要治本。文明从村容村貌开始。嘎查实施街巷硬化工程,建设15公里水泥路,修建院墙8000多米,种植各类绿化树种7000余株,种植花草50余亩,绿化面积约达到200亩;实施农网改造工程,架设线路8公里,变压器3台。在医疗就医上,新建了800平米的卫生院,并配备配齐医疗设备,为农牧民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新建300平方米多功能文化活动室,购置了音响、灯光、乐器、服装、桌椅等设备,维修了420平方米嘎查办公室,新建7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小舞台、门球场。新建880平方米的幸福院,可容纳22户住户。修建了590平方米集办证大厅、民政所、劳动保障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场所,230平方米的浴池和4处公共厕所。2016年着力巩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扩建了巴镇到西日嘎嘎查的道路,实现了黑色路面全线贯通;修建了6米宽的主水渠桥涵;争取到小流域治理项目资金500多万元,用于防洪综合治理。通过整治村容村貌,美化净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西日嘎嘎查已成为全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典型示范嘎查。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型农牧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帮扶以来,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规范党员群众活动,努力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注重在致富带头人、产业带头人中发展党员,激发嘎查内生动力。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以文化与经济共建,精神文明与物质投入两手为出发点,把提升嘎查群众素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作为加快嘎查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2016年新建村史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广场,成立了嘎查“玛拉沁艺术团”“格格日乐”蒙古语讲堂,通过举办文艺晚会、广场文体活动,邀请专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法律知识等讲座,丰富嘎查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对农牧民进行扶贫政策和惠农惠牧政策教育。制定村规民约、选树嘎查“四德榜”,征集好家风好家训,创新工作方法,着力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带动老百姓。组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最美系列人物”等评比表彰,不断提高农牧民文明程度,引导群众“富而思进”“富而思美”,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养新型农牧民。
在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四级联动下,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加快产业发展,西日嘎嘎查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观。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在科右中旗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倾力援建的300平米的西日嘎村史馆向人们展示着西日嘎的昨天与今朝。
村史馆志中这样写道:
历史,是岁月的记忆和存储。
村史,是村庄变迁的时光留痕与真实见证。
走进村史馆,就走进了西日嘎的过去,一同回顾过去的沧海桑田,回忆和保护好属于西日嘎的村庄记忆;走进村史馆,就是走到了西日嘎的现在,一同留住西日嘎的乡愁。感悟政策惠民为村庄带来的诸多改变;走进村史馆,就是走向了西日嘎的美好未来,传承西日嘎人不断拼搏的黄骠马精神,共同奔向美好未来,实现伟大的幸福梦。
尾声
枫林草原,英雄马镇。蒙格罕山巍峨耸立,霍林河水奔腾不息,61641.3公顷的五角枫生态旅游景区美景如画,彰显科右中旗浓郁的地域之美,更成为科右中旗旅游的黄金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栋栋簇新的房屋、一圈圈肥壮的牛羊、一片片碧绿的稻田……亮丽的村容村貌不断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科右中旗的五角枫也迎来了它最美的季节。一种树寄托一份情怀。五角枫年年岁岁在荒原、戈壁、沙漠,毫无怨言地绽放着,这种坚韧与顽强的品质仿佛若是科右中旗各族儿女的精神图腾。我们祝愿,科右中旗大地上的五角枫越来越美,农家人的生活如五角枫一样越来越火红。
(本稿感谢科右中旗宣传部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