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起云金的头像

起云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1
分享

鱼米之乡

 


起云金

从大山流淌而来的龙街河,在一个个坝子中穿梭而过灌溉了上万亩稻田滋养繁殖了河里的鱼虾,养育了一代代龙街人。一个诗意的名字鱼米之乡,也在龙街和龙街之外广泛流传。

龙街河随山顺水而向东北边的金沙江流去,在山脚、村前形成了一湾湾的塘坝。在五六十年代,河里、塘里、坝里鱼类较多,农闲时节,村民或钓、或捉、或网在河里捕鱼。最快乐的是一种最传统而又特别的捕鱼办法,四五个好友约在一起,选准一个湾塘,顺势将水扒开,不让水流在湾塘里,又挖开一个槽让水流干,到湾塘只剩少量水时,几个青壮年男子奋力将塘水向外舀干。随着水的减少,各种鱼儿开始在水面乱蹦乱跳起来。小孩们已忘了身上的衣服,奋不顾身冲下水塘里捉鱼,等把鲤鱼、鲫鱼捉完,沙鳅、泥鳅、鳝鱼已钻进石缝或泥巴中。中年男子将仅剩下的一水舀干,开始在石缝或泥里找沙鳅、泥鳅、鳝鱼。无知的小孩忘了捉鱼,开始打起泥战。有时长辈也参与其中。等鱼捉好了,孩子们等着大人分鱼,两三家人,大的按条数分,小的用手捧着分。鱼分好后,小孩提着鱼,大人去上游扒开刚打好的坝让水流进舀干的河段。一些没捉完的鱼又在水中跳跃起来。回到家,一顿美食在长辈的酒令中开始了。六七十年代,在几条河的支流上建起了团山水库、老坝山水库、赵家冲水库、南冲水库、铁厂水库。到了冬季,水流小了,加之后来的一些人用电电鱼,用炸药炸鱼,用毒药毒鱼的方法出现,致使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少。所幸,一些有头脑的人又开始在水库、坝塘里养起了鱼。每逢节、街之日,村头巷尾又有人用车拉着活蹦乱跳的鱼来卖,鱼再次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恢复了生态,制定了不准炸鱼、电鱼、毒鱼的补救措施,小河里又开始出现了清水常流,鱼跃虾跳的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河两边的土地肥沃,有了丰富的水源,占尽了种植水稻的先决条件。俗话说,龙街到了五月端午,随便插根竹子会发芽,埋截棍子都成活。特别是水稻,更是农民喜爱种植的作物。河两边下午五福、仓屯、设甸、绞苴绞么、塔底等七个坝子是有名的粮仓。新中国建立前,原生态的土生土长的麻线谷、早白谷、本地糯谷红米谷虽产量低,但好品质好成了当时龙街的特产,加之从西到永灵光古道的马帮从龙街经过,将龙街红米带到四方。新中国建立后,新的品种进入龙街,1962年后先后引进台北8号、西南175、西南129、楚籼1号、楚籼2号、珠江1号、桂朝2号。以设甸为大寨田的高产稳产农田在龙街各个坝子推广,龙街大米又再次成了龙街的特产,一度时期被选为优良品种在全州推广。

2013年省农科所专家李开斌到五福坝子推广高产水稻获得成功,一时轰动了云南水稻界,龙街米再一次享誉乡外。一批投资商在龙街建厂,将龙街米包装成袋送进了大中城市的超市。龙街米再次唱响大姚及县外市场。

河两边的土地是多情的,也是富有魔性的、灵性的。春夏之交,黑黄的土地经水一泡,农夫抚平,成了银白色的一片。十几天之内,一群花枝招展的村姑村妇,在田里插上秧苗,等你进城几天回到乡村,整个龙街坝子已是绿油油的一片。经夏季热风一吹,小鸟已赶先一步帮农民先品美食,初秋一到,一片坝子已金黄一片,一阵秋风吹来,可闻稻谷清香之味。这时一个电话,城里务工的男人们、女人们就便争着和鸟儿一起赶收像金坠、像艳一片片金灿灿的稻谷。收割虽是一件辛苦又伤肤脸的活,可丰收的喜悦像秋天的天空一样,一阵风雨过后便是一道美丽的彩虹。背上沉甸甸的稻谷,随着汗水一起收进了家,一时间空荡荡的院子变成了金黄色的晒场,有等着吃新米饭的人家连夜在锅里把稻谷烘干,连夜碾出新米,第二天一早等小孩放学回来,院里已飘满新米饭的清香。下午约来几个好友品着米酒,一家人早早过上了尝新节。

新米上市,人们将新米做成各种食品,米线、米虾、米粉、米花糖糕、米酒。米饭香喷喷的满口留香,酥软滑润,口感好,十分开胃。自制的米酒色香味醇,香中带甜,甜中带,甜如蜂蜜,可后劲大,贪杯醉烈酒。家乡人好客,常用酒歌待客“龙街的米酒,又甜又爽口,贵客哟,你请喝,不喝你莫走,贵客哟,请你喝,不醉你莫走。”酒如家乡人的性格,又美又纯,又甜,又刚烈、热情、耿直。喝了一口家乡米酒,你就知道半个龙街

进入新时代,家乡有了新发展,鱼米之乡又迸发出新的生机,在林地里民种起了特色林果,外地的客商也充分利用家乡的水热条件,承包土地建起蔬菜基地特色林果基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彝族服装、彝族音乐、彝族舞为主的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也逐渐兴起。家乡已从传统的鱼米之乡发展成多元的优质粮烟之乡、特色果蔬之乡、彝族文化之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