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圈圈是句号的头像

圈圈是句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4
分享

书缘

诗书画是风雅之事,古人读书时必净手、焚香、静心,然后全身心投入其中。和书中的主人公回溯千年光阴,完成思想对话,摘取古人思想中璀璨的火花。这是多么神圣的过程,我想,与诗书画为伍,有了缘分,就要珍惜,所以,珍惜出风雅。

学校时就喜读书,将学校周边书店中喜欢读的书借了个遍。四大名著中尤喜《红楼梦》,从同桌手里讨要回一本《红楼诗词鉴赏》反复品读,差点将此书赖为己有,经同桌再三催促,我才忍痛割爱还了回去。也许是受红楼梦中那些悲情才女影响,一段时间,作为爷们的我也有了伤春悲秋的情绪,成绩不好时常望月长叹。有舍必有得,我得风雅情趣,起码没有连情趣也都失去。

工作之后,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奔波的心让生活的快节奏颠簸得很累。每当这时候,书成了除亲人外唯一常伴身旁的精神伴侣。时代进步了,阅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我却一直坚守着阅读纸版书的习惯。踏实,还是读纸质书来得真切啊。

“红酥手,黄藤酒,窗外红花婀娜柳。”面对“红酥手”是何等的销魂,两情相悦的人儿四目相对,执手相看,你侬我侬可不是蜜里调油般黏合。面对喜欢的书,也是这种感觉,摸着薄薄的书页,没有红酥手的油润感,却透露着涩涩的厚重,是文化积淀的厚重,知识的厚重。面对图书,我除了有面对情人似的大欢喜外,还有面对正室的敬畏。

社会快速进步,要求个人的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孩子教育观念更新,办公条件的改善,都促使人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然,会被时代抛弃。对于我这个自称为“书虫”的人来说,似乎没有比学校和图书馆更适合学习的地方了。去学校学习是一种奢望,因此,在图书馆与书相伴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仪式感的存在。

工作之余,爱上了码字,开始学着用文字去思索生活,总结过去的岁月,将思索变成文字,发出的文章还自觉反响不错。对心理的揣摩和喜爱,让我有了系统学习心理学的念头。在考试前的那段日子,每个周日,我都会奔波于图书馆查阅资料。本市最高学府的图书馆藏书最是丰富,可惜不对外开放,我到处请托关系就是为了能进去觅得一席之地,坐下来安安静静学习。凭着一腔对书的痴迷和热忱,我直接找学校领导,年已不惑的我如同热血青年,没有了世俗礼节的束缚,推门而入,在错愕的目光里滔滔不绝直抒胸臆,述说着自己对书的痴迷和狂热。对知识的热爱总会引起共鸣,那怕是同情,责怪的目光没有了,一杯清茶请我坐下,领导叫来工作人员给我开启绿色通道,办理了借阅证。

是一张随手从A4纸撕下的四分之一,将我的名字和借阅要求简单地写在上边,我如同得到珍宝般夹在笔记本里,告别领导后,我给借阅证过塑一下,免得时间久了会磨损。

图书馆八层,十五个阅览厅,我拿着借阅证挨个熟悉一遍,每个阅读厅的管理员都听我复述一遍这个另类借阅证的来历,微笑着放行,并细心叮嘱我借阅中一些注意事项。整个阅览厅静悄悄有些吓人,只有等我进去后才会发现,几乎没有空闲座位。同学们都安静地看书,做笔记,我从身边走过,都不会抬头看一眼。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站立着,我带着惬意的心情张开双臂,在想象里,怀抱中是满满的知识。我漫步在书丛中,眼前闪现的是风吹万亩麦浪,鼻子闻到的好似稻花香。

这里将是我工作之余耕耘的沃土,付出心血和汗水后,我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文化沃土里结出属于我的累累硕果。

喜欢码字,会和各种熟悉或者陌生的文字打交道,需要查阅各种参考资料。万能的度娘给出的答案总是不那么准确,有的字知道读音却不知道字如何去写,我求助于图书馆中各位“书老师”。怀着虔诚的心,请各位“书老师”告诉我文字后边那久远的故事,我的手会穿过时光的河流,触摸到千奇百怪的字的胡子,文字居然有着这样神秘的历史,我在文字里恣意地畅游。

学校图书馆闭馆的日子,我会去别的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厅门,抬眼处展柜上陈列的精装版四大名著映入眼帘。看到它我就忍不住微笑,我家“蛋老班长”小时候的趣事涌上心头。当年,孩子上幼儿园中班,孩子看到书架上的四大名著之《水浒传》。他拉拉我的手,偷偷指指书:“爸爸,爸爸,我要那本水漫传(chuan四声)。”我莫名其妙地望着孩子,不明白孩子出的啥脑洞大开的问题,旁边一位姑娘“噗呲”一声笑得不行了,替孩子指指《水浒传》,我才反应过来,我张嘴哈哈两声赶快刹车,就这已经收集起一片责备的目光。敏感的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小脸蛋通红,我连忙将孩子领出来小声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孩子死活再也不进去了,小知识分子也有一颗敏感好强的心啊。我明白,再小的读书人,也要尊重他。

想阅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我没有伟人可以闹市中旁若无人潜心学习的能耐,记忆和思考需要安静的环境,图书馆恰巧都符合。可供查阅的工具书都不出借,我每月只有四天时间可以整天泡在图书馆,逐字考究,它们是如此沧桑,如此古旧,如此老版。我常常将不认识的文字不自觉地当成历史中的老人。在充满文化的氛围中,我感觉可以随意穿越千年时光,将古代和现代联系起来,用现代人的思维努力拓印古人的脚步,找寻那种代入感。

每次我去的时候,一杯雪芽,一个放大镜,一笔,一本。选个靠近窗的座位,按照自己养成的习惯,《资治通鉴》《史记》《茶经》……每本都仔细研读,求索。如果有时间会顺便翻翻《周易》,思考一下哲学的问题。用古人的思维想象混沌到宇宙变化,从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这些书,就像蚂蚁想吃掉一个馒头,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揣摩,我看是时光把我逼老,还是我会将这些字装进我的肚子里……

每当看书看累了,喜欢看抱个苹果手机坐在工作台后边有小虎牙的小女娃,我偷偷地叫那女娃“小虎牙”。小虎牙是最不喜欢说话的,每当有人去还书的时候,小虎牙总是端起水杯,头微微地一侧,然后文雅地微呡一口。有时看不懂她们在干啥,爬到工作台上,把她的苹果手机高高举起,从外边只能看到小手对着门的方向,在录什么东西?或者录什么证据?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游戏,我放下我的好奇心,继续和这些古旧老版对话,继续听他们的故事。

小虎牙负责任的态度是我最欣赏和喜欢的,刚开始很奇怪,她们出来时候总会围一个围裙,我以为是哪家饭店的服务员来送外卖或者预定午饭。现在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能提高到这个层次真的很不易。小虎牙最是认真,看到小孩子来上电脑就挂上小围裙,然后装出一副严厉的样子,露出她的小虎牙对小孩子说:“你,出去。”严厉的小虎牙还是蛮可爱的,小孩子们会乖乖听话出去,我继续远观,看她们和小读者斗智斗勇的趣事,顺便让疲倦的眼睛休息休息。

一次意外事件,才和小虎牙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同学发来一段“歪果仁”的诗句,我看不懂,就去请教这些小年轻。才得知小虎牙是英语六级,我将手机交给小虎牙,她流利地朗读出来,将原文和译文工整地书写出来交给我。原来每次侧头不喜欢说话,对我不屑一顾的小虎牙是深藏不露的高手。我英语老底子早还给英语老师了。小虎牙用她英语的傲气打击我国学的傲气,我们总感觉不对劲,苹果手机上闪现的长篇英文字母,和长篇汉字碰撞不出文学的火花,有了争执不是平和讨论而是电闪雷鸣,每次问题争执总会让小虎牙对我龇起小虎牙。原来读书里有奇遇,奇遇小虎牙,我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

我很喜欢董卿,喜欢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董卿在国家图书馆手抱一本名著,面带微笑,郎朗地读书声让我深深迷恋。小虎牙作为组织者,代表图书馆每周日下午组织喜欢朗读的朋友们一起活动。一个话筒、一个音箱、一篇诗文、一段或急促或柔美的音符,或高亢,或绵软,似叮当、糯甜的话语在寂静的环境中回荡,绕梁。一段诗文后突兀的出现一段“歪果仁”的诗文,我抬头看,台湾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从一个白衣的青春少女口中吐出。我抬步,向前,重新认识一下小虎牙,远离家乡后那一缕随话筒带出的乡愁,就这样被轻易唤出。

随手翻开小虎牙放在台子上的笔记本,每页都是一半英语,一半翻译的中文。会英语的小虎牙也有一个细腻的内心世界,我以为将英语玩得如此提溜的女孩子受西方世界文化影响应该多一些。我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认识带偏了,以为小虎牙喜欢的就是“歪果仁”的玩意,喜欢国境外的月圆,喜欢重金属的音乐。我却忽视了,小虎牙是东方人的面孔,她从小受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小虎牙的英语也是建立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我喜欢琴、瑟、阮、琵琶,也喜欢诗、书、画。自以为是地认为和小虎牙必然是矛和盾的关系,思想上会针尖对麦芒。一段深情吟诵的乡愁,让我重新认识了小虎牙,原来不管在哪里,乡愁是一个离乡的游子永远对父母不可说的依恋。也许小虎牙总会在寂静的环境中,在自己内心弹奏一曲属于自己的弦乐,不断的用三种语言,家乡话、国语、“歪果仁”的语言,向家人诉说乡愁,离话。理解一个人,原来是这么有趣。我看看小虎牙,感觉她亲切得就像我的家人,情感的契合,让我看到一个与书在一起的人就感觉遇到了亲人,只是如今还没有去摆上辈分。

思想和思想碰撞,文化和文化相互激荡,总会有带着灵感的火花飞溅出来。我就像一块毛铁,图书馆就像暂时休眠的火山,表面平静无波,底下却酝酿着巨大的能量。我在知识的熔炉里,褪去了浮躁,用带着温暖情感的正能量洗涤掉覆盖着的阴霾。烦乱的思绪得到整理,负累的被我丢弃。将要爆炸的情感如同一触即发的火山,我将情感的惊涛骇浪,用文字变作涓涓细流,带着缠缠绵绵的情意,在纸上流淌,恣肆,在互联网上肆意飞扬。带着馨香的文字穿成串,连成线,组成排列有序的军团去征战,用文化的魅力去征服,去渲染,为灿烂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永远在世界的东方屹立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我不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也不是一个动不动就浪漫抒情的人,但着的确是我那时的感受,我似乎超越了原来的自己,身上多了一种不可击败的力量,我知道,这是我于涵养我的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了,我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一滴水,一块砖……

图书馆,没有喧闹的世界里记录了多少波涛骇浪的事件,描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间阴晴圆缺,聚散分离。书籍,培养了多少仁人志士,社会贤达。这里是文化的根,文明的种。我愿投身其中,壮大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魂。

人活着是有滋味的,滋味源自人生处处有缘分。书,我与之结缘,缘来缘去,都有书的影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